圣诞岛:六成华人只有30%承认祖先,螃蟹满地爬却不让吃
2001年,挪威首次公布“滞留难民已超过3000人”,应对方式是:首批438名寻求庇护的难民将被送往圣诞岛。而澳大利亚对挪威甩锅的回应除了拒绝,还公开表示“就算难民登上圣诞岛也不可能获得庇护”,双方你来我往打了几场口水战后,联合国难民署出来收拾残局:将在圣诞岛修建800张床位的难民收容中心,预期投入2亿美元。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从2001年第一批难民登岛开始,在短短六年内一共有将近3000名难民被送到圣诞岛上,大大超过“最多1094人”的应急容量。因此,哪怕联合国将投入资金翻倍到4亿美元,澳大利亚还是坚持关闭圣诞岛,导致2010年发生“圣诞岛船祸”事件,48名被拒绝登陆的难民葬身大海。
圣诞岛自此被强行带上“难民”话题,每每讨论到难民安置问题时,总会有人将圣诞岛拿出来做案例。
那么,圣诞岛到底在哪儿?为什么会成为澳大利亚安置难民的标志性岛屿呢?
这事儿要从17世纪开始说起,英国船长查理德受东印度公司派遣从澳大利亚启航,前往爪哇岛寻找白银矿脉,航队行至爪哇岛200公里外的海域时发现一座无人又无名的海岛,由于当天是圣诞节,查理德在日志中将其命名为圣诞岛,这就是圣诞岛有据可查的第一次完整记载,于1666年首次被荷兰地图收录。
从地理上看,圣诞岛更靠近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最近距离仅350公里,为什么会归属1550公里外的澳大利亚呢?
实际上,早期的英国人并不看好圣诞岛,1688年第一次登岛查看时没有发现可利用价值,直到1857年,英国植物学家得知岛上植被葱郁,因而自费从荷兰出发历经28天抵达圣诞岛,结果登岛第二天就发现了大量磷酸盐矿(长期积累的鸟粪),于是,英国王室迅速对外宣布圣诞岛归属英国,马上筹备开采磷酸盐矿。
遵循就近原则,英国将圣诞岛划归当时的英属新加坡,再通过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聘请矿工,马来西亚原本是华人国家,而香港更是涌进大量内陆难民的避风港。于是乎,第一批就有600多名华工登岛成为“契约工人”,据说一年的薪水只有1块大洋,此后又相继有千余名华工登岛。
遗憾的是,1941年日本在二战期间强占圣诞岛,经过清点发现两千华人只剩下不到500人,至少一半人都是过度劳累而死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圣诞岛在英国和日本之间多次易手,期间英属印度军队也来搅局,最有意思的是,这支印度军队主要从锡克教地区征兵来的,而当时的锡克教是最倾向于日本的印度民族之一。于是在日占期间,印度军队反而帮着日军在圣诞岛码头装卸磷酸盐,二战结束后,英国通过新加坡军事法院对7名印度士兵发起追查,其中5人被处死刑,剩余两人一直关押到印度独立才得以回国。
在澳大利亚独立前,圣诞岛一直归属新加坡管辖,但澳大利亚独立后以“退邦”要挟索要圣诞岛,英国鉴于澳洲在英联邦内的引导作用,最终同意从新加坡划归澳大利亚,并支付了2000万美元给新加坡,以补偿新加坡开采磷酸盐矿的投入。
1958年澳大利亚正式接管圣诞岛,同时将所有居民搬迁至东北面的飞鱼湾,这个飞鱼湾是华人建立的第一个定居点。根据岛上博物馆记载,早期华人捕鱼都不用出海,只要在这个海湾内扔石头,就能看到大群鱼儿惊跃于水面上,因而取名为飞鱼湾。
从旅游角度看圣诞岛,其实资源也不算丰富,归属澳大利亚后物价更是成倍上涨,但圣诞岛在旅游业内的名气却丝毫不弱,其中一个亮点甚至被誉为全球仅此一处,那就是满地爬的螃蟹,其密度之高堪称世界第一,数量以亿来计算。
按照向导的提醒,我选择在雅加达旅行时抽出几天时间前往圣诞岛,最经济的路线是乘坐每两天一班的渡轮,航程约6个小时,晕船的游客也可以乘坐每三天一趟的飞机,只是价格会高两倍左右。
圣诞岛目前只有一个民用码头,与飞鱼湾南角的工业码头呈对角位置,上岸后我看到一艘舷号为“金沦”的中国货轮正在作业,特地跑了两公里去高处查看。在澳大利亚公布的信息中,岛上的磷酸盐矿早在1998年就因为破坏环境而被联合国勒令永久关闭,为什么现在还在开采中呢?
与向导联系上后才知道,澳大利亚政府只在1987-1992年之间禁止开采,但1993年澳大利亚某政府背景的财团获得许可重启开采,据说总投资超过3400万美元。
圣诞岛总面积约152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是1843人,其中华裔占比超过六成,剩下的主要是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人,还有少量的印度人。但2019年的一项调查却显示,岛上只有30%的华人认为祖先是华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在使用中文,就是不愿承认祖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岛上有上百座代表中华文化的各类宫庙,三天内仅我所见的“朝天宫”就不下20座。(注:现代朝天宫是典型的中国宫祠建筑,初始于东吴时期,今分南北两派,大致区别为妈祖与道教,南派朝天宫常见于华人地区,中国台湾较多)
除了我的向导坚持承认是华裔外,她还介绍了一名船老大给我认识,两人的中文都很流利,向导祖籍是福建泉州,船老大的祖先则来自广东佛山。这也让岛上华人圈形成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很多华裔会同时使用中文、广东话和闽南语来交流,他们说的时候一点卡顿也不会,反而听的我云里雾里一脸懵。
饮食特色也很分明,自认华裔的岛民依然在沿袭各种中国风味,向导的妈妈甚至没去过中国,靠着祖辈的口口相传居然也能做出十分正宗的沿海小吃。从小在广东和福建长大的朋友应该知道,图片中除了福建常见的“马蛋”外,还有炸芋糕和“济公料”等等很多我说不清名字,但小时候都吃过的小吃。
当然,绝大部分游客都不是为了这些小吃而来,圣诞岛最大的旅游亮点是铺天盖地的红蟹,前些年盛传网络的螃蟹霸占整条公路的海岛,说的就是圣诞岛。
2003年,联合国专家曾做过全面调查,得出圣诞岛共有20种螃蟹,其中陆地蟹13种、潮间蟹7种,数量最多的就是红蟹,一种繁殖能力超强的海陆两居蟹,预估总量在一亿只左右。
截至目前,生物学家还没完全掌握到圣诞岛红蟹的生活习性,只知道红蟹会跟随月球引起的大洋潮汐变化,决定具体的迁徙和繁殖时间。
在繁殖前,数以千万计的红蟹会扎堆迁徙至海岸礁石区,各自寻找石缝或悬崖位置产卵,一次就有至少一亿小螃蟹诞生,经过几轮褪壳成长后在海水的助力下,要么永远沉入海底,要么漂到各个海岛生存,这也是圣诞岛红蟹历经多年大量繁殖,数量却一直没有太大增幅的主要原因。
向导的妈妈告诉我,祖先们登岛的第一顿饭就是红蟹粥,蟹腿比粥还多的那种,而红蟹历经华人数十年捕食,不仅数量没有减少,反而因红蟹学会攀岩躲避猎捕而肉质更加紧实鲜美。跟着向导在海岸溜达了一圈,果然发现礁石上有数之不尽的红蟹,说找不到下脚的地方一点都不过分,甚至垂直的崖石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螃蟹。
按照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说法,成年红蟹的甲壳平均长度能达到116毫米,多数呈鲜红色,也有少数是橙色的,紫色则属于稀有级别,可用作海洋生物染色体变异研究。它们白天出来觅食,入夜后躲在潮湿的洞穴中几乎不动。在正常情况下红蟹属于独居动物,而圣诞岛红蟹并不然,多数都是群居杂食动物,以腐叶、花草以及蜗牛等小型动物为主食,饿极了也会爬到居民区吃生活垃圾。
在1998年之前,成年红蟹在圣诞岛上是没有天敌的,但1999年一艘从非洲过来的货轮把非洲黄疯蚁带到了岛上,据说有至少1500万只螃蟹因此死亡,除此之外每年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幼蟹在迁徙途中死亡,因为岛上只有两条迁徙路线,无论是哪一条,都得经过几条公路,哪怕2/3面积都被列为保护区,一来一去两次大规模迁徙,也仍然有不少螃蟹死在路面上。
所以,圣诞岛早早就颁布法令禁止捕食岛上的陆地蟹,除了红蟹外还有少量杂交的蜘蛛蟹和椰子蟹,除此之外的任何海洋生物都可以食用。久而久之,岛民们也逐渐放弃了捕食满地爬的螃蟹,因为是这些螃蟹的存在才使得圣诞岛在旅游业内声名鼎沸,不少游客专程选择在螃蟹大迁徙期间登岛旅行。
如果说圣诞岛物价比澳洲还贵的话,那海鲜价格还是相对比较划算的,岛上的海鲜全部是野生的,码头价格与印尼相当,约澳洲的1/3。
(纪实类旅游长文不好写,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评和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