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事件起于1月底博君一肖(王一博、肖战)CP粉以两人为主角的同人文《下坠》。在这篇同人文中,肖战的设定是有性别认知障碍的发廊妹,王一博则是爱上他的未成年高中生。随着《下坠》一文在微博平台的案例传播,这也引起了肖战唯粉的不满,认为偶像被污名化了,是对艺人的侮辱贬损。于是,在若干大粉的带领下,在艾特网警、网信办、举报电话、邮件举报等一顿操作下,最终导致国外同人创作提供服务网站AO3在国内背墙、国内同人创作平台LOFTER删文,举报成功显著。但另一边,这也招致了欧美、日韩、国产影视等同人圈粉丝的集体声讨,而在保卫创作自由的大旗下,更引起了大批圈外人士的集体加入。几天内,肖战本人就从颇有路人缘的流量偶像成为了当前的饭圈公敌,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肖战的商业合作。这出戏看下来,妥妥地属于“粉丝犯错,偶像买单”。在舆论的持续发酵下,3月1日晚9点左右,肖战工作室发布致歉声明,呼吁粉丝理智追星。而舆论漩涡中心的肖战,截至2日晚9点,仍然保持沉默。在这场艺人缺席的风暴里,粉丝以维护偶像为名,让正主背了个更大的锅,而各个圈层之间仍然各说各话,似乎陷入了对彼此更大的误解。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艺人和粉丝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在公众与饭圈之间,能否建立一个理性的对话空间。微博“女王C-cup”评论道,“如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么任人装扮就是失声者的宿命。”前者来自马东在《十三邀》中的自述,后者则是对于当下娱乐市场中偶像的集体失声。在不太宽松的舆论环境下,我们的偶像谨小慎微到不会参与到公共议题中,也很少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身份立场,这点跟国外的偶像差别很大。他们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但也失去了一个人本该具有的鲜活与真实,被公司塑造成粉丝想象中的样子。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互联网放大粉丝的自主权后,消费主义也彻底完成了对偶像由内而外的物化过程。基于此,有人认为,偶像在这个体系内是弱势的,发不发声差别不大。也许我还算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偶像只要敢于发声,向粉丝群体表明善恶的标准,学会如何做一个公众人物,担当应该有的责任,然后由己及人,这个世界才会变好。哪怕个体很微小,但认真,真的可以成为我们参与社会的方式。那么粉丝呢?对于很大圈外人来说,早已对饭圈控评、做数据等“恶臭”行为嗤之以鼻,但这些恰恰构成了当下粉丝经济的基础。个人并不鼓励这种一刀切的否定方式,毕竟一个月前,全网都还在对饭圈女孩的高效救灾拍手称赞,而如今舆论风向的转变,甚至称之为“邪教”的论调,未免有些过犹不及。在粉丝经济这场游戏中,粉丝为自己在偶像身上的“自我投射”买单,为爱发电;公司则竭尽所能地满足粉丝对偶像的期待,商业至上。对于这两方来说,消费自主权的争夺已经无关紧要,粉丝自始至终都是商业的讨好对象,而偶像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标品而已。而在粉丝举报已经常态化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重建一个理性的对话空间呢?
1927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写道,“当代人有一种唯命是从的倾向,只要某事不合心愿,就指望上级颁布禁令。虽然他们并不完全赞同禁令的全部内容,但也乐于贯彻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事实表明,奴性意识根深蒂固。要想将奴仆意识转变成公民意识,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自我教育。一个自由的人应当容忍他人想其之不想,为其之不为。应该克服那种只要是他觉得不妥当事情就打电话报警的习惯。”
这段话在近百年后仍然适用。当粉丝学会在追星的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在粉丝与偶像、公众的互动中允许群体差异,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观点的自由市场”才有可能,一个理性的对话空间才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