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籍飞行员参加对日投弹作战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941年6月23日,日军派出轰炸机对西宁城垣实施无差别轰炸,这是青海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最为严重的一次侵略。今天重提这些历史上的人和事,不仅是缅怀那些在轰炸中死去的无辜的民众,更是想让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赵有德驾机参加了对日投弹作战

很少有人知道青海历史上的第一个飞行员赵有德。1895年赵有德出生于青海大通黄家寨乡赵家磨村,在长宁堡国民学校毕业后,被送到西宁县(现西宁市)师范学校念书。念书期间,他不服当时学校打骂学生的教育方法,与校长、老师经常发生顶撞和争吵,一次次纠纷后,赵有德被学校开除,赵有德在西宁街头流浪数日,把家中酒坊的地契偷出来抵押给东大街“福兴财”商号,借到白洋二百元,他揣着财物和口粮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青海。

离开青海的赵有德当年就考入南京空军航空学校。在学校时他胆大好学,一心扑在飞行驾驶技术的学习上,多次驾机实习,直到熟练掌握了飞行技术。1934年,赵有德驾机第一次回青海。乐家湾部队和西宁各学校的学生排队迎接赵有德。当时赵有德先是驾机飞到赵家磨村上空,盘旋数圈后直飞乐家湾机场降落,青海军政要员前往迎接,并热情款待了这位历史上第一个青海籍飞行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有德驾机参加了对日投弹作战,因抗日有功被嘉奖后提升为航空委员会管理科长。1938年赵有德调任到西宁第十八站即乐家湾航空站任站长。当时的省政府给赵有德家中赠送了题有“航空先声”的匾额,接着赵家磨村的群众赠送了“抗日有功”的匾额,使抗日飞行员赵有德名字传遍全省。

赵家磨村的村民们至今仍然会讲出一些有关赵有德的故事。有一年家乡遭受严重雹灾,赵有德为灾民申请救灾粮食四万斤,及时解决了灾民的困难。每次过年过节,赵有德都要拜访村里的老人和村民,不管自己穿着多么讲究,只要一进村民的家门就随意坐到土炕上,和乡亲们拉家常。遇到有困难的人家,他会想办法尽力给予帮助。据说有一年正月,村里秧歌队表演刚刚结束,突然听说赵有德回来了,村民们立即重新上场,敲锣打鼓专门为赵有德重新表演了一场。赵有德参加对日投弹作战的传奇经历,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

1941年6月23日,日机轰炸西宁时,位于南北玉井巷交会处的崔青云家住宅楼被炸。

链接:

1.侵华日军对西宁进行无差别轰炸

1941年6月18日,日军48架飞机从山西运城日军空军基地飞抵青海的西宁、乐都、民和等地上空进行侵扰,并未投弹便离去,转而对兰州实施了空袭。事后得知,日机此次侵扰西宁,主要是实施侦察与隐蔽轰炸兰州的企图。6月23日中午12时许,日军派出27架轰炸机飞抵西宁上空,对西宁城垣实施无差别轰炸。日军飞机在西宁城内城外投下炸弹250余枚、燃烧弹30余枚,并用机枪进行低空扫射,对城内府门街(今文化街)、饮马街、玉井巷、后后街(今新民街)、观门街,湟水南岸的昆仑中学、韵家口、乐家湾、杨沟湾一带进行疯狂轰炸。

9岁时亲历日机轰炸的石葵先生回忆:“当时听到机枪扫射的啸声和炸弹爆炸的声音,周围邻居被炸弹炸得妻离子散,惨不忍睹。”这次轰炸,是抗战时期青海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最直接也是最为严重的一次武力侵略。

2.被炸地方绝大多数为街道、学校、医院、教堂

侵华日军对西宁的轰炸,直接指向平民,被炸地方绝大多数为街道、学校、医院、教堂等,均是人口密集地区。由于当时国民党青海地方政府对防空袭不够重视,官方没有防空袭应对措施和必要的防空袭设施,老百姓缺乏基本的防空袭知识和准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听到远处传来巨大轰鸣声,看到黑压压一大群飞机飞过来时,有的民众不知道飞机为何物,视为奇观,不但不躲避,反而登上房顶向飞机招手、呐喊;有的民众在街头观望,举着手臂数着飞机架数。直到日军飞机向下俯冲,离地面约100米开始投掷炸弹和燃烧弹时,民众才看到飞机上的太阳旗标志,知道是日军的飞机来了,顿时,人们惊慌失措,四处奔跑。

日军飞机一面投弹,一面用机枪向地面扫射,霎时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房屋倒塌、大火蔓延,街上哭声喊声一片,人们乱作一团,不知如何躲藏。西宁轰炸亲历者李傅回忆:“我家斜对面崔青云家被炸,崔老先生惨死家中,无头无腿,血肉模糊,惨不忍睹。邻居张背锅儿被炸死,他家的一头毛驴也被炸死。”空袭后,省警察局组织人员对未爆炸炸弹实施了排爆,共挖掘出36枚未爆炸弹。昆仑中学学生在学校后门外的水渠里挖出未爆炸弹十余枚,这些炸弹形如“倒挂的铜钟”,长一尺四五寸、直径七八寸,下口略呈喇叭状,弹体上铸有“昭和八年东北造”字样。这是侵华日军轰炸西宁留下的直接证据。

抗战期间青海籍飞行员赵有德曾参加过对日投弹作战,他的抗战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3.日军轰炸企图:想遏制抗战后方地区经济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作为抗战大后方,远离抗战前线,与日本本土更是相距遥远,不应是侵华日军的主要轰炸目标。然而,日军飞机却飞抵西宁上空,进行疯狂的无差别轰炸,惨杀无辜,使青海人民遭受严重的战争损失。为什么其要对西宁进行轰炸呢?

西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青海于1929年1月建省,东、北与甘肃相接,东南与四川接壤,南与西藏毗连,西与新疆为邻。西宁作为青海省会,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区域,是农业区和牧业区交会地带,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使农业和牧业互补发展,自古就是中原地区通往西藏和新疆地区的门户之地,是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交通要塞,有“海藏咽喉”“天河锁钥”之称。从青藏高原第一个汉藏民族商衢“茶马互市”开始,到1941年,西宁已成为当时甘肃、西藏、青海三省的物质贸易集合地,密集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使西宁在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具有相对集中的优势,当时的西宁已经商贸兴盛、市场繁荣,是西北地区较为发达的城镇之一。日军对西宁进行无差别轰炸,其险恶目的就是要遏制抗战后方地区经济发展,让全中国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力抵抗侵略,达到侵略者不战而胜的企图。

4.轰炸给青海造成的影响

侵华日军飞机对西宁实施的轰炸,给青海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1941年6月23日,日军对西宁实施的无差别轰炸,造成直接损失是:全城市民死伤71人,其中炸死43人、重伤12人、轻伤16人,死伤者中多数为贫苦市民和小商贩。炸毁房屋520余间,造成169户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由于年代久远、搜集资料困难等客观原因,以上数据是一个不完整数据,但从这些数据中可看出,这对一个当时人口不足5万人的高原小城,损失之惨重是空前的。

西宁被轰炸后,民众大多早归晚出,关门闭户,市场完全处于停业状态。整个西宁市场万分萧条,与轰炸前的繁荣热闹景象相比,完全是两个模样。人们害怕遭到再次轰炸,城外乡下有亲戚朋友的,都放弃了城里营生,出城到乡下投亲靠友了,全省经济体系遭到了惨重摧残。手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商业等都陷入到了深深危机之中。由于绝大多数店铺关闭,失业人数增加,物价飞涨,市场萧条,民不聊生。日军无差别轰炸给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性后果。

5.青海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早在全国抗战爆发时,青海各族人民得到日寇侵占中国领土的消息后,就与全国人民一样群情激愤,积极抗日,先后成立了青海人民抗敌后援会、国民精神总动员青海分会、西宁教育界学生会、妇女会、工会、商会等各界抗日团体;西宁回族中学师生创办了《星月》半月刊,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多篇幅登载抗战的言论、报道和文艺作品,共出30期,除了在全省各市县发行外,还寄送西安、兰州等地。

全省还多次发起献金、献机、捐寒衣、寄慰问信等活动,积极声援抗日。从1939年1月到1942年8月,全省共征送和捐献军马6143匹;以及民众认购青海胜利公债100万元和青海救国公债50万元;1942到1945年,供应军粮(包括征购、征借、委购)达60多万石。

历史,是与民族尊严密切相关的伟大的集体记忆;历史,会让我们永远站在民族团结的立场上,携起手来,面对外来的一切敌人。青海各族人民在抗战期间,胼手胝足,勤劳生产,节衣缩食,捐钱捐物,出力出人,为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青海人民应有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