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肩周炎的方剂及一针疗法
李可:傅青主方治重症肩周炎
灵石成都酒家老板马天保,54岁,1999年5月因肩臂痛求治。其症:右肩臂剧痛,手不能抬举、后展年半,百治不效。境遇不顺,近年发胖。近来受凉加重,抬肩痛如撕裂,自己不能穿衣,苦不堪言。
本病又名“五十肩症”,属老年性退行性病变,难治。唯《傅山男女科》载一方,有捷效。傅山先生论曰:“肩臂痛,手经病,肝气郁。平肝散风,去痰通络为治”,方为:
当归、白芍各90克,陈皮、柴胡各15克,羌活、秦艽、白芥子(炒研)、半夏各9克,附子3克。
煎服法:水6碗,煎3沸,取汁1碗,入黄酒服之,一醉而愈。
细玩先生之意,大略肩臂乃手少阳、手阳明二经所过,肝气郁则木来克土,脾主四肢,脾气虚则痰湿内生,流于关节,故肢体为病。加之,五十岁后气血渐衰,复加风霜雨露外袭,日久,乃成本病。
余师先生意,原方加生芪120克益气运血,加桂枝尖15克载药直达病所。加止痉散(全虫3克,蜈蚣4条)研粉冲服入络搜剔,更加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经。患者海量,令水与黄酒各半煎之,热服取汗,以开表闭,逐寒凝,3剂。
6月13日遇于街头,据云:服第一剂后得微汗,当夜安然入睡,次日顿觉大为松动,数月来开始穿衣不需人助。不料,服第2剂后,竟暴泻粘稠便10余次,而臂痛亦减轻十之八九。因畏泻,剩一剂未服。
10月9日又遇于分店,据云服后又腹痛作泻5~6次,右肩上举、后展已如常人。考致泻之由,一是当归富含油质,大剂量难免滑肠;二是温药消溶痰湿,由大便而去。煎服法未遵先生法度,药量大,3沸难以充分溶解有效成分。故改为冷水浸泡1小时,急火煮沸半小时,对入黄酒,2次热服。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读各家医案,治疗肩周炎多以寒凝血瘀论治,效果极为缓慢。我也曾试过多种方法,皆不尽人意。偶翻《医学心悟·肩背臂膊痛》一章,云:肩臂痛,古方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
于是,笔者重新翻开《方剂学》,找到茯苓丸一节,才恍然大悟。“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乃是“痰停中脘证”。
于是,拿来试用。为加强疗效,笔者加用理中汤以温化痰湿,加姜黄引诸药达肩部,效如桴鼓。共治疗五例,皆不过五剂。
病案1
徐莫,女,70岁。左肩周炎。肩部明显萎缩,平举不超过30度,疼痛致夜不能寐。舌淡苔白浊,脉滑。病程半年有余,中西药、膏药都试过,没有明显效果。
处方:茯苓12克,炒枳壳10克,姜半夏9克,芒硝3克,党参15克,白术25克,干姜10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五剂。
只服用四剂,肩关节就恢复了正常(出现过腹泻)。
病案2
2007年10月期间在广州大学城给本科同学上课,课间休息,一女同学上台求医。主诉:右手阵发性麻痹无力,不能抬过肩膀,腰背肌肉酸痛,其余无特殊不适,舌淡红稍胖,苔白润,脉弦。自诉每有中医老师上课,即上台求医,服药甚多,症不见减!!余寻思良久,本病似无症可辨,但怪病多痰,女同学舌淡胖、苔白润为中焦脾虚痰湿内蕴之象。痰浊留滞经络,故致肌肉、肢体酸痛麻痹无力。于是予指迷茯苓丸加减如下。
处方:枳壳15克,芒硝5克(冲),茯苓15克,生姜15克,半夏20克,羌活10克,苏叶10克,炒白术3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丹参10克。嘱服3剂。服药后汇报反应如何。
结果:春节后接女同学短信告知:服药后症状明显缓解,3剂后诸症悉除。至今数月余未见复发。
“指迷茯苓丸”源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的茯苓丸。药物组成:枳壳、芒硝、茯苓、生姜、半夏。主治:燥湿和中,化痰通络。用于痰饮留伏,筋络挛急,臂痛难举。
经典的方剂有许多神奇之处,初学的朋友不要总想着淘一个秘方,其实许多秘方就是最原始的经典方剂。看看《串雅》就会明白。
我的病例暂时很少,发表在此,希望各位朋友和前辈,共同探讨和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之和阵:
《指迷》茯苓丸:治人有臂痛,手足不能举,或时左右转移。此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能流行,上与气搏,脾属四肢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但治其痰,则臂痛自止。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者,用此则愈。此治痰第一方也。
肩周炎一针疗法:高树中
肩周炎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人,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针灸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是针灸肩部的穴位,如肩三针等,配合电针、TDP照射、拔罐等方法,虽然也有较好的效果,但取效较慢,难收速效。
我在临床上治疗肩周炎常运用一针疗法,但是不同的病人我针的穴位也不一样,常常一针扎下去,许多病人的疼痛立刻缓解,活动即刻改善。一些亲眼目睹的年轻医师和跟我上门诊的学生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说得好,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肩周炎的经络辨证方法,早在《灵枢·经脉第十》和《灵枢·经筋第十三》等篇中已经有较详细的论述,我用的一针疗法的方法,多半是从《灵枢》无字中求字悟出来的,只不过是这些记载的现代验证而已。”下面谈一谈我常用的穴位。
(1)阳陵泉
我原来治疗肩周炎,最常用的穴位就是阳陵泉,用阳陵泉治疗肩周炎其他医师早有报道,我也是看了别人的报道后才试用了此穴,果然效果不错。
- 医案
我刚工作没几年的一天下午,本医院的一位老职工因右侧肩周炎来诊,但不巧,她要找的几位老大夫都休班,诊室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她便说要不你给我针针吧,说着便开始脱上衣。
我说您不用脱,躺在床上就可以了,我在她左侧的阳陵泉处找了个很显著的压痛点,使劲按压了几下,然后说您活动一下肩部试试,她试了下说好一点,我说我数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您大声咳嗽同时活动肩部,等我说到三的时候我把针扎了下去,等病人咳嗽和活动完了后,告诉我,你这个小大夫怎么这么厉害,怎么一针下去咳嗽几声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呢!
- 解析
针阳陵泉治疗肩周炎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灵枢·终始第九》说:“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肩周炎其病就是在筋,阳陵泉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可以统治一切筋病,所以就可以用阳陵泉治肩周炎。
至于先按压看看有无疗效再扎针,这也是《灵枢》的方法叫“按已刺”,即按压穴位症状减轻了后再针刺,按压有效,针刺自然效果就更好了。我的体会是,压痛点多在对侧阳陵泉下0.5寸再稍后处,具体位置可能会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揣穴”。
针刺时让病人咳嗽几声,也不是我的发明,这叫随咳进针,记载于窦杰的《讲经指南》,有两个作用:一是转移病人注意力,缓解病人对针刺的恐惧,减轻进针时的疼痛,避免晕针;二是咳嗽可以宣散气血,提高疗效。
针刺的同时让病人活动患部,更是取效的关键,这也正是《灵枢·周痹第二十七》所说“故刺痹者······其瘛坚,转引而行之”的具体应用。
找准穴位,随咳进针,用对手法,活动患部是一针疗法取效的关键在。本书所用的一针疗法,一般都是采取这些方法。
我现在治疗肩周炎,只要病人有明显的疼痛点,我就按经络辨证分别用其他穴位,疗效会更好;如果疼痛点不明确,又有活动障碍,就多用阳陵泉。
(2)条口
我早些年治疗肩周炎,除了用阳陵泉外,条口也是常用的穴位。杂志的报道也不少,张登部教授常用条口透承山穴,简称条山穴,疗效也不错,但对针条口为什么可以治疗肩周炎这一问题,刚开始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胃经不到肩部,无法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解释,后来问了不少专家教授,也没有满意的答复。
- 医案
陈乃明教授治疗肩周炎通常也是只针1针,针后往往立即见效,这个穴位就是同侧的解溪,许多进修和实习的医师问陈教授取效的原因,陈教授笑而不答,转而问我,我见陈教授不说,也不便直接回答,便说:“我们做个实验吧。胃经的陷谷穴我从来没用它治疗过肩周炎,我也没见陈主任您用过,我的预言是针陷谷穴同样有效。”
陈教授说:“好吧。待会另一个病人来的时候你给他针陷谷穴看看。”我说:“针刺的疗效与手法关系很大,您的手法比我高明得多,您相信我我也相信您,就请您与针解溪穴同样的手法针陷谷,这样才有说服力。”
不一会儿,一位女性肩周炎患者来复诊,陈教授和我相对一笑,让病人坐在床上,其他的七八位进修和实习医师也一声不吭地把病人围了个严严实实,陈教授先让病人抬了下肩部让大家看看活动受限的程度,接着一针下去,运针不过十秒,就让病人再抬肩部,结果活动幅度立刻明显改善,疼痛也立即缓解了,实验成功后,我说:“据我所看到的资料,还有人报道针胃经的另外几个穴位对肩周炎也有效,至于到底为什么,大家都可以去思考。”
- 解析
下面简要谈谈我的看法。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漏肩风”,一般书籍认为是由于风寒侵袭肩部,寒凝血瘀,不通则痛,属于实证。我行医之初也是这种看法,但发现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内服和外用效果并不理想。之后我又想,肩周炎又叫“五十肩”,为什么会五十岁左右发病呢?为什么年轻人很少见肩周炎呢?后来看的书多了,才知道肩周炎并非纯实证,而是本虚标实证,这个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阳气虚。
到50岁左右肝肾阴虚学过中医的人都好理解,但阳气虚有的人就不一定认同。实际上人的衰老不仅是从肾虚开始的,肾虚的同时阳气也虚,特别是阳气最多的阳明胃经也虚,这并不是我的新观点,而是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如女子的衰老过程是“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都与阳明脉衰有关系(冲脉并足阳明胃经上行,且冲脉隶于阳明,所以冲脉衰也与阳明脉衰密不可分);男子的衰老过程是“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四十八岁以后也是阳气衰。正因为人的衰老是阴精和阳气都衰,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才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这个“阴气”指的就是“阴精”和“阳气”。
经脉分为三阴经和三阳经,三阳经阳气较多,而在三阳经中,阳明经阳气最多,尤其是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阳气在六阳经中是最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就说明,在50岁左右,肝肾阴虚筋失所养,阳明气虚筋失温煦,都会出现肩部的不荣则痛和活动障碍,因此,肝肾阴虚和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病机。
等我搞清楚阳明脉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在原因时,我也就同时明白了针胃经的条口、解溪、陷谷等穴治疗肩周炎为什么有效了,甚至还曾为自己的这一独到见解而暗自得意。但当我有一天重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时,不禁大吃一惊,为叶天士能先夺我心而拍案叫绝!
还是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叶天士治的两例肩周炎的医案吧: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俞妪,高年阳明气乏,肩胛痛难屈伸,法当理卫阳通补。”
当代已故名医李克绍教授,治疗肩周炎重用生白术30~90克,配熟附子15克水煎服;朱良春先生以补肝肾脾胃之法恒愈此病,也是肩周炎属本虚之证的明证。所以,当肩周炎阳气虚衰表现明显时,条口为常用效穴。
(3)鱼肩
鱼肩穴是我发现并命名的治疗肩周炎的一个穴位,在其他的针灸书中查不到,此穴位在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处,在第一掌骨桡侧肩部的全息对应部位,可以找到火柴头大小的条索状物,并有明显的压痛点,因为此穴在鱼际附近又能治疗肩周炎,故名鱼肩,见图。
- 医案
我第一次用此穴是在10多年前,这一天我记得非常清楚,是农历九月初九的下午,正值济南千佛山山会。一位女性肩周炎拿着其他医生开的针灸处方请我针灸(当时四五个医生在一个诊室,只要有处方,本诊室的大夫谁都可以针),并说已针灸半个多月疗效不明显,我看了下针灸处方,是肩三针、阿是、曲池、外关、合谷等常用穴再加电针和TDP照射,针后局部拔火罐,是治疗肩周炎的常规方法,怎么会无效呢?
我便又仔细检査了一下她的疼痛部位,是在肩的前面,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线上,我便想在手太阴肺经的远端找一个有压痛的穴位针针试试,结果发现同侧的鱼肩穴处有一条索状物并且压痛非常明显,便用随咳进针法针刺此穴并让病人活动肩部。
病人活动了不到一分钟后,突然放声大哭,我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吓了一跳,没想到病人接着对陪她来的家人说:“姐姐,今天我们去千佛山山会上烧的香没白烧了,你看我的病原来针了半个多月,每次扎几十针都止不住痛,咱烧了香后只扎一针就怎么活动也不痛了······”听到这些话,我不由自主地笑着摇了摇头,心想:她怎么能想到这是针鱼肩穴的作用呢!
- 解析
《灵枢·经脉第十》说:“肺手太阴之脉······横出腋下,下循臑内······是主肺所生病者······臑臂内前廉痛厥······”《灵枢·经筋第十三》载:“手太阴之筋······结肩前髃······其病当所过并支转筋痛······”可见肩周炎疼痛的部位在肩前者,属手太阴经经脉和经筋不通,肺经不通不治肺经,针再多的穴位也没用。
鱼肩穴就是治疗肩周炎疼痛在肩的前面、经络辨证病在肺经者,因其既对应于肩部,又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每用必效。
(4)三间
我刚参加工作时,试用第二掌骨侧的全息肩穴治疗肩周炎,效果不错。同诊室一位年长的老师以为我针的是三间穴,告诉我原来张善忱老师生前就经常针三间穴治疗肩周炎。
之后我发现,针刺三间穴治疗肩周炎既符合经络理论,又符合全息理论,对各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疼痛在肩髃穴处的肩周炎疗效更好,常一针下去,立即见效。
- 我的体会
选用针柄或火柴头或者直接用拇指指甲在三间穴处向第二掌骨侧按压,可以找到一个王不留行籽大小的显著压痛点,多数病人还有条索状物,用28~30号0.5寸毫针(针太细了不行,疗效受影响)先向压痛点斜刺,穿过条索状物后再将针直刺于条索状物和第二掌骨侧之间,同时让病人咳嗽和活动肩部,针后再用手沿着手阳明大肠经自三间至肩髃穴处来回循按敲打数次,然后让患者断续活动肩部,一般留针30~45分钟。
肩周炎与阳气虚衰有关,在手三阳经中,手阳明经阳气最多,三间穴为手阳明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所以三间对各种肩周炎都有一定疗效,《灵枢·经脉第十》说:“大肠手阳明之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肩前臑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阳明之筋······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现在看来,上文所说的“肩前臑痛”、“肩不举”正是肩周炎的主要症状,所以三间对辨证属手阳明大肠经的肩周炎疗效最佳。
- 医案
半年前本单位一同事因左侧肩周炎来我的办公室求治,男性,年值五旬,言肩周炎月余,肩部疼痛较差,穿脱衣服较为困难,他医行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一周余没有明显效果。
仔细检查,其疼痛和活动受限均以肩髃穴处为甚,病属手阳明经气不通,乃按上法针三间穴,针后疼痛立止,肩部活动幅度也明显改善,患者连连称奇,并建议我今后将治疗过程拍成录像以保存。留针30分钟后,我又用冲和罐在肩部为其刮痧,所出的痧点也以肩髃穴处为甚。共治疗6次,疼痛完全消失,活动障碍解除。疼痛缓解后我又建议患者加服中药以巩固疗效,处方是重用山萸肉45克,稍佐桂枝、桑枝、片姜黄几味通络之品。
病人回办公室后,诉说针灸效果并将处方示人,同室有素知医者,不解处方之意,复又执方到我办公室相问。答曰:肩周炎为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刮痧急治其标也,是以速效。山萸肉一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风寒湿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补益之中大有条畅之性,其“曲直汤”便是重用此药治疗肝虚腿痛,山萸肉补肝肾、畅经络、温阳气之功正合肩周炎之病机,是以重用,服用有效,正是缓治其本也。问者频频点头,满意而去。
(5)后溪
《灵枢·经脉第十》说:“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是动则病······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说:手太阳之筋······上绕肩胛······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和经筋均行于肩后部,所以后溪穴主要治疗肩周炎肩后疼痛,甚则疼痛牵及肩胛者,具体取穴与针刺方法与三间穴相同,不再详述。
- 医案
3个月前某高校领导患肩周炎来诊,询诊其疼痛和压痛点,主要有两处,肩前和肩后各一,病在手太阴肺和手太阳小肠两条经,针前谈起针灸止痛的机理,他说很可能是以针刺之小痛止病痛之大痛,是疼痛转移了。我知道持此说着大有人在,但出于尊敬又不好直言其非,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意要在他不知的情况下在他身上做个小试验。
想到这儿便说:“您再活动一下,试试哪儿最痛?”他活动了几下,用手摸前肩前部说:“就这儿。”我便用随咳进针法在其鱼肩穴上扎了一针,稍一行针和循按叩击肺经后,便说:“您再活动一下试试。”他活动了几下说:“前面不痛了,只觉得后面还有点痛。”我说:“这一针只能止前面的疼痛,不能止后面的疼痛,我再给你扎一针试试。”
便又给他针了一针后溪穴,再让他活动了几下,他说:“后面也不痛了。”我说:“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鱼肩穴通的是肺经,肺经通了,前面就不痛了;后溪穴通的是小肠经,小肠经通了,后面就不痛了。”他听后若有所思地说:“看来针灸止痛的道理还远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啊。”类似这样的临床实验,我在临床上经常有意为之,并且屡屡成功,目的就是想启发一下大家的思路。
(6)束骨
束骨穴治疗肩周炎我最近四五年才用,一是因为一般的肩周炎用前面的几个穴位就能解决了,二是束骨穴在脚上,针起来不如针手上的穴位方便。
- 医案
前几年,一位肩周炎的女性患者求诊,我用鱼肩、三间穴位治疗几次后,疼痛缓解,肩部活动也大为改善,活动时只觉肩后部牵及腋下拘紧疼痛,先为其针了后溪穴,疼痛减轻,但拘紧感依然。
我突然想起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按全息理论束骨穴也正对应于肩部,便先用手按压其同侧的束骨穴,压痛非常明显,按压数下后询之肩部症状似有减轻,继用针针之,症状立刻缓解。此病人前后共针8次而愈。
当晚再翻阅《灵枢》(此书我多年来一直置于案头,临睡前常看),看到经筋篇的记载说“足太阳之筋······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肩不举,腋支······”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早已经认识到本病与足太阳筋有关了。
最后再谈几点治疗肩周炎的体会
1、肩周炎不论其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程度如何,牵扯的经脉越少,治疗效果越好。
2、只有一处疼痛者效果最好,一般1次即可明显缓解;如果疼痛范围很大,说明病在多条经,治疗时应首治疼痛最甚的经脉。
3、但一次治疗一般不要超过二穴,用多了效果反而不理想,所以同一肩周炎患者,可能今天针鱼肩,明天就要针三间,总之,辨证病在何经,就针何穴。
4、取穴的准确和针后活动肩部非常重要。若想提高疗效,还可针疼痛处的阿是一穴,在主穴和阿是穴上可通电针。
5、起针时,应先起阿是穴,将主穴行一行针,再让患者活动一下肩部后,最后把主穴的针取出。
6、开始的几次,针后可在疼痛处加拔火罐或刮痧,也可提高疗效。
本文选自《灵枢诠用 · 一针疗法》
肩周炎的一针疗法:王文远
肩周炎为中老人的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多发于肱二头肌腱腱鞘炎或上肢创伤,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肩痛——钝痛放射痛,夜间加重,局部有压痛。活动受限,影响上臂外展、上举、内旋等功能,三角肌萎缩。X片检查可示有肩部骨质疏松。
一、二间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孔某,女,65岁,1987年9月就诊。主诉:右肩关节疼痛1年,近两个月加重,夜间痛甚,不能梳头洗脸及穿脱衣服。检查:右肩关节外侧无异常,右肩胛冈上窝明显压痛,上举70°,外展45°。
取穴:取右侧二间穴,直刺0.3寸,小幅度捻转,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5次治疗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手阳明经筋结于肩髃部,其分支悬绕肩胛部,夹脊柱,二间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荥穴,能行阳明经经气,对本经经筋病症有较好疗效。
(山东曲阜中医院桂清民)
二、条口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孔某,男,43岁,干部,1988年7月就诊。主诉:右肩疼痛三天,活动受限。
取穴:条口透承山取患侧,采用26号3~4寸毫针,刺入条口,针尖向透承山,得气后施捻转之泻法(强刺激),使针感放射到肩部,针感有酸麻胀热,留针15分钟而愈。
(黑龙江省漠河县人民医院张桂林)
三、阳陵泉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张某,男,52岁,营业员。主诉:两天前不明原因突感肩关节疼痛沉重,不能上举,前来我科就诊。检查:上举130°,外展45°,肩关节压痛(++)。临床诊断:肩周炎。
取穴:阳陵泉穴,进针2寸,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同时令患者活动患肢,10分钟后顿觉肩部轻松,上举、外展功能恢复正常。
四、中平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陈某,男,60岁,美国某市针灸专家,1989年1月来京就诊。主诉:右肩关节疼痛3年,以酸痛、胀痛、放射痛为主,影响上举、外展、后伸等功能。检查:肩峰、三角肌处压痛(+++),上举150°,外展45°。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
取穴:左侧中平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或者足三里下1.5寸偏于腓侧)。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28号毫针3寸一根,行直刺法,病人感到针感闪电式传至大脚趾,疼痛立即缓解,令其活动患肢,上举达170°,外展达70°,1991年8月随诊,功能正常,未见复发。
五、颈中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赵某,女,51岁,工人,1987年6月3日就诊。3个月前不明原因右肩疼痛,活动受限,自贴伤湿止痛膏及内服中西药未效来诊。查肩部无红肿,右上肢前屈小于30°,外展小于30°,后伸小于15°,内旋小于30°,肩贞、肩髃、天宗、肩前穴可明显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穿衣取物困难,生活不能自理,舌质淡,苔薄腻,脉细。
肩周炎,针刺右“颈中”穴1次,患者自述肩关节活动轻松,当即右上肢前屈上举大于150°,外展大于140°,后伸大于60°,内旋大于95°,后背上举能触到对侧后背及腋后线。又针1次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取穴:“颈中”位于天鼎穴外斜下1寸,即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其深部位臂丛神经所在,患者取正坐位,头后仰歪向健侧,取患侧“颈中”穴,用1.5寸32号毫针常规消毒后进针1寸左右,不可过深,然后针尖指向大椎穴方向,施以雀啄手法,以患侧上肢抽动2~3次为度,患者自述电击样针感传至指尖为有效,不留针。针刺要注意避免伤神经。
按: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名“五十肩”,多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尤以妇女多见。常规针刺多选肩关节局部穴,针感局限于“病灶”周围。笔者自创“颈中”穴可通经气,利关节,活血化瘀,除湿祛痹,多数患者针刺后可见手心汗出,本穴针感强,疗效高,且取穴少,病人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