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自然事物的冬眠能力与人才开发
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许多物种不仅具有竞争能力,而且还具有冬眠和迁移的能力。动物的冬眠能力可以使动物很好的休养生息,养精蓄锐;而动物具有迁移能力,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化,适时的迁移到符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动物这种冬眠能力和迁移能力,对于人才开发及其人才流动而言,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
01
许多动物为了维持生命的能量,每当气候渐渐变冷,食物缺乏的时候,就会进行断食辟谷,以调整机体,减少机体新陈代谢,把代谢消耗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以期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适应变化的内外环境。青蛙和蛇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狗熊和蝙蝠等温血动物过冬时也要冬眠;印度有一种锦蛇,甚至到了盛夏却要以夏眠的形式来度过炎热的酷暑。因此,不论是冬眠还是夏眠,都是动物为了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生存方法。
动物冬眠对于人类的进化具有什么启示呢?实验证明,在一些动物的血液中存在着一种能够诱发动物冬眠的物质叫“冬眠激素”,能够诱发动物冬眠。动物冬眠是为了保持体内的能量、避免冻饿的一种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和“自救”方式,寒冷、饥饿、疾病对冬眠动物是无能为力的。动物在冬眠断食辟谷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在冬眠的状态下,体温降低,能减少98%的代谢活动而适应外环境,使整个生理活动进入“沉睡”状态,也就是生命过程相对延长了,动物的寿命也就延长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断食辟谷的状态下,刺激机体进行应激反应,重新调整机体内环境所存在的种种隐患和病灶,具有推陈出新、优胜劣汰、脱胎换骨之效,有利于防治动物的各种疾病。
动物冬眠是一个适应外环境、延续生命的自调节过程,又是一个适应内环境、防治疾病的调节过程。所以说,作为低级动物而言,动物冬眠现象是其适应环境生存的一种重要功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而言,人体自身固然不具有冬眠的机能,但是可以借鉴动物冬眠的原理,以某种程度的“冬眠”方式,抵御恶劣的环境,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乃至延长寿命,为此,有必要进行“人工冬眠”的研究。科学家认为,所有哺乳动物可能都具有“冬眠”的潜在能力,甚至人类也具有这种能力,而科学家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个潜在的开关,按照人类的需求进行冬眠状态的转换。
02
研究动物的冬眠以及由此而来的“人工冬眠”,对于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治疗疾病和人才开发,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哈桑·阿拉姆是外科创伤研究专家,通过研究如何让遭受重创的病人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进入“休眠”状态,为最后的救治争取时间。根据他提出的观点,救护车上应当配备生理盐水,这样当因车祸受重伤的病人因血液中钠元素过度流失造成血浆浓度下降的时候,可以在现场输入一定浓度的生理盐水暂时提高血浆粘稠度。这会使病人体温从37度迅速下降到10度,并使新陈代谢变慢,延缓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和伤口的恶化。这几十分钟“休眠”就可能拖住死神的脚步。日本一名男子跌落山谷,昏睡了24天才被救援队救出。医生认为,正是22度的低温睡眠,才让他以接近冬眠状态下保住了生命。
动物冬眠对于人才开发具有特殊的启发意义。一些特殊的人才在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可能遇到缺衣少食、不得不面对类似动物冬眠的困境,或者被排挤打击甚至蒙受不白之冤。前者如在战争中遭遇敌人围困,在缺少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或者遇到自然灾害,如雪崩、地震等各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就必须调控自己身体的内在机制,降低生命损耗,以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后者如被错划右派或者文革时期挨整等,客观上也要学会“冬眠”,进入人才成长的低谷期或“蛰伏期”和“沉潜期”,养精蓄锐,以待机遇的出现。
03
从人才发展史来看,一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既有加速发展的突变期,又有休养生息的相对静止期。在相对的静止期,个人的生命张力暂时处于生命的低谷期,需要适时的进行休整,所谓劳逸结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个人的生命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就应该学习动物冬眠的技巧,注意调解自己的内在机制,减少生命损耗,维持生命机能,如长跑运动员在比赛累到极限的时候,应该学会控制生命机能,学会放松自己。很多脑力劳动者通过短暂的午休,哪怕是几分钟的瞌睡,让肌体小憩片刻,就可能得到类似动物冬眠的特殊效果。尤其是人才暂时处于低谷期或“蛰伏期”和“沉潜期”,更需要具有类似动物的这种“冬眠”能力,学会低调、“蛰伏”和“沉潜”,在养精蓄锐中等待破茧而出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