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将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读,你就明白

绝大多数人了解刘备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而《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仁厚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如果说诸葛亮多智近乎妖,那刘备就多仁近乎圣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是作者心里的主角,美化三分无可厚非。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和《三国演义》中区别到底有多大呢?

最重要的一点,真实的刘备绝对不是个老实人,恰恰相反,他精于算计,和曹操一样懂得利用资源。为何这么说?且看刘备前半生,从一个卖草鞋的寒家子,到结识关羽、张飞三人手拉手走天下,这个过程中,刘备虽然没有真正打下稳固的基业,却增长了见闻了解了天下大势,他的野心也开始萌发壮大。

前期刘备和吕布之争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曹操这个大boss的追杀才让刘备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构筑势力,以防不测的同时,为将来做打算。于是刘备跑到了荆州刘表那儿,期间还认了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封了,历史上刘封确有其人,可刘备收他做义子,绝对不像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因为此子出众。

刘备为人熟知的儿子一共有4个,如果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读,不难发现真实的刘备心思何在,相当有趣。刘封为长,其次刘禅,《三国演义》中,刘备在荆州认干儿子时,已经有了刘禅,所以关羽才吐槽“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

但实际上,刘备跑到荆州是建安六年(201年),而刘禅出生于207年,所以刘备认刘封时无子,在古代40岁还没个儿子,是很严重的问题了。

那么刘备认刘封,是单纯考虑到子嗣香火问题吗?当然不是,更不是因为刘封这个少年才能多么耀眼,智商多么高。刘封,原本姓寇,武艺比较亮眼,出身望族,彼时刘备特别需要人才,更需要向荆州的豪杰士族释放善意,所以他收下刘封这名少年,来个父子名义,让他心甘情愿跟自己。

而刘封也在刘备的安排下看到了刘关张集团的潜力,表示愿意为刘备出生入死。同样的模式刘备用得多,收诸葛亮也是一样。诸葛亮是单纯因为经天纬地的才华被刘备看中,非要招揽的吗?一个26岁书生,工作经验几近于零,能当刘备集团的运营总监,是因为他和刘封一样,背后站着荆州大族啊!

诸葛亮自己就出身琅琊的世家,诸葛家世代为宦,他到荆州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搭上荆州豪族——荆州五大家族马、黄、蔡、庞、蒯,互为姻亲,联络密切,真要论起来蔡瑁是诸葛亮妻舅,刘表还算诸葛亮姨丈呢!所以刘备收诸葛亮和刘封,隐藏目的一样,都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政治资源。

正是因为刘备在这方面的活动太积极,刘表才心生怀疑和不满。再说回刘备的儿子们,我们已经知道先有刘封,后有刘禅,刘禅的出生,让刘备心安下来不少。

刘禅是刘备妾室甘夫人所生,还在襁褓中就经历了长坂坡一战险些丢命,这件事可能让刘备对他多了几分怜惜。公元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12岁的刘禅成为王太子,等于确立了集团继承人,让其他儿子不要再有什么心思,这其他儿子,除刘封外,便是刘永、刘理两个亲生子了。

刘永、刘理,在历史上排序不详,如果按照《三国演义》,分别是刘备次子和三子,当然排序也不是最重要的,重点在于,刘备虽然没立这俩儿子为继承人,却也对他们寄予厚望,进位汉中王不久后,刘备称帝,刘永被封为鲁王,刘理被封梁王,刘备对他们提了一番要求。

《三国志》有记载刘备对两个儿子的殷切叮嘱,对刘永,他表示“惟彼鲁邦,一变适道,风化存焉。人之好德,世兹懿美。王其秉心率礼,绥尔士民,是飨是宜,其戒之哉”,意思是你受封为鲁王,鲁地原本是圣人家乡,所以你要遵守圣人教导,注重礼法,尽力安抚臣民的同时,作为蜀汉屏障存在;

对刘理,刘备也叮嘱说“建尔于东,为汉藩辅。惟彼梁土,畿甸之邦,民狎教化,易导以礼。往悉乃心,怀保黎庶,以永尔国”,意思是你的封地临近大汉国都,非常重要,你的藩国在东,是蜀汉的辅翼,所以你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谨慎本分,努力帮助蜀汉国运永昌。

那么刘备叮嘱俩儿子的话为什么如此相似呢?为什么要在诏书中一再强调你们只是蜀汉中央的屏障,需要守本分,守礼法?其实,刘备早就存了称帝心思,也有了称帝的规划,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便是“封禅永理”,所谓封禅,便是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永理从字面意思理解便是江山稳固永远延续妥善治理的意思。

而刘备得到刘封、刘禅这两个儿子时事业还在发展期,这样取名可以说是野心也可以说是寄托某种美好的梦想;至于刘永、刘理,按史料推测应该出生于刘备拿下益州后,这时候的刘备事业前景已经全面铺开,在“封禅”后加“永理”或许也是一种隐藏心思的流露,至少从字面上看如此。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也不容二君,刘备立了刘禅,便暗示刘永、刘理好好蹲在藩王的位子上别起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免得蜀汉生出乱子,不难看出,刘备对帝王心术运用也相当熟练。

真正的刘备绝对不是仁厚傻白甜,他不仅擅长观测所处环境,充分利用资源,还和曹操一样有着王霸野心,仅仅收刘封、求诸葛亮,为几个儿子取名这几件事便能看出端倪,试问刘备怎么可能像《三国演义》中塑造的那样简单,凭借人品赢得众人追随?所以说演义终究只是演义,和历史是不一样的。

就像三国的历史,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多半能讲出一些情节,但要和真正的历史对比分析就难了,而且很容易把虚构的当成真的,产生误会。所以古人才说:“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