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丨关于重庆市智慧园区标准规范工作的思考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为代表的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智慧园区”建设已成为全球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园区作为建设数字世界的落脚点,是当今发展数字经济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通过融合新技术具备迅捷信息采集、高速信息传输、高度集中计算和智能事务处理能力,实现智慧园区建设和运维全过程的海量异构数据的融合、存储、挖掘和分析,实现园区运营信息化、数字智能化、服务平台化、园区移动化的发展新格局。
图1智慧园区概念图
(一)智慧园区国内发展概况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加注重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智慧园区的建设。2017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实施“互联网 ”行动,建设智慧、智能园区。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互联网 示范基地发展,加大对智慧化工园区(示范基地)的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借鉴其成功经验,继续在相关示范基地中遴选示范典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纷纷开展了智慧园区的试点,促进智慧园区政策的广泛落地。2014年工信部发布中国首批10家智慧园区试点。从2018年起,部分经济开发区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化工区、湖南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等也纷纷设立智慧园区建设专项补贴或扶持项目,以促进智慧园区的建设和发展。2019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打造高品质特色化产业园区,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二)智慧园区标准规范现状
随着智慧园区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在总结建设实践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了智慧园区标准化建设进程,并将其作为其重要的管理支撑和管理手段。
1.国际标准现状
ISO/TC205国际化标准组织建筑环境设计委员会。其宗旨是改进新建和既有建筑物内部环境及能耗。致力于建筑技术系统及相关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阶段建筑物使用的研究和开发。室内环境质量以及热、声及视觉因素的改善。其中,ISO/TC205 WG3 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设计工作组的国内对口单位为SAC/TC426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5 已制定和正在制定的智慧园区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见表1。
表 1 ISO/TC205 中智慧园区标准项目
ISO/TC268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2年2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响应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的需求,批准成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68),旨在推进城市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治理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社区领域可持续的标准化将包括制定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要求、框架、指导和支持技术和工具,同时考虑到智能和弹性以帮助所有城市和社区及其在农村和城市的相关方地区变得更加可持续。ISO/TC268 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ISO/TC268 已制定和正在制定的智慧园区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见表2。
表 2 ISO/TC268 中的智慧园区标准项目
2.国内标准现状
2020年,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正式成立智慧园区标准工作组,致力于解决智慧园区标准碎片化、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2019年,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中国智慧园区标准白皮书》,开展智慧园区设计,建造,进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标准宣贯推广及标准应用试点等工作,助力中国智慧园区迈入标准化时代。
此外,地方政府层面也有部分省市开展了智慧园区标准研究,比如浙江省、江苏省、重庆市等地方已将智慧园区标准工作纳入工作任务 ,由当地的住建、工信等部门组织并开展了智慧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并发布了一批指导园区建设、评价的相关地方标准,现行智慧园区相关地方标准见表3。
表 3 我国智慧园区地方标准及规范情况
(三)重庆市智慧园区前期工作
1.平台体系建设方面
重庆市自18年启动智慧园区工作以来,建成“重庆市智慧园区共服务平台”,整合全国90余万家工业企业、1200万数据模型库、10000项专利、10万全国物流网点;建成“重庆市产业园区大数据平台”将全市各产业园区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等数据录入平台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各个区县按照《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总体方案》部署,相继开展了智慧园区建设相关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市、园区两级联动智慧园区平台体系。
2.标准规范工作开展方面
重庆市自启动智慧园区建设以来,持续围绕智慧园区建设及管理,研究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2019年4月,发布了《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导则(试行)》,将我市智慧园区建设方向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和产业智能化三个部分组成,2019年8月7日,发布《重庆市智慧园区评价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了智慧园区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并且统一了认定评价标准。
3.行业联盟工作开展方面
为落实《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工作方案》,加快促进园区转型发展,提升新时期园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我市于18年7月成立“重庆市智慧园区服务联盟”,目前已吸纳会员单位180余家,并通过组织专家走进园区为区县智慧园区建设建言献策、组织成员赴市外考察调研、承办园区高质量发展知识竞赛等系列工作,在支撑园区精细化管理、培育智慧园区生态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随着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的全面开展,前期已有标准规范已无法涵盖的所有环节,在园区差异性体现、运营模式创新、建设成效评价等方面问题逐渐凸显。
(一)未能有效体现园区间差异化特征
重庆市前期智慧园区工作主要依托产业园区展开,园区间产业成分不一,空间形态各异,不同类型园区间差异化明显,需求各异。《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导则》作为我市智慧园区现有参考标准,无法从空间形态、产业特征等方面对园区智慧化建设进行多维度差异化指导。同样,《重庆市智慧园区评价标准(暂行)》作为我市智慧园区现有的建设评价标准,依然存在评价指标“一刀切”的问题,难以体现不同智慧园区建设内容的差异化、特征化、多层级评价。
(二)数据及接口类技术标准缺失
《重庆市智慧园区建设导则》作为我市智慧园区现有参考标准,将我市智慧园区建设方向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体系和产业智能化三个部分组成,并给出各部分的建设内容参考,给各园区建设工作提到指引作用,但尚未涉及接口定义、接口调用、数据格式等技术规范。数据及接口类标准的缺失,将会给市、园区两级间平台对接、数据交互、能力共享等带来障碍,不利于我市智慧园区体系的长远运营,且长远看来,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发挥我市园区大数据的累积效应。
(三)建成后的运行成效难以衡量
我市现有的智慧园区评价指标由基础设施、园区管理、园区服务、产业智能化、保障体系、平台接口等6类指标组成,对各园区智能情况由低到高评为3个等级,明确了我市智慧园区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重点在于衡量各园区智能化内容是否建设全面,而智慧园区建成并经长期运行后,在助力于在产业集聚度提升、产城融合促进、经济发展助推、持续运营等方面的成效尚未有标准化的评估办法。
(一)建立智慧园区标准工作推进机制
因智慧园区是一个复合概念,涉及内容多、涉及面广,其标准规范工作需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有必要建立适于我市智慧园区建设特点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建议依托我市现有行业团体组织,成立智慧园区地方标准规范工作组,完善适于标准工作特点的协调、联络、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团体成员中方案提供商、技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软硬件开发商等各方的积极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统筹我市智慧园区标准规范工作,构建完备的重庆市智慧园区标准规范研讨及审核机制。
(二)完善智慧园区标准体系建设
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是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依据,前期我市出台了一些智慧园区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但不足以支撑智慧园区建设的所有环节,有必要集聚我市业界主流产学研单位资源,把握重庆市园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提炼梳理新增的智慧园区标准化需求,明确我市智慧园区总体框架、建设内容、接口、数据、评价、运营等相关标准,形成完善的智慧园区标准体系框架,用以规范全市智慧园区各方面建设工作,为实现我市智慧园区“规划有指南、建设有标准、评价有依据、运营有规范”打下理论基础。
(三)科学推进标准规定制/修订工作
一方面,以“急用先行”原则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在标准体系梳理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市智慧园区标准化需求,提出当前重点急需制定的标准,以智慧园区试点项目、示范工程为依托,围绕智慧园区管理和服务系统接口、数据资源、通用接口与应用协议等重点急需标准开展研制工作,规范并加快推动市、园区两级平台间的数据对接工作。另一方面,科学开展导则、评价标准等现行标准修订工作,针对我市不同类别园区差异化特点,完善导则、评价标准中相应指标,对智慧园区建设进行分类管理和运行成效评价,对建设成效突出的予以重点扶持,进而推出一批可供集中展示的智慧园区样板工程,以示范带动全市智慧园区建设。
(四)加强标准应用推广和实施
一方面,为确保标准规范的落地、适用和实施,建议政府引导,充分发挥现有行业团体作用,加强我市智慧园区标准的推广宣贯工作,通过定期组织召开高峰论坛、研讨会等,将智慧园区标准规范向各园区及有关方宣贯,使标准规范能有效的宣贯与执行;另一方面,依托我市智慧园区标准工作组,积极对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全国信标委、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等行业组织,积极参与《智慧园区设计标准》、《绿色智慧产业园区评价标准》等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中,通过标准成果的转化,将我市智慧园区自上而下、系统部署、全面推进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向全国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