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情志学说,最多算半个中医;不懂情志学说,就是个糊涂病人
近年来,我也接触了不少中医人士和爱好者,在网上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中医的文章和视频,也参加了一些培训学习,遗憾的人,人们都在谈如何治病,什么汤药、针灸、按摩、艾炙、膏药、火罐、子午流注等各种疗法,很少有人谈论最核心的情志学说和情志疗法。
我数算了一下,结合中医理论能谈情志治疗的大家有郝万山教授、刘力红教授、曲黎敏教授、樊正伦教授、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等,可以说,谈情志学说的人很少,我敢说,这是中医的一个缺憾!
是情志理论不重要吗?非也,情志是中医的源头,《黄帝内经》第13章记载了黄帝的一句话: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术就是情志疗法。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间,许多著名医家非常重视情志疗法,后人总结为“意疗”,以移精变气为核心技术,留下了大量医案,是杏林一大趣事。
情志是生命的核心系统,如同电脑的软件。没有软件的电脑是裸机,没有情志活动的人体是死人。准确地说,情志包括着五脏神、五志和七情。
五脏神是:神、魂、魄、意、志。这五神分别藏于心、肝、肺、脾、肾五大脏器之中,是生命活力的集中表现。两者是体用关系。心是神之体,神是心之用;肝是魂之体,魂是肝之用;肺是魄之体,魄是肺之用;脾是意之体,意是脾之用;肾是志之体,志是肾之用。
什么是体用?譬如蜡烛是体,点燃后的光是用。
五脏神是五脏的内部活动,表现于外就是五志,分别是:喜、怒、悲、思、恐。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人还有两种情志活动,即忧和惊。忧与悲相近,惊与恐相近,后来演变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每个人都有正常的七情活动,遇到好事的时候就高兴,表现出来的喜悦情绪是喜,喜是心之志,心是神所蒇之脏,高兴大了就会伤心。人被冒犯时会火冒三丈,表现出来的愤怒就是怒气,怒是肝之志,肝是魂所蒇之脏,大怒就会伤肝。人都有惦念和担心之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不好的事情就是担忧,发生了不好的事后就会悲伤,肺是魄所蒇之脏,过度的忧悲就会伤肺。人都有思考和顾虑,思是脾之志,过度思虑就会伤脾。没有准备发生的事是惊,害怕发生的事是恐,恐是肾之志,经常被惊恐就会伤肾。
以上是对神志系统的大致介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孩子都喜欢吃甜的东西厌恶吃苦的东西,而药物都是苦的,用糖把苦的药包起来,孩子就愿望吃了,这就是对情志的巧妙运用。
有个人嘴角的一边长了个黑痣,她感到很丑,又担心是色素瘤,非常害怕会发生病变。因此,一时间她情绪非常低落。感到丑就无法高兴,不高兴会伤心;担忧会伤肺,想得太多会伤脾,害怕发生病变就是惊恐。你看,一个小小黑痣竟然使五脏不安。有一天,一个算命的对她说,你的黑痣长的地仓的穴位上,这是有钱有房有财产的标志,你要大富大贵了。她听后立即喜欢无比。情志的作用这就这样妙不可言。
不懂情志的人看病往往缺省思辨,不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就病而病,不是扎针就是吃药,往往让病人不堪重负。其实,扎针吃药是简单的,而情志整理并非易事。
人是很容易被暗示的动物,病人往往更容易暗示。大夫的一个表情和一句话,往往对病人影响很大,如果照顾到了病人的心理感受,让病人放下心理包袱,病可能就好了一半了。
人是身心一体的,身体上的病即便不是心因性的,心理的作用对病的愈合不能小觑。
现在人的心理压力都非常大,据有关介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都是心因性的,心病还需心来治,忽视了心理作用,你能称为合格大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