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常识(四)夏历十月
近日读郁达夫散文,在《浙东景物纪略·烂柯纪梦》中载“十月阳和,本来就是小春的天气,可是我们到 烂柯山 的那天,觉得比平时的十月,还更加和暖了几分。”对之甚为迷惑,因为这篇文章是郁达夫在38岁这年在和妻子王映霞搬到杭州后应杭江铁路车务主任曾荫千之邀从1935年11月9日起作的一次沿线旅游,后来作为游记在当年12月陆续发表。游历完金华已经是当月的15日,去衢州则应该是18日以后,何来十月阳和一说?
直到后来听了Stereophonics(立体声音响乐团)的《Indian Summer》才联想起来此处郁达夫所言十月阳和即为夏历十月,也就是传统农历中的十月。参照当年西历恰巧吻合,同时恰逢气候温暖,所以,文中的“十月阳和、小春天气”正是农历10月碰到了“秋老虎”!也就是所谓的小阳春。
说起这个十月,其实古籍就有,并且也常常出现在现代文中,它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为夏历历史非常悠久,民间经常把夏历直接称为阴历,并把西历称为阳历以示区别。这样的区别称呼甚至已经扎根在我们文化基因里,反而把原始的夏历称呼给遗忘了。自有时间概念以来,人们就开始创立历法以配合农事生产,而中国古代就有“六历”,夏历就是其中一种,相传为夏朝创立而得名。(古代六历为:皇帝历、颛顼历、殷历、周历、鲁历)。夏历的原历法规则现在已亡佚,我们今天只是在古籍中特别是随着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中得以瞥见一瓢。他并非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结合了天文观象,特别是月象变化。因此,中国古代的历法早期结合农事生产都毕竟精确,甚至到元代郭守敬时才因为误差较大,创立“授时历”。再到明清时,传统农历虽然经过汉武帝太初历、隋唐历、元郭守敬授时历等修改和完善,但偏差较之西历(格里历)已经欠缺科学精准性。在利玛窦等人把地方计时历法概念引入中国后,开始慢慢把中国的这套历法以西方计时方式改进,最终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农历。
刚刚也提到过,夏历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在读文史资料典籍中如果不熟悉历法知识,就容易出错,也正是因为这样,古籍校勘中也常常会因为时间问题把时间节点给弄错(比如有些地方八月其实与十月同)。毕竟,从夏朝创立到现在可是跨度了四千年历史!就我有限的知识中就可寻得几处常见的“十月”之提:
1.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卷三七引《初学记》:“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
2.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閤新装遍。”
3.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指归期约定九月九,不觉的过了小春时候。”
4.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三年幕下劳王事,十月 江南 应小春。”
5. 《诗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 《虞美人·清江一曲君应见》
【宋】无名氏
清江一曲君应见。昨夜潮头浅。不争落落斗奇奇。看取水边寒蕊、雪边枝。日斜疏影还敧倒。沙上娇鶄老。只今何处有新诗。好在小春十月、醉翁辞
7. 宋 范成大 《西江月·十月谁云春小》:一年两见风娇。
诸如此类唐诗宋词元曲中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无论是八月或十月,总有阳春述之。且不管是错载还是正典,反应深秋还是初冬,那份温暖的共感是力透纸背的感悟,穿越时空,交织文字,弥足历史的。而对于这样一种气候形象的内心表达也是跨国界跨语言而同内心的,不然我也不会因为一个“印度”夏天(Indian summer直译,但实际意思为秋老虎)就见识到了秋老虎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