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张兴海:大树咏

大树咏

张兴海

  

  在我沉久的记忆中有两行葱茂强盛的大树,它们整齐排列,威风雄壮,既是行道树,又是风景树。它们位于一所学校的大门前,师生们出出进进,年年月月和它们朝夕相处。毕业的学子们无论走到哪里,天涯还是海角,都会在脑海中有它们恒久的记忆。

  

  我第一次看见它们,是考上了陕西省仪祉农校入学的那天。未进校门,就被树冠宏阔高大挺拔的两行大树震撼了。这些树,远处看,粗大主干上的树皮粉绿光滑,枝条上缀满阔卵形大叶。近处看,树皮是斑驳的,干枯皮壳像网状鳞片一样分布,会被大风吹掉或自行剥落,新鲜的碧绿皮色就随之呈现出来。后来才知道它的俗名叫法国梧桐,学名叫悬铃木。它喜光,耐寒,抗干旱,易成活,适应性强,在大街两边、庭院门口,或者没有人烟的偏僻角落,总会蓬勃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风采。

  

  学校门前的这两行大树,当时不仅震撼了我们的眼眸,还渐渐同化了我们的心灵。

  

  我入学的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国家经济建设开始步入平缓发展的轨道,饥饿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除。国人传统的“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理念,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特别彰显。可想而知,作为全省一所有名望的农校,作为农校的青年学子们,都有为国家人民奋发努力的道义担当。而且,这所位于泾阳县泾惠渠畔杨梧村的学校,因为历史悠久,校园环境与基础设施非常优雅健全。校园里,树木花草合围笼罩,青翠的大叶黄杨夹持着环形道路,环形道路中间和两旁分布着植物园、操场、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馆、饭厅、大礼堂。学校外面,是大面积的示范农场和果园菜圃,品类繁多的农作物、果树、蔬菜长势喜人,显示出规范种植科学管理的巨大优越性。在一面上课一面实验的过程中,老师们授课指导,传业解惑,面对面,心连心,是亲切感人的师长。他们素质好,品格高,待人忠诚,心地善良。其中有资格很老的学者——陕西第一个创办现代化农场果园的杨蕴章老师,他是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身边的农科专家。还有一些老师是全国范围专业领域的权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农校通用教材编撰工作,如教植保课的聂原老师、化学课的韩广智老师、贮藏课的龙锐柏老师、土肥课的鲁老师。教果树栽培课的毛介生老师开创了苹果盆栽技术学科,在许多城市普及推广。教植物学的晏明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授课有术,还对学生一片热诚,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年轻人,当他的心胸被理想的火炬照亮,被读书的环境陶冶,受老师德行学养的熏染,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时,就会自觉地迸发出无限的潜能。我们的年龄只有十七八岁,热血青春,风华正茂,而且是一个红色的高喊革命的时代,激越火热的血性精神溢满我们的胸腔。在那个年代,不少成绩优秀,家境贫寒的初中学生,把报考中专当作第一志愿,仪农学生大部分是原来学校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内心有一种不对人说的自豪感。同学们意识醇正,思想单纯,勤奋刻苦,对自己不是严格要求而是非常苛求,在读书学习、参加劳动、生活作风方面都暗暗竞争,很像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冶炼。我们班是园艺(果树蔬菜)专业第21班,三年级时叫园321班。争强好胜,什么活动都要拿全校第一,真正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又都家庭贫穷,生活非常节俭。贫困生曹明哲,来自扶风县乡村,身上的衣服打着补丁,家做的黑粗布鞋帮子破了还在脚上套着,他创造了一学期只花五角零用钱的记录。

  

  每天,我们要在校外的大操场出操,或者去农场果园劳动,进进出出,总会看见大门外的两排葳蕤大树。那天,我忽然顿悟,这些大树其实就是我们仪农的招牌,仪农的风貌,仪农的精神,是同学们追求的气质风采。我那时受学校课外文学阅读小组的影响,喜欢读走红的陕西青年诗人党永庵的自由体诗歌。其中一首是:“我们这一代,豪情满胸怀,走在大路上,东风扑面来!脚下踩着山和水,怀里揣着全世界。火红的年华,火红的时代!”只有站在大树下,看着它们庞大的树冠,挺拔的身姿,旺盛的枝叶,迎风吟啸,才能舒展内心的激昂情怀。我们的学校,当初是为纪念一代水圣李仪祉先生而创办的。先生为了治理黄河和在关中勘察修筑八条灌渠,奔波劬劳,英年早逝。关中旱原的乡民,拿他当财神供奉。先生的形象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时光飞逝,1967年10月,我们毕业了(因文化革命多待了一年)。面临分配工作,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关口,也是考验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境界的时候。由于文革还未结束,正常的秩序还未恢复,老师靠边站,一切由学生自主操办。同学们依然保持高昂的革命激情,高尚的思想品位,高洁的品格情操。先人后己,见困难就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教室内外,大家都喜滋滋地哼唱着歌儿。我即席作了一首小诗:“我是一块钢,社会是铁匠,革命选择我,打在刀刃上!”大家坐在教室,分配单位和数字写在黑板上,分配小组成员首先挑走了新疆、河北,报名早的也选择了陕南、陕北,迟到的,请假的,有特殊情况的,就是西安、咸阳和关中一些县了。没有任何争议,五分钟敲定。这是真实的传奇。我不知道别的什么学校还有这样的毕业分配故事?

  

  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成功,并不在地位的高低,财产的多少,而在于对国家人民做出怎样的贡献,自己良心所认可的程度。一般说来,思想境界的高低,理想价值的取向,拼搏的力度和个人的心态,就自然而然地作了结论。乐意去新疆的几个同学,其中的徐俊,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在担任一个县的正科级干部的工作岗位上,积劳成疾,以身殉职。任建中,当年的学生会头目,分配到一个沙漠地带的牧场,整天与牛羊为伴,夜晚住宿给羊圈里铺一层干草就凑合了。他寄给我的第一封信,里面装着一朵已经干枯的沙枣花。那时候最流行的歌曲就是《送你一束沙枣花》——“远方的年轻人,到边疆来安家。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亲爱的同志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你一束沙枣花。”我读着他的信,把洁白的沙枣花夹在笔记本中,不觉流出了眼泪。任建中后来多方辗转,总是在偏远地方奔波,年过五十,担任了农牧厅副厅长。陈建学、杨应超,分配到南疆和田、喀什地区,几次放弃调回内陆的机会,后来担任了处长、县长。当年班上最节俭朴素的曹明哲,自愿到了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一个大山区,在山林里工作多年,后来调入果林科研部门,选育的山楂万山红品种广受欢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担任了县政协副主席。董金仓分配在户县果林科研部门,后来从政,从西安市计生委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后,不忘专业,年近七旬,创办核桃园与养鸡结合的天然无公害试验场,走在了养殖科研前沿。

  

  我的学友们个个是大树。不论上年级还是下年级的同学们,走向社会都有不凡表现。园222班的钟永玉,担任陕西蚕桑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经常在陕南山区蚕桑基地辗转奔波,带领课题组完成了“熟蚕登蔟的正丁醇应用”、“桑树缺硼综合症研究”等两项研究,编著《西北养蚕产业化实用技术》一书,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同班的李志彦,曾担任陕西省蚕种场场长,因工作扎实过细在陕西农科界颇有名声,调到乾县担任果业局书记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存寿博士主持的“植物碳基营养机理与天然有机物料高肥效利用技术研究”选中了他所在的地区作试验基地,由他担任基地负责人,是课题组核心小组成员。经过多年努力,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农323班的王仁杰在周至县某中学当教师带生物课,不忘本专业,精心培育出小麦优良品种翠峰一号,连续几年在关中不少地区推广种植。还有人从事了新的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农226班的段景礼在文史研究文学创作方面业绩优异,已经出版了十几本著作,连续两届任户县县志主编。在关中,农业战线的干部一般都知道,解放后五十年来,好多县主管农业的县长、农业局长、农技站长、园艺站长是仪农学生。还有不少同学分配到秦岭林区当伐木工、护林员,在乡镇当农技员、教师、医生、司机,在基层的普通岗位上孜孜矻矻,任劳任怨,不求闻达,终其一生。我班的李生为、王茂轩,一个家在西安,一个家在宝鸡,虽然来自城市,却自愿分配到了凤县、洋县,至今,李生为还在凤县嘉陵江畔安居,一直没有调动的王茂轩却找不到踪影了。后来的年轻校友,我从网上看到植99班毕业十年的聚会,说仪农学生始终保持“朴实无华,吃苦耐劳,乐观自信,锲而不舍”的传统。一脉相承,大树的风华是永久的。

  

  2015年9月,原仪农“老三届”的100多名学友在新母校——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团聚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分别,弹指一挥间,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拥抱,泪水,感叹,祝福,兴奋而又忙碌。我逮了空闲,在诺大的校园游走,高楼绿地间,看见了不少郁郁葱葱的大树。我释然了。

  

  在我沉久的记忆中有两行葱茂强盛的大树,它们整齐排列,威风雄壮,既是行道树,又是风景树。毕业的学子们无论走到哪里,天涯还是海角,都会在脑海中有它们恒久的记忆。

  

  (此文获咸阳职业技术学院80年校庆征文一等奖)

  

  张兴海,陕西省仪祉农校66届园艺专业毕业,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群众文艺创作中心艺术指导,周至县文联名誉主席。主要作品有:《圣哲老子》(长篇历史小说)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月儿圆了》(六集电视剧)(编剧)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获西安市五个一工程奖。《死囚车上的采访》(长篇纪实文学)获陕西作协第五届文学奖,中短篇小说集《丢官》获九头鸟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风雅曹门》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圣哲老子》《死囚车上的采访》入选《陕西文学六十年作品选》,另有几部集子出版。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家、西安市骨干艺术家称号。

注:投稿须知见上图;稿件有可能修改后发表。

继续阅读点击下面链接

西北作家 || 小小说:红玫瑰 唐胜一/湖北

西北作家 || 美文:鸡鸣驿 北方/天津

西北作家 || 李拴伍:扶贫“遭遇"/小小说

【西北作家·美文】专栏 | 安黎:磨房

【西北作家·小小说】陕西 | 高安让:花娘

【西北作家·随笔】张兴海:生养与养生

【西北作家·随笔】王亚凤:草鸡与梦籁

(0)

相关推荐

  • 献给老师一束沙枣花

    献给老师一束沙枣花 一一献给在一四二团团中工作的全体老师们 夜深人静,万物俱寂,辗转反侧,人不能寐.老师们的音容笑貌,浮现眼前.诗以记之. 你从东方来, 黄浦江的晨风 吹起你飘逸的长发. 你从江南来 ...

  • 见证了西安事变的这个建筑,为何既没被列入事变旧址群,还被废弃

    西安市由于处于关中四塞之地,周围有雄山大川环抱,并且有险关可以据守,再加上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因此在历史上被数个王朝作为国都,并以此为基础取 ...

  • 国际名导张艺谋:当年曾为考大学、找工作伤心落泪

    张艺谋近影 张艺谋是公认的国际名导,执导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等影 ...

  • 西安,真的是由“长安”改名而来的吗?

    长安和西安 作者|晚曙 责编|Thomas 名字,往往是人们对一座城市最初的印象来源,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自然传下来了许多古老的城市名称,但也有许多城市的名称在历史演变中发生了变化.而近年来, ...

  • 西京公司子校百名学生“接力”微风书公益●温暖书香季

    [全国数名爱心人士"接力"微风书公益]西安雨生教育书店侯琳女士捐最新学生读物148册,藏书家张振桐(山东)100册,收藏家(江苏)沈双昌30册,西安西京公司子校教师赵翠侠50册,作 ...

  • 太美了!党亚贤

    非遗"关中礼馍"传承人党亚贤 一.党亚贤简介 党亚贤,女,生于1955年9月21日,陕西省蒲城县苏坊镇肖家庄党堡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中共党员.1977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交通大学 ...

  • 中国城市no.22-西安

    西安 [xī ān] 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 《西北作家》潘咏琅随笔:如此圆梦

    如此圆梦 潘咏琅 单位日前组织到锦州市北镇的"老母山"青岩寺"还愿".到佛寺,一般至少两次--许愿和还愿. 我前次陪同学去过青岩寺,大概是几年前了.曾经多年优秀 ...

  • 【西北作家•随笔】张兴海:生养与养生

    生养与养生 张兴海 2500多年前,老子与孔子相隔大约20年先后来到人间.他俩降生时不可能想到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件,更想不到人们会用神话般的灵光照耀那个奇特的瞬间.老子之母是在院子的李树下挣破腋肉才得以 ...

  • 西北作家 || 陈 桦:点 赞 (小小说)

    点  赞 陈桦 这两天,刘大妈心里很不爽.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发生了一件让她心里很不爽的事. "都是些什么人哪!"刘大妈买了菜,边往回走边想心事.还好,早晨还有点凉风,到中午就会热 ...

  • 西北作家 || 刘新中:瓷韵之三——老 窑

    瓷韵之三 老    窑 刘新中 我不知道它的准确年龄,人们都说它来自于宋代,终归是很有些年头了.借用一句歌词,它确实"胡子里长满了故事". 1985年,我在一家电瓷厂当基建科长,盖 ...

  • 西北作家 || 舒迎君:红 尘

    红   尘 舒迎君 夏天的白天总是很长,晚饭吃完了,太阳还像一个巨大的橙子,挂在远远的西边天际.夕阳的余晖穿梭在远处高高低低的楼房间,蹒跚在近处长满花花草草的小树林中,静静地散发着一股橙子的香味. 二 ...

  • 西北作家 || 杨亚贵:柴烟缕缕腊肉香

    柴烟缕缕腊肉香 杨亚贵 腊肉,又叫熏肉.腊,原意有干的意思,孔子收取学生的干肉作为学费,想必所收的干肉也就是腊肉.<易经>里边说:"烯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也说明了腊肉 ...

  • 西北作家 || 闫 群:愿心像莲花

    愿心像莲花 文/闫群 1 梦 夜里,梦见自己和三五好友一起去旅游.有人提议去一个比较危险的地方,之所以危险是因为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过桥趟河.不光是对人体力和毅力的考验,更是对魄力和胆识的考验.众人迟疑 ...

  • 西北作家 || 董 娟:旮旯村的故事(短篇小说)

    旮旯村的故事 文/董娟 旮旯村是县里有名的贫困村,全村三十几户人家,有一半是贫困户.因为靠天吃饭,地里产的不够出的,有些年轻小伙.媳妇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的,就是游手好闲的.这其中最可怜的 ...

  • 西北作家 || 王铁梅:皋 兰 山 情 怀

    皋 兰 山 情 怀 王铁梅 第一次来兰州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无意中推开窗夜望皋兰山,竟把山上的灯光当作了星光.远远望去,就那么十几颗"星星",在山腰,在山顶,闪闪烁烁,让人浮想联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