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滩子观音洞
观音洞,又名万安洞,在仙鹤镇柏林场西北战旗水库左岸黑滩子稍上,坐南向北,隐蔽,临水,中心柱洞窟,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供有观音像。原来当为两个并列在一起的汉崖墓,后世打破两墓之间部分,形成居室和藏兵洞。洞外有石碑,高不足米,释读如下:
万安洞
万安洞者,乃先祖于嘉庆五年而造凿也。只因长毛小耗甚是张狂,我等岂束手待毙哉。于是众四六两房同心谪议,各捐锱铢,雇工开凿。所费钱米共三十余钏,功果告竣,故镌碑志,以为不朽云尔。
陈玉玫。四房:陈文明,陈文显,陈文秀。侄儿:光远,光积;六房:陈文谟,陈文(讠典),陈文训,陈文诰。侄:光耀,光孝,光森。同立。
陈光喜笔,石匠贾朝顺。
(大清同治)十年二月十二日
解读。嘉庆五年(1800)二月,白莲教军距离老绵州越来越近,在清廷“坚壁清野”和团练之策的引导下,绵州城、绵州四乡五堡和众多的山寨先后筑成。乡里的百姓大多是一家老小带着粮食、牲畜、财产躲进高山,结寨自保。(详见《人和堡处小绵州》和《旱山寨》)没有上寨的百姓,有一部分躲进了隐秘的崖墓山洞里。万安洞即由陈氏祖先开凿于嘉庆五年,并且让陈氏一家安然度过了兵灾。像万安洞这种藏兵洞,并不是孤立存在,如魏城蒲岩姑烈女坊有汪广猷所作序言,叙述了躲在崖墓中避难的情形:“嘉庆庚申,教匪入境。姑年十八,偕族避难。半途为贼所劫,掖之上马者三。姑不屈,骂贼而亡。时予与二三友伏崖洞,目击之……”
到咸丰蓝乱时,以崖墓为避难之所的情况仍然存在,如陆山村清平洞,题记叙述了修洞的时间和作用。万安洞在当时作了陈氏的藏兵洞。
教乱和蓝乱是对清代绵州影响最大的两次战乱,藏兵洞作为寨堡的补充形式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后,士民对寨堡进行了的备战维修,有修寨石刻保存在黑虎寨和高观寨等处。
据“只因长毛小耗甚是张狂,我等岂束手待毙哉”一句,可知陈氏此次修凿洞穴是为了防备太平军和普通啯噜。因为清廷称白莲教是教匪,称蓝李是蓝逆、蓝贼,称太平天国是长毛。“小耗”应该是民间对流窜偷盗之人的轻蔑称呼。
据《县志》,同治二年太平军石达开中旗入州境后,窜扰南乡、东乡,最后在梓潼卧龙山、黎雅庙一带势衰。当时“四野人心惶惶,恐土匪窃发”。同治九年、十年,记名提督李有恒驻扎绵州,“近则可以保境,远则随时调遣”。
陈氏整修万安洞的情形或许大体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