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人到中年请过极简生活
日本整理大师山下英子提倡断舍离,即要求人们切断欲望、舍弃执着,学会放下,自在生活。中国家居服饰各领域也兴起一股“极简风”。其实最早的极简主义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就是对极简主义最早的论述。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穿衣风格可以称得上极简,清一色的“黑白灰”,男士的标配是夏天白背心,塑料凉鞋;冬天蓝外套,条绒棉鞋,最耐穿的是“条便”,一种鞋面为黑色条绒面料,鞋口为方型,红色胶底的布鞋。那时候呢子大衣最贵,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拿出来穿几天,过了大年初五再收进衣橱。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拥有了一件卡其色半大衣,还连着帽子,让我爱不释手。
物质的匮乏,所用物品也极其单一,我理解为因需要而拥有,一个塑料暖水壶,用到发白都不舍得扔;一台电视机更是使用十多年;虽然现在看来,和极简主义的精品思维有些差异,但是从另一面提醒我们,每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实际上能在世间享受的东西非常之少,《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简单地说:再大的房间,也只能睡一张床而已。典型代表为乔布斯,数十年来他永远是黑色高领衫、普通的牛仔裤和板鞋。
极简主义提倡在生活中去掉所有喧嚣繁杂,把时间积聚起来,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专注,物质精简带动“精神上的极简主义”。就像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一种诗意简单、豁达自主的人生。极简主义不止是断舍离的生活方式,还包括去芜存菁的思想行为模式。
首先是欲望极简,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不跟风不盲从,把自己全部精力放在眼下的目标上,例如照顾家庭,提高烹饪水平、培养孩子的兴趣等等。古人云: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这世界最奢侈的礼物,不是爱马仕背包和宾利轿车,更不是劳力士与百达翡丽。不要为浅薄虚荣的欲求,放弃眼前的美好,精神的丰盈来自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来自点燃他人希望的精神特质,来自对这个世界的爱与宽厚。减少物质欲望,看淡名利,才能感知生活中的快乐,收获自在。
其次是精神极简,精神层次越高,越淡然物质。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专注于自己真正想从事的行业,充分学习、提高,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追剧,打网络游戏,刷抖音,快餐式的感官愉悦最蚕食斗志,属于虚假的舒适,不如把时间用来读书、学习。哲学家梭罗说:“一个人,放下的东西越多,越富有。”是时候与手游、短视频、直播间说再见了。
第三是信息极简,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的时间,每天设定看书学习的时间,尽量远离互联网、远离手机,不关注与己无关的娱乐新闻。关注的人和事少而精,宁缺毋滥。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相信大家读书时都背诵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微信等软件里的无效社交信息趁早删除了吧。
第四是表达极简,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说话,尽可能简单、直接、清楚。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正如我国古代的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多么简洁凝练的用词,几个词语就把时间、地点、人物都交代清楚,且意境深远。生活、工作中啰哩啰嗦说了一大堆话,也不知所云,言简意赅,从我做起。
第五是生活极简,享受慢节奏生活,坚持锻炼身体,穿着简洁、大方。喝白水,不喝碳酸饮料,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生活简单,才有时间去清理内心,过好当下。而人活到极致,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毕竟钱财买不来生命,利益换不回健康。
我对看过的一段话感同身受:“以前觉得去夜店、文身、打洞这些行为很酷。后来发现这些事一点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愿意,随时都能做得到。酷的是那些不容易做到的事,比如读书、健身,这种在大多数人看来想做又坚持不了的事。”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想要日子舒心,就要减少世俗附加的事物,把空间留给美好,才会活得轻松惬意。一个人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不羡慕谁,不嘲笑谁,也不依赖谁;不自卑也不炫耀,一天天在不动声色地变好,吞下委屈,喂大格局,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