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民间音乐:膏矿号子、打硪歌和《绣荷包》
一、应城膏矿号子
应城膏矿号子是旧社会膏矿工人在繁重的采膏运膏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号子。根据石膏开采工序类别,膏矿号子分为正眼号子、水眼号子、锤工号子、拖工号子、抬工号子,它们的节奏与劳动紧密联系,曲调与劳动和谐一致,达到调节人们作业时的呼吸,统一作业动作,减轻了作业过程中的疲劳,有力地推动劳动的进行。
如“正眼号子”,所谓正眼,是矿工上下和出膏的矿井。矿工们操作吊车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哼和,节奏稍快。“水眼号子”,所谓水眼,是往外排水的矿井。矿工们用木辘轳把铁桶放下去把打水起来,一般要三人以上操作,也是一领众和形式,节奏稍慢,自由疲倦。这两种号子没有歌词,全部由一些感叹性的呼喊组成。
其它号子有具体而形象的歌词,不仅唱出旧社会石膏矿工人的悲惨生活,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比如“捶工号子”:正月下洞腊月上,爹妈认不得儿子的像,这是托的么人生,我越思越想越心伤。“拖工号子”:东山高,西山陡,怀里揣个四两头;走一步,咬一口,坐班的麦在巷子口。猴头鞭子黑头棍,打得老子屁股鲜血流!拖不动,爬到走,哪年哪月能出头!“抬工号子”:慢慢地走,慢慢地行,招呼撞了脚后跟。一抬石膏几百斤,头不能抬,腰不能伸,压得肩坡血淋淋。哪个晓得我苦命的人!膏矿号子以它情感质朴、语言朴素的特点,直抒胸襟,传唱不止,是优秀的民间音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业环境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及完善,膏矿号子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膏矿号子真切表现了旧社会膏矿工人的悲惨生活,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膏矿号子已经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
二、应城打硪歌
应城打硪歌也是一种劳动号子。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广大农村响应政府号召,兴修水利,开渠筑堤,没有机械能完成压土砸地的工序。人们便用石磙绑上四根木杠成“井”字形,不分男女四人对抬,随着号子的领合节奏,将石硪抬起来,砸下去。
比如:慢“四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四次,称“四硪号子”。慢“六硪号子”,4分之4节奏,每一个乐句五小节,一段唱词十小节,每乐句石硪砸地六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十二次,称“六硪号子”。快“八硪号子”,4分之4节奏,一个乐句四小节,一段唱词八小节。每个乐句二、四、六、八拍石硪砸地一次,一段唱词石硪砸地八次。称“快八硪号子”。
石硪号子的音调有江汉平原的民歌风,节奏有鲜明的强弱对比,唱词内容有见人唱人、见物唱物、借物抒情的特点,烘托出热烈的劳动场面。
三、《绣荷包》
应城杨河一带,每逢春节,有踩跷喜庆春节的风俗。高跷队伍在场地表演时,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唱词借一年十二月唱出荷包的绣制工序,用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或爱情祝福。《绣荷包》已被《中国民歌集成》收进了“灯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