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补虚,《神农本草经》推崇这味良药
小编导读
秋意渐深,秋燥渐显,这个时候滋补津液的药物用得逐渐增多。说到这类药物,麦冬绝对是其中的经典药物。不管是《神农本草经》还是医圣张仲景,都对于这味药十分推崇。今天,小编将带大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麦冬,学习如何根据阴阳盛衰理论使用它。
麦冬
(药用部位:根 质地:润)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隄阪。
《伤寒杂病论》:应用麦冬的代表方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
麦冬 来源:《神农升降药法》
升降(阴阳盛衰):降(阴虚)
“麦门冬,甘,平”。麦门冬即麦冬,属于“降类”,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的津液虚证、阴虚证、气滞证。
麦冬的药用部位是根部,质地重而微寒,所以也属于“降类”,麦冬可以引人体的气机下行、向内。
麦冬味甘,鲜品多汁而润,所以能够补益人体的津液,可用于治疗“阴虚”的津液虚证、阴虚证。
麦冬可以降气,而更多存储降气能量的部分在麦冬中间的“芯”,所以经方中要应用麦冬滋补津液且降气的功效时,就不去麦冬的芯,而主要应用麦冬滋补津液的功效时,就要求去心。麦冬的干品饮片很难去心,由此来看,古人应用的麦冬大概是鲜麦冬。
综上所述,麦冬的功效为滋补津液,也能降气、下气。
病机(病性病位)
麦冬属于“降法”,药用部位是根部,所以可以作用于人体的中焦,其功效可以降气、下气,所以可以治疗“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症状以有津液虚、阴虚病机者,方为单用麦冬治疗的适应证。
麦冬可以补益津液,具有补虚的功效,所以古人谓其可以治疗津液虚病机下的“羸瘦短气”症状。
麦冬的性味相对比较平和,所以古人称其补益之功可以做到“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从《神农本草经》的记录看,古人更多地应用麦冬的降气、下气功效,自然当以不去心的麦冬为佳。而经方中应用麦冬,重在应用其补益津液的功效,所以多提示“去心”。
附录:相关经方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方由麦冬、人参、大枣、甘草、半夏、粳米六味药配伍组成。全方属于降法,用于治疗“阴虚”的津液虚证。
虽然麦门冬汤可以治疗上焦、中焦津液虚,仲景书中记录的麦门冬汤证的病机属于仅有上焦津液虚。
由于上焦的津液虚,所以滋养组织不足,兼以阳气上浮,即“火逆上气”,出现“咽喉不利”的症状。此时的治疗就应当“止逆下气”,而滋补津液治法本身就属于降法,另外还应当加入降气、下气之品。
麦门冬汤重用麦冬七升(按照今天的重量折算,此方鲜麦冬的用量大概在1000 克以上),以滋补津液,同时,此方的麦冬不“去心”,所以具有较强的降气、下气的力量。配合其他药物后,共同起到滋补上焦津液并降气的治疗作用。
麦门冬汤的脉证以左手脉不及为特征。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全方属于降法,病机属于“阴虚”的阴虚证。
原本的表证,经过辛温发汗的治疗后外邪已除,由于辛温的药物升散作用,一方面会耗伤阴津血,另一方面也会引起人体阳气的上浮,病机属于阴虚证,所以出现“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症状。治用竹叶石膏汤,方中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以补益,用竹叶将石膏敛降的作用带到人体的表(上焦),配合用石膏以敛降上浮的阳气,半夏、粳米以顾护中焦。
由于竹叶石膏汤方证不宜过于降气、下气,所以方中所用麦冬“去心”。
竹叶石膏汤的脉证以左手脉不及为特征。
· 经方药学重磅新书 ·
之前悦读中医为大家推荐过陈建国老师的经方医学著作《仲景阴阳脉法》,相信大家对于陈老师以“阴阳盛衰”解析脉象的方法一定耳目一新。最近,陈建国老师“阴阳盛衰”理论体系新书《神农升降药法》和《经方脉证图解》正式出版,将为大家从更多方面展现陈建国老师的“经方世界”——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神农升降药法》,回归中医的原点,以阴阳理论为指导,总结中药的功效由“气、味、质、部、特”五个元素所决定,提出一味中药其实仅有一个功效,中药纷繁复杂的治症仅仅是这一个功效通过升降治法发挥的治疗作用,因此,领会了中药的这一个功效,就可以把握中药治病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而准确应用的目标。书中对经方中常用的50味中药进行了详细解读,阐释了《神农本草经》中的相关记载,并且从药物组成的角度,结合升降治法,对相关的经方进行了解析。
本书内容是脉证经方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升降药法”为重点,如果结合“阴阳盛衰”和“阴阳脉法”,可以更高效地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