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 三部并病】14

疾病的表现形式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相同,不是那么简单,不是孤立不变的证候组合,而是具有独立性和混合性,机体的病状有的以独立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则是以混合形式表现于临床,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性,疾病也不例外,同样具有单独性和复合性的证候表现。

三部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是整体的子系统,在每个部构成特定的功能,所表现的病理反应同样有独立性的反应,也有统一性的反应,并病就是指同一部位(系统)感受同一病邪而表现的寒热虚实错综复杂的证候反映,这样的反映有一定的条件做前提,病邪和同一部位相作用,而表现出病证的复杂性。亢奋的表现和抑制的表现因一定的条件,一方面互相对立,另一方面又互相渗透,两种病性不同的证候相互作用,表现了混合性的局面,并存于同一部位,这就是各部的病理反应所呈现的部性(混合笥),部病的性质和阳性病、阴性病的性质都有所区别,呈现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混合性,称之为“部病”。

在同一部位上,众证纷繁,寒热并存,虚实互见,难以辨清属性,可以不必强辨,在逻辑学上有模糊逻辑,天下许多事物有时只能用模糊逻辑去看待,去处理,想强行区分,往往不准确,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鸡蛋中有血,有肉,有赊,经孵化可以变成鸡雏,此时,血、肉、骨可显而易见,在未经孵化之前,鸡蛋内是无法区分血、肉、骨的,只呈现近似胶状物,鸡蛋内确实有骨头,但又是无法挑出的,必须用模糊逻辑看待这一事实,疾病有时同样具有此理。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两种状态,两种状态的变动都是由致病原作用于机体后,正邪相争所引起,疾病在相互静止状态中,在表现上只有量的变化,只是某些证候的表现,并没有发生激变,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就会达到显著的变动状态,出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显现出病证的阴阳属性,或以阳的形式,或以阴的形式表现出来,前面讲的六病就是指疾病发展的变动状态,故同一部位上不能同时并见阴性病和阳笥病,并病则是阳病与阴病处于相对静止阶段,就是病变发展的某一时期,而呈现的统一状态,如同日常生活中见的调和、均热、相持、静止、凝聚、吸引等现象,机体感受病邪,病邪和机体之间产生的反应未表现出明显的阴阳属性,而不同质的证候依一定的条件,共存于机体之中,在某部上则表现出部病反应的统一怀,如同水、土两种不同质的混合形成泥,泥中有水有土,但却不属水性,也不属土性,而是呈现泥性

临证多年,根据三部证候的统一性,列出并病,每部的并病代表着每部病证反应的部性,依据对立统一原则,构成三部的治法,在《伤寒论》中多无明确的并病原文,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三部中列出三个并病,以标明三部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有益临床辨证施治

1、表部并病

表部并病时,常常是既可能有表实,也可能有表虚的汗出恶风;既可能有表寒的肢节痹痛,项背强,又可能有表热的温度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单纯的发汗或降温或温经或敛汗之法治疗,而应该用协调和解的方法治疗。

主证:发热,项背强,肢节痹痛,恶风,有汗或无汗。

治则:温经解表

主药:葛根、桂枝

主方:葛根加石膏汤

葛根30克  桂枝15克  白芍15克  麻黄10克

甘草12克  生石膏20克  生姜20克  大枣4枚

煎服禁忌按常规。

本方治表部并病很好,其代表性很强。临床可根据病情调整药量,如自汗可少用或不用麻黄,热不盛可少用或不用石膏。

二、里部并病

里部并病是胃肠系统内非阴非阳寒热虚实混杂存在的模糊病理状态。常见的情况是同时存在有排气不利,心下痞硬的里虚,胃里有未消化的宿食而干噫食臭的里实,胃肠痉挛吸收不良积有水液,腹中雷鸣,腹痛下利的里寒,胃肠粘膜发炎胃中不和烧灼的里热等。胃肠功能呈一派极度紊乱的模糊状态。

主证: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中有水气,腹中雷鸣,腹痛下利。

治则;健脾和中

主药:生姜,黄连

主方:生姜泻心汤

生姜25克  甘草18克  人参12克  干姜10克

黄芩15克  半夏15克  黄连8克  大枣6枚

煎服法:上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500毫升,温分三服。禁忌按常规。

这个方子治里部并病很好,很有代表性。临床上里部病一旦难辨阴阳时模糊地应用此方即可。

里部并病的主证根据《伤寒论》175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似阳明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似太阴病,但又似是而非,寒热虚实均不分明,难分阳明太阴,故为里部并病,里部的生姜泻心汤证实为一个寒热虚实错综的病证,阳明之热积于胃,留而不去,胃气上逆则现于干噫食臭此为实热作崇。胃中瘀热不除,而使脾不运化,脾气不升,水饮不得四布而停于胁下,而见胁下有水气,水阻气道,气机不畅则腹中雷鸣;水湿下泄而见下利,皆太阴虚寒之候也,寒热分居,虚实相隔,使里部消化功能出现紊乱,必须健脾以和中,使脾气得健,水饮得行,气机畅达,脾气上升而水消利止,胃气得降则食积可去,积聚之食去,胃气下降则心下痞硬方解,干噫食臭得消,所选之方,非寒热并用,清补并举不得治愈。

方用生姜泻心汤作主方,生姜半夏以温胃散寒、燥湿降逆,使胃气得降,积聚之食可消,黄连、黄芩苦寒以治胃脘之势,使瘀积之热得泄,人参、大枣健脾补气,使脾气上升,下利可止,水气得输,以治太阳之虚,干姜、甘草温运胃阳,和调于中,使太阴之寒得温,八药并举,四面为用,寒热虚实混杂之证,尽得消、清、温、补,温清并用,消补相济,健脾和中之功。

3、枢部并病

当病邪侵犯枢部而成并病时,由于枢部外通表部内贯里部,所以从病理和症状上不仅有枢部的表现,而且有里部和表部的表现。在里部有里寒而见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在枢部既有热实的口苦胸胁苦满又有虚证的心悸,在表部有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枢部并病的一个特有症状。这个症状虽表现于表部,但其根源在枢部和里部。发热是正气与病邪斗争的表现。枢部并病时里部虽然虚寒但还不严重,还能为枢部提供一定的正气与病邪对抗,但又不能提供足够的正气以战胜病邪。同时枢部也是实热虚并存,本身战胜病邪就有困难,加之里部不能提供足够的正气,所以从整体看正气与病邪处于一种似能敌而不能胜的状态。当机体组织力量与病邪激烈斗争时,就会出现寒战高热。但最终没能战胜病邪而机能又被抑制。这时又会热退而有微恶寒的虚寒表现。总之,枢部并病时,三部都有模糊的病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枢部并病是个整体并病。

主证: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心悸。

治则:和解阴阳

主药:黄芩、人参、柴胡

主方:小柴胡汤

柴胡30克  黄芩15克  人参10克  生姜15克

半夏15克  甘草15克  大枣6枚

煎服法:上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700毫升,去滓,再煎取400毫升,分温三服。禁忌按常规。

小柴胡汤是治枢部并病最好的一个方子,也是协调整体的一个很好的方子。服药后可能有一点恶寒的感觉,甚至可能出现战汗。这是机体协调后正气渐旺与病邪斗争并胜之的表现。

半表半里部的主证根据《伤寒论》原文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而择出,书中所列柴胡汤证条文七条,以条文看,叙述证候繁多,从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寒热往来,心下悸,小但不利等众多的证候看,半表半里部的阳性证候和阴性证候并见,虽证候繁杂,然各证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少阳病、少阴病各自的特性,心烦喜呕状似少阳之热,胸胁苦满状似少阳之实,心下悸似属少阴之虚,不渴、小但不利似少阴之寒,故选用小柴胡汤同时作半表半里的并病方,方中黄芩、柴胡以调理少阳之实热,人参甘草、大枣以温补少阴之虚寒,生姜、半夏降逆止呕,和调于脾胃,寒热共用,温补并施,以协同治疗半表半里之并证。

人体中,表在外和空气接触,实为表中之表,里证在内和饮食相接触,为里中之表,半表半里部居表里二部之间,实系纯里,以气血的循行,沟通表里,濡养内外,贯通上下,半表半里的变化外对表,内对里都有影响,故半表半里部实为整体的中心部分,可以决定全身的变化,整体的协调实际上主要是半表半里部的协调,胸为至阳,接纳外来天阳之气,腹为至阴,收纳水谷之气,天阳之气与水谷之气并充气血,以维持人体的生存,胸为少阳病所,腹为太阴之地,二者的变化,是整体变化的主要因素,能影响到全身各个部位,选用小柴胡汤不仅和调半表半里部,治中央以令四旁,更主要的是方中柴胡、黄芩以清疏少阳之实热,实有清泄三阳实热之功,人参、甘草、大枣、生姜、半夏温补太阴,更有温补三阴虚寒之效。所以《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饮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从条文的证状上看,涉及到三部,头汗出是少阳证,微恶寒,是太阳证;心下满是太阴证,手足冷是厥阴证,大便硬是阳明证,脉细是少阴证,六病的证候俱有,可见半表半里部影响及整体,故条文中说:“必有表,复有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在一身众证俱在时,仲景告诉我们,采用协调疗法,抓住少阳与太阴以重点治疗,就能达到协调阴阳,和解整体的目的,以小柴胡汤为用,宣通上下,疗治内外,不愧为协调之第一良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