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封信
给教师的一封信
各位教育美仁:
展信佳。
青岛的小雨弥散着酒香,招待着周校和我的到来。迎香寻去,我们来到了青岛中学,准备品一品第六届“南方阅读论坛”。这届论坛的主题是“课程-塑造未来学校”。塑造未来?看着是很遥远的事,但是却是始于当下。
青岛中学的管弦乐队为本届论坛拉开了序幕,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校的军鼓队,虽然水平有差距,但却一样出彩。论坛的第一个板块是“横·看见课程的前沿”。几位大咖校长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各自学校的课程特色:华德福的艺术启蒙、道禾教育的溯古返璞、日日新的白手起家、格鲁伯的西学东用、运城国际的全人之美。虽然有些课程形式我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是,所有展示的课程都是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主线,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发现自己、挖掘自己,再去发现世界、挖掘世界。这不正是从内打开鸡蛋的方式吗。
第二个环节是“纵·看见深耕的力量”,可惜的是我只能选择一位校长来进一步倾听和互动。我选择了道禾教育的曾国俊先生的论坛。因为在当下注重效率的全球化的时代,他的求慢、求少、求难、求拙的国学教育对我更有吸引力。道禾教育古代的课程基于农业教育,唯有求慢,才能专心,不急不躁;少则得,多则惑;千难则一易。求难反易、求拙反巧、求慢反快、求少反多。这就是他们的经验知识学习课程的心法。登山、农耕、做一把弓、学茶道、学书墨、经营一亩田这些课程,时间跨度长达六至十二年,让我不自觉地想起那句“和时间做朋友”,更感受到了水滴石穿的教育艺术。
第三个环节是“宏·看见更大的世界”。这个环节,让我见识了傅国涌先生学贯古今中外的的才识。他的研学课程,带着他的私塾班童子,走出文本,走进文学。在苏轼的墓旁读苏轼,在浮士德广场演《浮士德》。“三百十千万”的宏大课程,让他和学生共筑人文精神高楼,并在高楼之上望尽时空之浩瀚。而更感染我的,是不再年轻的傅老师,为教育而行走过的路,比大都数人都要长。
最后是教育大咖们的圆桌论坛。他们时而唇枪舌剑,时而点头赞赏,所有人恍如来到了“华山论剑、百家争鸣”的场景,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光景啊。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魏智渊校长的“傅老师活得像一个人,而我活得像一条狗,他在客厅论道,我在厨房做饭”。确实,很多人还在生活中挣扎,他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解决自己的温饱,改善自己的条件。但是,教育要取得的不只是物质果实,还有精神的食粮。而傅老师的博美教育正是引领着一批“童子”站在时空的高楼上,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对话。然而往回看,不正是他们父辈们物质财富的积累,才造就了如今“童子们”吗。这不正是“物质”与“精神”的经典问题吗。但是在当下,我看到的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已经没有了“精神食粮”的影子,课本成了学生的“万能食物”,加剧了社会的“营养不良”。
未来的课程究竟是什么样子?在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区块链化等技术盛行的现代,希望教育也能成功转型,如这次论坛上的所见所闻—回归学生、回归人性。
共行者:朱国栋
2019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