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多远

我们离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多远

——第11周给校长的回信

尊敬的周校长:

展信佳!仿佛今年的“世界读书日”猝不及防地就来了,今天课堂上居然也忘记跟学生提“读书日”,似乎还没从悠长假期中缓过劲来,不免想到朱自清的《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读书,如一缕春风,唤醒了沉睡中的我们。

您在来信中提到“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我的感受颇深。

曾以为爱看书,增长见识,丰富内心就是“成长型思维”,其实不然。我把“成长型思维”想得过于简单。

高中时有一位学霸同桌,天天看他“游手好闲”的样子,每次考试都能考出让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羡慕之余,讨教学习秘诀。他总是一脸无所谓:“你们也看到了,我跟你们一样上课,除了完成老师的作业,我从不另外给自己加作业......”旁边就有同学兴叹:“没办法,聪明的人不需要额外用功。”学霸挑了挑眉毛,不置可否,但看得出来同学的话很受用。“像我们这种没有学习天赋的人,再怎么用功也无济于事,别逞能了,不如放松点,反正结果不会改变。”我无奈地想。

多年后的同学会,老师笑着“揭穿”学霸同学的秘密:“他当年多用功啊!天天挑灯夜读,刷了海量的题。就因为他是走读生,他的努力和勤奋,你们看不到,所以都被忽悠了,哈哈!”我恍然大悟,却又茫然不解:明明很勤奋,为什么不能说?努力还要偷偷的吗?

现在懂了!

我和学霸同学都属于“固定型思维”。他为了保持自己在同学心目中聪明的完美形象(人们相信聪明学生不需要苦读,否则就不聪明),而刻意隐瞒自己用功的事实;而我认为能力是注定的,不会因为努力而有所改变,所以遇到阻碍时就很会轻易放弃。

可想而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我这样陷在“固定型思维”里而不自知,难怪提出这一说法的斯坦福大学卡罗尔教授会获得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

您提倡我们都要做一名“成长型”教师,虽然您在信中例举了很多,我仍然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便特意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也就是说,你只要秉持这种想法,再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肯定能够获得成长!

一旦改变思维模式,对待他人批评时,我们不仅不会对批评耿耿于怀,还会从批评中学习;对待他人的成功,我们不再感到他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反而从他人成功中获得灵感。总之,我们会变得灵活而有弹性,我们的世界更加多样化,有了更多的选择,真可谓左右逢源。

我们或许感慨:做出改变,谈何容易?

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行动了!从起初勉强接受“学习共同体”到现在主动寻求理论支持、积极探索在课堂上落实“学习共同体”的操作方法,我们不是在改变,在成长吗?无论“倾听”、“串联”还是“反刍”,在我们日复一日地实践中,终将融进我们的骨头和血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许,我们现在还不得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无条件地包容和接纳学生的任何回答;还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与发言学生的站位,以便认真地倾听学生;仍然在绞尽脑汁地想怎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串联”,怎么把儿童之间的观点串联起来,怎么把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像珠子一样串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信心,坚持不懈地刻意练习,现在让我们感觉别扭的行为,将来一定会成为自动化,像开车一样自然。

成长,多么不可思议啊!

祝工作顺利!

您的同行者:徐 燕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三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