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意外身亡来到地府,阎王:命不该绝,回去传宗接代
常言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千百年来,这样的思想深入人心。毕竟,中国是一个家族、宗族观念极重的国家,讲究生命的延续。另外便是“养儿防老”这一观念,深深地根植在国人的心中。所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传宗接代的思想一直存在,且属于社会的主流思想。下面这个故事,就和传宗接代有关。明朝万历年间,大同府有一书生,此人家中三代单传,母亲一直盼望着能早日抱个孙子。因此,书生一考上举人,母亲便为他安排了亲事。谁知不到半年,书生就意外身亡了。可就在全家准备给书生下葬的时候,他又醒了过来。清河郡以南有一个陈村,村子不大,不过三四十户人。村里有个名叫陈杰的书生,此人生性善良,老实低调,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
可惜的是,陈杰的父亲,在其五岁那年便不幸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拉扯长大,供他读书。陈杰也争气,不到三十岁就考上了举人,算是光宗耀祖。另外,陈杰家三代单传,陈杰的父亲就他这么一个儿子。为了早日抱孙子,母亲在陈杰还没及冠就给他物色好了媳妇,是同村李木匠的小女儿,李小云。陈杰前脚刚考上举人,母亲后脚就把婚礼给准备好了。就这样,陈杰把李小云娶回了家。李小云性格温顺,懂得孝敬父母,夫妻俩感情很是和睦,陈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并多次催促两人要孩子。
可过了半年,李小云的肚子都不见有动静,陈母心中着急,便出门到村外的寺庙里求了一剂药,想给儿子儿媳妇补补。恰巧近日来家中招了老鼠,陈杰便吩咐李小云上街买了一些砒霜回来,放在厨房的角落,准备毒死老鼠。李小云按照丈夫的吩咐布置好后,便将剩下的砒霜放到了厨房的桌子上,便去准备饭菜了。陈母回来后,进入厨房,准备熬一锅糖水,将药放入糖水,给儿子儿媳喝。糖水熬到一半,儿媳便来叫她吃饭。慌忙间,陈母不小心将那剩下的砒霜当作药物放入了锅中。
吃完饭后,李小云收拾碗筷,陈母则端来了那锅糖水,叫陈杰喝。陈杰连喝了三大碗,除了味道有些怪,别的也没什么。谁知次日一早,陈杰口吐白沫,死在了床头。这会儿婆媳俩才发现,竟是自己的疏忽害死了陈杰。婆媳俩悲痛欲绝,怎么都不愿相信这个事实。可事到如今,一家人只能强忍悲痛为陈杰料理后事。陈母东借西凑,买了口不错的棺材,还将灵堂布置得十分隆重。这也是陈母最后能为儿子做的,让儿子风风光光地走。
陈母和李小云整日守在棺材前哭泣,情真意切,在场的人看了无不动容,都感叹老天无眼,可怜这婆媳俩。到了第三天,棺材准备下葬。婆媳俩哭得更厉害了,甚至扑到棺材前,想阻止下葬。就在这时,棺材里传出了“咚咚”的响声。这声音可把众人吓了一跳,都以为陈杰尸变了,纷纷躲得远远地。只有陈母和李小云听到声响后,立刻上前,推开了棺材盖。两人这才发现,陈杰的尸体有了温度,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了。没一会,陈杰竟睁开了眼睛,坐了起来。
在场的村民们,吓得连连后退,陈杰则开口道:“母亲,可否叫孩儿喝口水。”陈母愣了一下,随即赶忙倒了一碗水端到陈杰面前,满眼泪光看着陈杰喝下。他拉起陈杰和李小云的手,带着哭腔说道:“真是苍天有眼,叫我儿子又活过来了!”李小云虽高兴,但也十分疑惑,便询问陈杰到底发生了什么。陈杰则表示,多亏了父亲。原来,陈杰死后,真的去了地府。来到阎王殿后,竟见到了父亲。陈父手捧书卷,跟在阎王的身后,还穿着官服,带着官帽,样貌跟离世前一模一样。陈杰一眼就认出了父亲,大声呼唤。陈父一开始还很疑惑,可毕竟血浓于水,他还是认出了长大的陈杰,父子俩相拥而泣。
经解释,原来陈父死后,并未投胎转世。阎王欣赏他的文采,便将其留在身边做了一名记录官。陈父得知陈杰的死因后,当即跪拜在阎王面前求情,表示一家从未干过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不该就此断了香火,希望阎王爷大发慈悲,能叫陈杰还阳,为陈家传宗接代。阎王听后,叫来判官,翻起了生死簿。看完之后,发现果真如陈父所说,陈杰善良懂事,孝顺有加,加上陈父辅佐他多年,劳苦功高,这才答应了陈父的请求。不过,陈杰也要遵守约定,传宗接代之后,就要回地府报道。不过这个要求,他并未告诉妻子和母亲。听了陈杰的解释,陈母和李小云皆感动不已,双双跪地,感谢阎王爷和陈父。
自那以后,一家人继续过着正常人的日子。一年后,李小云怀孕了,一家人十分高兴。可陈杰却常常独自叹气,他知道,孩子出生后,他就要回地府报道了。十个月后,孩子顺利出生,是个男孩。可就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陈杰便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母亲和妻子。尽管万般不舍,可陈杰还是离开了。自那以后,婆媳俩相依为命,抚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不负众望,高中状元,在京城当了大官,将母亲和奶奶都接到了身边。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李小云和陈母都活到了九十九岁才离世。编者的话:传宗接代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思想,毕竟孩子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可许多婚姻,都因传宗接代这个传统思想变了“味道”。孩子自然重要,可传宗接代在现如今的社会真的比两人的婚姻还要重要吗?希望我们能保持本心,面对传统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声明:本故事为虚构民间故事,取材自民间传说、怪谈、神话、故事、传奇等,旨在传承、拓展、发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撰稿人:聊斋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