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分类赏析)(二)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以文解诗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帝王之气便黯然消失。拦江的千寻铁锁沉到了江底。石头城上竖起了一片降旗。人生中多少次令人伤怀的兴亡盛衰,西塞山却依旧临江而峙。今日遇上了四海一家的太平年代,但是从前的营垒还在秋风萧瑟的芦苇丛里。
语言品味
首联是对历史的回顾。开篇用简练概括的笔墨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历史图景,气势非凡。“下益州”是从益州而下,一个“下”字烘托了一种居高临下、浩浩荡荡的气势,同时暗含吴国的败亡。“黯然收”也预示着吴国命运的终结。颔联写吴国溃败和投降的场景。一个“沉”字,既写出了千寻铁锁的沉没,也象征着吴国气数将尽。颈联写历史更替和西塞山的超然物外。承接上文,概括了南朝三百余年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说明失去人心的必然后果,引起下文。“依旧”表明了西塞山在政权频繁更替的三百年中岿然不动。取胜的核心是人心。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和对当世的规劝。通过时下与往昔的对比,感到大唐基业的坚实统一,用饱含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四海为家”也表现了诗人拥有拥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形象分析
写作背景;唐穆宗长庆四年,刘禹锡自夔州调任和州任刺史。在他赴任的途中,沿江东下,经过西塞山,即景抒怀,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诗的前四句,写东吴的历史事实。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水师顺江而下,冲破一切阻拦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说明天险人力都挽救不了腐朽王朝灭亡的命运,千寻铁索不过是枉费心机,最后还是落得一片降幡出石头的结局,后四句抒发感慨。其中,五六句从东吴的灭亡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的灭亡,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结尾两句今昔对比,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萧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的给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
情感把握
这首诗吊古讽今,表面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实际表现了诗人深深的隐忧,全诗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并抒发感慨,提醒唐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也表现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割据势力的愿望,强烈的爱国情怀。伤字不仅表现了对前朝兴亡的感慨,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技巧鉴赏
全诗借古讽今。借西晋灭吴的史实提醒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运用对比。往事与今日的对比,滚滚向前的历史与依旧的西塞山对比,今日四海一家的时代与往日军事堡垒的对比。即景抒怀:途径西塞山,写下此诗用典:1.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两千余人。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以文解诗
汉武帝刘邦炼丹求仙,最终也如落叶般的过客,留下的也只是茂陵野冢而已,傍晚听到马嘶声早晨却不见踪迹,花栏里的桂树飘逸着桂花的香气,三十六座宫殿长满青苔。魏官牵着马车向洛阳城指去,函谷关吹来令人心酸的风射穿了我的眸子,此时此刻陪伴我的也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思念旧君的泪水如同铅水一般沉重。衰败的兰草积聚在通向咸阳的道路上为这样的客人送别,若苍天有情义那么苍天也会变得苍老。携带者玉盘在月光下默默前进,耳旁渭水传来的水声渐消。长安,离别。
语言品味
这首诗约为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部职务,由赴京路途中所作。其实唐王朝国运衰微,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报国无门,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语言细腻,写形兼写情。画面凄美深沉,同时笔调流畅,将古今抒情叙事紧密结合,符合李贺这绝艺才子的风格,是一篇典型的豪放巨作,堪比李贺的金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豪情壮志。此诗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变化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狠爱互生,参差错落整饬紧密,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写现实感受,本诗足代表他艺术成就之高。
形象分析
这是一个伫立故国皇都多年,被汉朝移去时不舎故土的金铜仙人形象作者将内心的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寄托给铜人,从而使铜人的愁苦情绪,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金铜仙人的金属材质也为诗人内心的无比沉痛创造了恰合的意象,这值悲秋,金铜仙人却要离家远去,此乃悲之至极矣.形象鲜明而又变化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之气的表现实为人,物,铜的完美融合。进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情感把握
国运衰败和“唐诸王孙”没落的悲痛。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对诗人的巨大冲激。对世事沧桑的感伤。心中由悲秋引发的悲痛酸苦。对前途迷茫的不知所措。
技巧鉴赏
“夜闻”一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的短暂,世事无常使“秋风客”的形象欲加鲜明,为下句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做了必要的铺垫。中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凄婉情态。“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仙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对金铜仙人的正面神态描写和侧面落笔,描绘出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描绘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象。“衰兰”写情兼写景,而以写情为主,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波声小”反衬铜人渐离长安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以文解诗 
想到美丽的昭君刚离开汉宫出塞时,她的泪水沾湿了春风一样美好的容颜,头发不整,鬓角低垂,低头徘徊间,她顾影自怜,脸上失色,容颜惨淡,即便如此,君王仍是为昭君的美貌失态,君王为这样的美人不为自己所有而非愤然大怒,将无辜的画师斩杀,可她哪里知道这样的美人,这样的神态,岂是一幅画能体现的?昭君心里明白,这一出塞,就再也回不来了,只是可怜身上带的汉家服装终久有限,再怎么都穿完了,昭君向汉朝托口信询大汉事宜,可惜回答她的只是往来纷飞的大雁了,她的亲人在千里之外,给她传来了消息,劝昭君好好在塞外生活,不要回忆汉朝的事了,汉君毕竟无情 ,你没听说过阿娇被关长宫门的故事吗?虽有咫尺之近,也因不与亲人相往而伤心,自古以来失意的是不分距离的。
语言品味
这首诗语言细腻传神,长于控制,有宗有趣。“泪湿春风鬓角垂”,湿,湿润。是指昭君的泪水湿润了她姣好的面容。这句诗的“湿”字,细致的描写了昭君出塞前的神态,体现了她的悲伤。在“可怜著尽汉宫衣”一句中,尽即完。指昭君从汉朝带来的衣服已经被她穿尽了,表现了她对汉朝的热恋。“可怜”二字生动表现了作者对于昭君身在塞北却记挂塞南,着汉服,铭记汉家文化的行为的高度赞美和敬佩。
最后三句“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咫尺”极写距离之近,指阿娇与家人距离很近,但又指出阿娇内心的失意可不比昭君出塞而引起的失意要少,由衷的引出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万千。语言隽永,富有哲理,为人喜爱。
形象分析
梨花带雨、赏心悦目,令君王不自持的美人形象。诗人选取“泪湿”、“春风”、“鬓角垂”三个具象,塑造了美人“我见犹怜”的感动。再以“低回顾影”的肢体语言,“无颜色”的画面效果叙写昭君的无奈无助,写美人凄冷惨戚的神态。但后文却又写“尚得君王不自持”,一下写出了昭君的美丽。心怀国家,保留汉家服饰,身在塞北,心在塞南的记挂国家的形象。诗中叙述昭君“著尽汉宫衣”,曲写了昭君“身陷敌国,心系汉家”的心声,表现了她的爱国。作者连用“寄声传塞南”“年年鸿雁飞”“家人传消息”三事,写出了身在塞北的昭君给塞南发书之切,就连家人也开始劝她“莫相忆”体现了昭君身在塞北记挂塞南,一片深情的爱国形象,令人敬佩。
情感把握
通过写“泪湿春风鬓角湿”一句,极写昭君出塞前悲伤的神态,抒发了昭君即将远离国家的无奈与悲伤,表现昭君的恋家。“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一句,昭君自己心里知道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于是便穿尽了汉家服装,体现了她对汉家文化的热爱。“寄声欲问塞南事”中,昭君身在塞北却心忆家乡,想寄信问问塞南的事。写出了昭君对家国的关爱之情。家人从万里之外传来家书,劝她“好在毡城无相忆”,因为家人知道远在塞北的昭君再忆塞南只会给她带来悲伤,表现了家人对昭君的关心。尤其是最后一句“人生失意无南北”家人深谙昭君念国之心,于是决绝地说了这么一句,更体现了家人对昭君的关爱。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文解诗
从海上徐徐升起 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此时远在天涯的你和我都将明月仰望。
有情人天各一方都怨很这长夜漫漫,彻夜不眠,辗转反侧,心中充满思念。
吹灭蜡烛喜爱这满屋月光,披衣走到屋外安静的望月,感受到深夜露水浸湿的凉意。
一无所有,只有满屋的月光赠与你。还是安然入睡吧!睡了也许能在梦里相遇。
语言品味
此诗意镜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有条不紊。语言雅致细腻,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感无尽。“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两句一气呵成。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暗用“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无尽相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形象分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诗人吹灭蜡烛,觉得满屋月光更加可爱。夜色已深,诗人披衣步出户外望月,觉得露水沾湿了衣裳。这两句将诗人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描绘出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虽美,却无法共同欣赏,不如在梦中团聚。塑造了一位思念之切,却无奈寂寞的诗人形象。这两联描绘细腻,形象鲜洁,情致细腻。
情感把握
通过主人公望月相思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殷切怀念之情。将思念之情写得执著缠绵,绵绵不尽。
技巧鉴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手法:即景抒情,有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从望月怀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写相思之情。运用比兴手法对月抒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以文解诗
朝奏一封,夕贬潮州,忠犯人主怒,八千路迢迢,可怜天子昏惑,犹恨老臣诚悃,长安云雪送,无家马不前,汝来应有意,烈骨寒,瘴江边。
语言品味
沉郁:风格的沉雅,感情的深厚抑郁。顿挫:手法笔势纵横,开阖动荡。以诗为文:平铺直叙,简白如话。“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中“欲为”“肯将”的虚词运用。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一体,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形象分析
这是一个忠君爱国,保大局,弃小我的老臣形象。他的离家之苦,不被理解之悲,他的胆气忠魂,由诗传达以诗彪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情感把握
贬谪忠臣的愤慨:“欲为圣明除弊事”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有胆气,有骨气。远离家乡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回顾,一前瞻。极写诗人为上表而付出的悲惨代价—家何在。但作为一国大臣,他并未只沉浸自家离散,更多的伤怀国事。“马不前”用“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之意,露英雄失路之悲。
技巧鉴赏
对比鲜明,高度概括:“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有“高屋建瓴”之势。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有侧写道路之艰危,突写作者的思乡之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以文解诗
月华收,云暗霜天曙,远征客,此时情苦。车马铃声启征途,渐行渐远。无奈为那乡憔悴,无奈为他情耽搁,总是心中愁。鸡声嘹亮,残月余光,客店孤伫,行迹凌乱,板桥薄覆春霜。槲叶凋败,满落荒山路,枳花皎白,出色驿墙旁。昨夜一梦,杜陵景色优美,环曲池塘,群鸭纵情嬉戏。
语言品味
“早”字是这首诗描写的中心,诗中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出发。首联写诗人起程的时间:早上。把行人套马,驾车的情形都描写出来,引起人们的共鸣。颔联纯用名词组合意象。“鸡声”“月”点明“早”字,“茅店”点明是在乡村,“板桥”说明是在野外。颈联“枳花”正因为天还没有太亮时,才更显光彩,与“早行”二字相呼应。尾联“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将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看到的是“槲叶落山路”,想到的却是“凫雁满回塘。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形象分析
本诗生动描写了一个才刚离开了家乡不久,便对家乡日思夜想的安土重迁、怯于远行、留恋故乡的游子形象。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的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情感把握
此诗是温庭筠离开长安经商山时所作。诗人形象鲜明勾画了目前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槲叶山路,枳花驿墙的山村早春景色,真切的表达了安土重迁,怯于远行的诗人在辛苦道路上的羁旅愁思。
技巧鉴赏
纯用名词组合成典型环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个字全是名词组成成份,组合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形象。抒情方式:首联、尾联叙事、抒情,颔联、颈联借景抒情前三句为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绘声绘色。本诗在景物描写上,通过听觉,视觉来描绘景色。
▐ 来源:本文来源央视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