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样做人,会比较幸运,往往容易成功,说得在理!

很多人不知道“心学”为何物,但是王阳明这个名字,不少人都如雷贯耳。阳明心学,旨在启迪心灵,开发潜能,重塑自我,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久享盛誉,著名学者黄宗羲这样评价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谜,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左宗棠则说: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及。

本期内容,悦读国学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王阳明:这样做人,会比较幸运,往往容易成功,说的在理!

一、心外无物,物在心中。幸福和痛苦都在心中,实际上,并没有另外的引起你幸福或者痛苦的事物存在。

换言之,幸福或者痛苦都是自找的。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徐爱录》

徐爱问:如果只是在内心上完善人生的境界,是不是过于片面?恐怕世界的道理,会遗漏很多。

王阳明说,自己清净光明的本心就是道理,天下根本没有心外之事,也不可能在本心之外求理悟道。

心即理,人即佛,烦恼即菩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归于无极即同于大道,生起对比则落入两仪,然后此消彼长,奔波劳苦。

一个人,做事情无需计较太多道理,依着本性纯良的心去做就对了,

区分辨别之心,即妄心,非本心,

如《清静经》所言: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心性外弛,必苦不堪言。

没事的时候,思想和念头收回到自己的身体,静静的观察自己的内心,听一听内心的声音,当你学会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多了一个最得力最忠诚的伙伴——你自己。

有时候我们追名逐利,是不是感到自己很陌生,已经不认识了?问问自己,我是谁,此时此刻,我应该做什么,我做了没有?

老子说:自知者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二、主宰自己的内心,就主宰了自己的人生

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传习录·陆澄录》

释义:一个人做回真实的自己,就可以体会妙用无穷的境界,如果能培养内心正念的力量,心不妄动,就可以做到情绪收放自如,那么言行举止自然可以中规中矩,合乎节度,做事情也就能够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如果迷失自己的本心,即便懂得再多的道理和规矩,那也是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临时装点而已,终无所成。

大凡卓有所成者,必是能够自律之人。自律的第一点,就是情绪管理。用内心的正念,来克制负面情绪和邪念。

而阳明心学的核心“致良知”,就是通过回归自己的本心,以“人人本有,不假外物”的良知来指引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做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和状态。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井然有序,事物会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和谐发展,出现圆满的结果。

王阳明二十二岁参加礼部会试,结果落榜,三年后再次参加会试,结果再度落地,连遭两次挫败,王阳明表现的和平时没有任何不同。看到很多落榜的考试心痛至极,甚至有人嚎啕大哭,王阳明淡淡的说,你们以科举落地为耻,我却以因落地而动心为耻。

科举落地本身没什么,正所谓,好事多磨,一次两次不行,大不了再来过。如果因落地而生起杂念和妄心,正念和良知就被湮灭,那么灵性和智慧也就不见踪迹。这样,对自己显然没有半分益处。

又三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好像第一次参加会试一样,卷土重来,结果中了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七名,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三、活在当下,别把自己弄丢了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何谓观自在?就是观照一下,看看自己的真心在不在。此时此刻,你的心有没有离开身体,胡思乱想,神游物外?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传习录》

释义——只要时常观照自己的本心,能于当下觉察心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修行。过去或者未来之事,想它们有什么益处呢?如果胡思乱想,只能把智慧通透的本心弄丢罢了。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心灵不离开身体,才能得以长久。把自己的心思和念头,融入当下所做的事情上,体会一下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的感觉,慢慢地,你的潜能和天赋就可以激发出来,除了做事情的效率大大增加,很多时候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灵感。

本期结束语——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青年们啊,你们感觉到苦痛了吗?你们发现危险了吗?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那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可以这么说: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阳明心学就是一盏指路明灯,让你回归真我,找回自信,开启新的人生旅程。这样做人,会比较幸运,往往容易成功!

人生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考验,你若能读懂王阳明,人生便会越来越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其本意是告诉我们:

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无善无恶的,善恶皆是“人心”所动,我们学习“心学”,

即是为了将不合乎良知的恶意拿掉,通过修心而达到克尽私欲,回归良知本体。

王阳明的思想大多集中在“修心”上,即“心即理”也,同时也强调“知行合一”。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想要读王阳明,建议大家读一读这套《王阳明大传》。

一顿饭钱,学习“阳明心学”就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且还可以代代相传,真的非常有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