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格律诗中的平仄相配和孤平

诗评万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38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诗词学堂

格律诗中的平仄相配和孤平

平仄相配
平仄相配是近体诗的重要条件,主要是指平仄的交互,其限制是很严的。一句之内,要求两个邻近的音步实现转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互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五句话:
①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②平仄在对句中是相对的;
③平仄在邻句中是相粘的;
④防止孤平、三平尾;
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就本诗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是平。这就是第一规则,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其中,“白日”对“黄河”,是仄仄对平平,“依山”对“入海”,是平平对仄仄,“尽”对“流”,是仄对平,这就是第二规则平仄在对句中是相对的。至于防止句尾三连平和孤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们将在后面的“孤平”“格律”等章节中做详细介绍。
由于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各异。按照音乐的特点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诗词之中平仄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吟诵起来,必会产生鲜明的节奏和音乐之美。
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说过:“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既然称之为律诗,平仄是一定要讲的。这是诗的艺术属性决定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实际就是“短短长长短,长长短短长”。好比一个是锣,敲起来“当当”响,一个是钹,敲起来“嚓嚓”响。一个劲儿敲锣“当当当当当当当”,你会觉得单调,不好听;反之,一个劲儿敲“嚓嚓嚓嚓嚓嚓嚓”也不好听。“当当嚓嚓当,嚓嚓当当嚓”,就有了乐感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本该是“雄鸡一唱天下白”,为什么颠倒?就是为了讲平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两字一拍,平仄交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之美。
 
孤平
孤平是近体诗词所特有的一个专用名词。什么是孤平?韵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谓之孤平。
孤平只适合于五言,而且只对韵句而言,所以归述为只有一种实例:仄平仄仄平。引申到七言则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此观点被绝大多数人认同。例如: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
这两句犯孤平的诗句,是王力先生组织学者在《全唐诗》中找到的。这里“醉”字应平却仄了,“老”字也是应平而仄了。这两句犯了孤平的律句,也许是高适、李颀属一时疏忽所致,也许是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因为高、李都是盛唐初期的人,当时诗律未细,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不管怎么说,在唐宋千万首诗中很难找到犯孤平的句子,已经足以证明孤平是诗人极力避忌的一个毛病。
特别说明的是,在七言中:仄平仄仄平平仄,其中前面出现两仄夹一平,但后面又出现双平,则不能称为“孤平”句,反之,平平仄仄仄平仄,前面出现双平,两后又出现两仄夹一平之现象,因为不在韵句中,虽不能断定为“孤平”句,但可以认定为“拗”句。
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所以在创作律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免孤平。因为一旦犯了孤平,必然会造成通篇声律的失调。
但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犯孤平指的只是单平脚的句子五言“○○●●△”、七言“●●○○●●△”这个格式,仄收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虽然只有一个平声字,甚至连一个平声字都没有,也只算是一般的拗句,不算孤平。至于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又属于另外一种拗句,也不在孤平之列。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