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21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
2020年第121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名著阅读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12本名著,不仅是名著阅读教学的难点,也是中考测评的难点。一线教师对于单篇文本的教学,方法各异,都能围绕该文本进行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但是对于篇幅较长的名著来说,教学方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再加上教学课时有限,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上开展真正有效的名著阅读教学。从中考角度看,怎么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测评,更是难点。是单纯考查名著阅读的基础知识呢,还是侧重于名著的整体理解与运用,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如何将测评导向学生真正的读,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所幸的是,不少教师或研究者经过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例如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年第9期的论文《运用任务驱动法指导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就为我们提供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阅读策略。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故事性不是很强,书中有很多议论、概述和描写的内容,学生阅读起来会感到很枯燥。广东省2020年中考的考查篇目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不少教师反映第1小题过于琐碎,即使真正阅读了本书,也未必能够答对。这也反映出名著阅读测评方面的困境。但不论如何,教师是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学生透彻阅读本书的。这篇论文提供的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即教师创建真实的任务情境,提供真实的学习任务,并创设协作与沟通的平台,帮助学生在主动建构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具体来说,论文提供了三种阅读策略,即情境创设与任务布置、独立阅读与合作交流、成果展示与意义建构。
第一条策略适用于阅读前的指导。目前,不少初中教师将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任务情境”移植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设置一些真实的任务情境,利用图片、影片、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将学生代入名著的情境中。作者设计的任务情境有:
1.搜集其他版本《红星照耀中国》中选用作者埃德加·斯诺红军长征期间拍摄的照片(不少于10幅),并在阅读中寻找合适的位置放置这些插图,完成后进行小组分享(说明理由)。如筛选后存在无法插图的照片,可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模仿作者的报道风格,写一篇短小的报道。
2.搜集不同版本《红星照耀中国》(如河北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的封面进行比较,选取一幅你认为与本书内容、内涵最为贴切的封面,说明理由,若认为都不贴切,还可以自行创作设计,及时与同学分享你选择的封面,并说明理由。
3.原著《红星照耀中国》在豆瓣读书上的评分高达8.9分,可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在豆瓣电影上的评分仅为5.6分,是什么原因导致两者的评分如此悬殊呢?请同学们自选角度(人物塑造、叙事节奏、环境刻画等方面)分析判断,并与同学分享你的观点。
4.参观之后,你对哪一位革命者、哪一件革命事件的印象最为深刻?相信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你的感受一定发生了改变甚至转变。请记录下你的感受变化及其具体原因(结合文本),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相信这四个任务对很多教师来说是望而生畏的,且不说有没有这样的创意,即使产生了这些想法,又能在实践中落实多少呢?上述四个任务并非绝对完美,但至少体现了设计者对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第二条策略是阅读中的指导,独立阅读与合作交流的主要支架就是阅读任务单,这也是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创意之处。八年级学生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大约需要27天,每天阅读25分钟,每分钟阅读450个字。采用“目击道存”的直接式阅读自然可以,但能够带着任务去阅读,也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设计阅读任务单,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任务,例如作者设计第一篇至第三篇“通往红色大门”的任务单:
(1)作者斯诺是怎样从北京到达延安的呢?又是怎样从延安到达保安的呢?他途径了哪些地方,遇见了哪些人,又经历了哪些事呢?请做一个简单的梳理,绘制作者去往保安的路线图,并尝试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作者在各处的所见所闻。
(2)给人物贴标签,能为识别其特质带来便捷。作者在前三篇中介绍了许多人物的生平经历,你会给这些人物贴上哪些标签呢?但也需注意,贴标签易带来刻板印象,所以请同学们于课后讨论自己所贴标签的合理性,最后确定这些人物的标签。
我一直认为,名著阅读的难点是教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真正阅读,而不是阅读那些名著缩略本,或者以影视作品代替原著阅读,进而思考学生如何才能阅读得有效。教师设计阅读任务单,学生按照教师的任务单去阅读、思考,并进行梳理总结,这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
第三条策略适用于阅读后的指导。成果创作自然是梳理总结阅读后的收获,并形成一定的物质文本,例如摘抄笔记、读书心得、制作手抄报、卡片等,还可以指导学生模拟书中采访的过程,录制音频,或指导学生给影视片段进行配音、排练话剧、根据原著编写影视剧本等。论文作者还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寻找相似的主题,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当然,这些内容比较琐碎,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篇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还提到了反思意义建构的过程,并制作了“整本书阅读意义建构表现自评表”,这属于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梳理总结阅读策略与方法,并运用到其他名著阅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