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石碏谏宠州吁(左传.隐公三年)
【原文】
《石碏谏宠州吁》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②。又娶于陈③,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④死。其娣⑤(dì)戴妫生桓公⑥,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这里读yù),嬖⑦(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
石碏⑧(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⑨,弗纳于邪。骄奢淫佚⑩,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11)之为祸。夫(fú)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12)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13)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14)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15),乃老(16)。(以上隐公三年)
【注释】
①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东宫:太子的居所。
②硕人:典出《诗经 ·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
③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④蚤:通早。
⑤娣:妹。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⑥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⑦嬖人:妾。
⑧石碏:卫国大夫。
⑨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⑩佚:逸乐。
11、阶:酿成也。
12、眕:安重能忍。
13、陵:欺侮。
14、立:继承。
15、去:抛弃。
16、老:告老致仕。
【白话翻译】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 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 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 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 公子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 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 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 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 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 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 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 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 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 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 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 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 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补充阅读】
《古文观止》由于篇幅所限,只节选到“进谏庄公,庄公不采纳”而止。之后,灾难降临了,桓公为州吁所杀,后来,已“退休”的石碏,设计在陈国诛杀了“伪”国君州吁!更难能可贵的是,石碏“大义灭亲”,坚决地处决了帮助州吁叛乱的,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厚,成语“大义灭亲”“歌颂”的就是石碏的义举!石碏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而只是个开始。在剪除乱臣贼子石厚后,石碏的子孙并没有受损,反而愈趋繁多,支繁叶茂,源远流长,据历史学家考证,石碏是中国石姓宗族公认的最早祖先。
这段谏言的后半部分却很明显有悖于自由平等的人类精神,甚至有出身贵贱的论调了。在古代君主政治的年代,后面一段言论还有臣子试图干扰国君家事的危险或者为某一派别充当说客的嫌疑。所以石碏谏言的前半部分堪称精彩,但是后面的部分似乎积极的意义很少但是消极的影响却不小,甚至有可能被国君只因为对后半部分的反感,影响到了前半部分的接受,最后导致了进谏的失败。
【解读】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为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为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为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为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本文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直到今天还有极好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