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文章】专栏---何俊飞|历史上曾有定远版的'将相和',你知道吗?

历史上曾有定远版的'将相和',你知道吗?

何俊飞

“将相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历史上曾有定远版的“将相和”,你知道吗?

元朝末年,在朱元璋的起义军中,有两位定远人:一个叫张关保,一个叫戚祥。他们分别是万历首辅张居正的祖先(张居正的七世祖),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先(戚继光的六世祖)。有人说:朱洪武的江山,定远人打。没想到二百年后,朱洪武的江山,还是定远人保。

张居正与戚继光两位历史人物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齐心协力“将相和”,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画像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戚继光和张居正相识相知并结成非同寻常的关系?我认为,将相和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原因:同是祖籍定远的乡谊。

张居正于嘉靖四年(1525 年)五月初三在荆州府江陵县出生,而他的祖籍却在安徽定远。张居正在他回忆父亲的一篇文章里记载,张家族谱上的远祖是张居正的七世祖,名为张关保。张关保家住定远县。在元朝末年张关保加入了红巾军的队伍,和乡亲们一起造反。在这期间,张关保一直追随朱元璋打天下。张居正在《先考观澜公行略》中为张关保的功绩感到自豪。张居正说:“张关保,国初以军功授归州安御千户”。就这样,张关保因军功而被授予了军职并分配到了荆州府的归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秭归。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居正大传》一书和很多研究张居正的文章,都表述了张居正祖籍定远的情况。

戚继光祖籍同样是定远。据戚继光儿子编纂的《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元末为了避乱,戚继光的先祖举家迁往安徽定远昌义乡。其六世祖戚祥随朱元璋起兵,征战三十余年,后来战死于云南,明廷为表彰其开国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乡谊,张居正与戚继光的“将相和”,先祖同为定远人应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戚继光认识到,要想为国效力,必须取得张居正的支持。

可能是出于对唐朝藩镇拥兵自重、不尊王命的畏惧,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便日益培养重文轻武的倾向。到了戚继光时代,离洪武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大明正值壮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时期,文官的社会地位上升到最高点,武官则下降至冰点。

戚家军图片

当时文官集团最显赫的人物是张居正,他既是首辅,又是当时天子的老师。据说,连天子对这位严肃的老师也十分害怕。戚继光看出,要想在帝国这块犹如铁板似的文官制度中获得游刃有余的自由,唯一的办法是得到文官集团最高领袖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要改变武官的低微地位,要有效地避开文官集团的忌妒和猜疑,都要求他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后台,因此他想到了权倾一时的张居正。在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张居正回家奔丧时,戚继光派出自己最精锐的护卫官,配备最精良的武器,为张居正保驾护航。军中大事,皆派快马直接报告给张居正。张居正在世时,戚继光得到了大明朝允许武将所能得到的最高职务与荣誉。

第三个原因:张居正爱惜人才,重用戚继光当然是出于为国用才。

明末清初史家谈迁在《国榷》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非戚将军附江陵(张居正)也,江陵自重将军耳。”张居正在书信中也说:“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戚继光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当时将士众多,张居正为何独独如此厚待于他呢?原因也很简单,张居正也同样“但愿海波平”。

没有将相和,就没有戚继光的盖世伟业,就没有大明王朝的安宁。戚继光能创造盖世伟业,固然与其卓著的才干有极大关系,同时也与张居正的知人善任密切相关。

戚继光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才能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张居正一以贯之的重要支持。可以说,没有张居正也就没有戚继光。他对戚继光来说实有识人之明,知遇之恩。应该说,这种器重是合理恰当的,是慧眼识珠,知人善任。他处处维护戚继光,使其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在一个文官至上的年代里,根本无法建立一个军人的荣誉和功业。

张居正、戚继光两个祖籍定远的人对历史能产生这样大的作用,说明历史就是事在人为。大明王朝早已远去,但张居正、戚继光留给历史的却是两个高大的背影……

作者简介:何俊飞 现任定远县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企业家联谊会会长。曾在《新民晚报》、《特别关注》等20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万字。近年来研究文史,著有《定远历史人物新考》、《定文章代表人物研究》、《拨开浮云看历史》、《定远往事》、《随笔录》等书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