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下登村、磻溪村调研
2018年7月30日,大理州白族学会州人大、州政协小组到大理镇龙龛村委会龙下登自然村、银桥镇磻溪行政村调研白族村社文化建设情况。
龙下登自然村不论贫富,都是“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在杨柳依依和碧水蓝天映衬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派宁静祥和。经龙龛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张琦介绍,方知龙下登村的历史久远。南诏十一代王蒙世隆,因幼年时南诏朝中内乱,八岁藏身龙龛,得到龙龛百姓好心抚养,十一岁登上南诏十一代王位,年号建极,称世隆皇帝或景庄皇帝。世隆皇帝继位后,为感李家庄村民父老养育之恩,下旨:李家庄改名为“龙龛”,意为本主世隆住过的地方。龙龛也因海水渐渐退去,形成了今天的上龙龛,中龙龛,龙龛上下登,沿袭着白族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磻溪行政村,分为南磻和北磻,背靠苍山,面朝洱海。村子里面有客栈、餐馆、超市、球场、戏台等等,感觉村民比较富裕。南磻村中有一石头,上有“分水奇石”四个大字,大理坝子以此分为南北。村中有一照壁,镌刻“平分百二”,以此鉴印大理“百二河山”分界所在。分水石是“百二河山”的分界点,也是洱海西岸的中分点、洱海的中分线。古人有“磻石镇中流平分山河百二,溪水归大海变成气象万千”的楹联。北磻自然村党支部书记、磻溪村委会土地专管员杨德元带着会员们参观了磻溪村村容村貌建设情况,特别是洱海保护治理情况。杨德元同志在锦溪旁边指着逆流而上的小鱼介绍说:磻溪村流进洱海的大小20多条溪水里面,今年都有鱼虾游上来了,这是10多年已经消失的生态变化,说明溪水水质有了明显改善。
会员们通过调研,认为龙下登自然村、磻溪行政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扎实抓好洱海保护治理,敢于碰硬,扎实工作,“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成效明显,村庄周围的洱海水质清澈了许多,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会员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洱海保护治理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持续抓好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认真贯彻落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以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为抓手,克服困难,务求实效。二是努力向外补水。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推进洱海补水工程建设,切实改善洱海水质。三是保护洱海滩涂湿地。不能侵占洱海滩涂湿地,对已经侵占的事实和行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应对方案,进行实事求是的补救。四是对洱海进行疏挖。分期分步对洱海进行疏挖,挖出来的淤泥可作为种植蔬菜、水果等作物的优质有机肥料,一举两得。五是对违法建筑物要依法进行拆除。对洱海湖区界线(蓝线)和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绿线)内的违法建筑物,要制定措施,落实计划,依法进行拆除,恢复洱海湖泊生态系统。
二、坚持保护和传承好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白族传统文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是深入挖掘白族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保护好文物古迹、白族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三是传承好白族语言、曲艺、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彰显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独有特点。
三、坚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问题。村民们积极参与洱海保护治理,为保护洱海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当前要认真调研,掌握实情,敢于担当,扎实工作,切实解决好洱海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杨庆春
值班编辑:Lit Zel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