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温度—从孔子问案中得到的启示
内审伙伴常常纠结于这样的问题:
1、“领导不重视审计怎么办?”
2、“审计职业操守要求我们客观、公正,难道审计还需要有温度?”
3、“审计发现了重大的问题,领导很重视,但迟迟不见采取措施,怎么办?”
.....
近日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读到孔子问案的故事(注: 出自《孔子家语.始诛第二章》)。孔子曾一度被任命为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首席大法官)。上任不久, 一对父子前来打官司。父亲控告儿子对其不敬不孝,要求孔子予以惩处,儿子也指责父亲的过失,两人在公堂上争吵不休。孔子并未马上作出判决,而是将二人关押进同一间牢房里,从此不再过问。三个月后,父亲主动求见孔子,表示他们二人已达成和解,请求撤诉。孔子便将二人释放了。此举引来朝中一些大臣的不满,他们责备孔子倡导孝悌却不身体力行,德高望重却不主持公道,对儿子的不孝行为姑息纵容。
其实孔子依法律将儿子判刑入狱并非难事,他之所以未这样做,是出于更深层次的考虑。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儿子被判入狱,表面看父亲获胜了,但他回家后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呢?时间一长,母亲定会十分想念自己的骨肉,其他家人不免怨恨父亲绝情,狱中的儿子更可能痛恨父亲一生,父亲自己也必然长期处于尴尬、悔恨的境地。所以一个 看似合法合理的判决,可能造成一个家 庭的破裂和亲人间难以弥补的伤害,没有谁是真正的受益者。解决家庭内部矛盾,最重要的是当事双方尽快冷静下来,从维护亲情和家族团结的大局出发,通过沟通、对话和互谅妥善解决分歧。作为外部调解人或规劝者,应设法创造有利于当事双方冷静下来的条件,并多做两边说和的努力。如果简单地支持一方指责另一方,往往会加深误解和仇恨,激化矛盾,使问题变得更复杂,最后好心办了“坏事”。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此案的处理方式,正是出于维护这个家庭长久团结和真正爱护当事双方,是一个高度理性和智慧的决择。
从孔子问案的故事,我们审计人应该得到以下启示:
1、关于报告职责。
审计发现问题呈报高品质的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责所在,不能因领导未及时采取措施,而降低报告质量。
2、关于审计视角。
审计人应有前瞻性,往往不能局限于就事论事。在提出审计建议时所处的视角应避免总是秋后算账,而应该关注现在,更加关注组织的未来。
3、关于领导决策。
上级是否采纳审计意见,或者是今天or 明天采纳是决定于上级的决策环境。领导往往比审计部门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即大局意识更甚于审计部门。审计人此时应切忌一根筋。
4、关于报告温度。
把握审计的温度,应审时度势。
最后送给大家来自武侯祠的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出差转机途中有以上拙见,与您共勉!欢迎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