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的辩证治疗卢崇汉 扶阳讲记 二
前列腺增生是个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也是多发病。当然,这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叫“癃闭”,临床症状就是小便次数多、量少、小便细、尿不干净,甚至小便完全闭塞不通。现在很多中医往往很简单的把这个归结到膀胱湿热这个范畴里面,一位他出现的症状确实像我们教科书里所描述的,在脏腑辩证里就是膀胱湿热,主方用八正散、导赤散这一类的方剂,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反过来,说明这个病并不那么简单,并非单纯膀胱湿热所致。
金元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里认为,这个病,或与气虚有关,或与血虚有关,或与痰、或与湿热都有很大的关系。且提出了“气虚用参、芪、升麻;血虚用四物汤;痰多用二陈汤”等比较具体的治疗方法。到了明代张景岳吧小便不通归结了火邪结据小肠膀胱;这是一种原因,再有就是败精、槁血阻塞了水道;在有一种就是真阳的下涸,气虚不化,以及肝强气逆,膀胱闭塞。张景岳把它分为这四种,和详细地阐述了气虚而导致癃闭的病机。他讲:“膀胱位藏水之府。而水之入也,由气以化水。故有气斯有水,水之出也,由水以达气,故有水始有尿。”这就强调了气虚而导致癃闭必须复其气化,所以他制订了左归、右归、六味、八味等方剂,这些都能治疗癃闭证。在后世,也有医家在不断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那么,郑氏一派又是怎么看的呢?在《伤寒恒论》21条中郑钦安有一段话往往会被人们忽略,这段话是:“少阴腹痛,小便不利者,寒结于下,不能化下焦之阴也。”给出的方是真武汤。真武汤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寒水阻滞而设。所以他指出:“学者不渴固执,总以扶阳抑阴为要。”
前列腺的肥大、增生之所以铎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说明了这个病到了中老年以后,体内的阳气衰减而气化不足所致。由于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内停,水浊潴留和凝聚便可以循少阳三焦下注到前阴,最终导致前列腺的增生、肿大,夹塞尿路,这就造成了小便的困难,严重的可以导致闭塞不通,导致癃闭。对于这个病,从标与本来看,肾阳的虚衰,气化的不足是本,而尿路的受压,阻塞不通是标、所以应抓住本不放,以温阳化气,利水泄浊位大法。真武汤正是仲景为少阴阳虚,水湿内停而设的,故用在中老年的前列腺肥大往往效果很理想。在临床上,我常常用真武汤之意去化裁,用辛温大热的附子,壮肾阳,沸腾肾水,以使真阳之气旺盛。只有真阳之气旺盛,肾与三焦之气化才能正常,浊阴才会消散;用生姜以温胃散水,又能开宣肺气而启上闸,达到开水之伤源的目的;用白术以运脾除湿,使水得到正常的制约;用茯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以导湿浊外出;同时去掉芍药加入仙灵脾,以引阳入阴,启阴交阳,通利血脉,解除筋束的挛急,从而达到畅通水道。这样一种新的组合,使五脏的功能都得到了重新调整,并且又重在壮气以化阳,启气化之机。由于壮阳之力更专,所以泌浊之效就更宏。用药并不多,但很专、很直接,所以效果往往很好,
对于前列腺增生,如果我们仅仅以排尿困难这种征象来辩证,来思考,对其在病性上的诊断价值不大。如何才能判定他是少阴阳虚所导致的呢?我们可以从舌、胎、脉这三者来确定。如果舌体胖、舌质淡、有齿痕,舌苔滑、舌苔腻、舌苔白,或者是白苔作底。面罩黄色。从脉象上来看,脉象以沉迟、沉缓、沉弱,都可以判定位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应该是一种极其可靠地辩证依据。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流动不息的,如果气血充足,舌、胎、脉就应该正常。如果水液、浊阴没有得到很好的化解,潴留体内后,就会在舌苔上表现出来。一旦舌有齿痕,就是水湿雍滞的一个铁证。而苔的白滑,就是阳气失于温化的一个表现。苔的白腻,就是阳虚寒湿阻滞于下焦的一个表现。舌苔的罩黄,就是苔底为白苔,而苔的表面罩一层黄腻苔,往往提示这是阳郁日久所导致的化热。注意,虽然化热,但他的本质是阳虚不足。在临证上,一定要有这个意识。至于脉沉,这很好分辨,是由于阳虚所导致的。如果这几者都存在,从舌、苔、脉,我们就能判断阳虚湿滞的病机成立。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1988年7月看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日本人,叫江腾,58岁,男性,他是日本文部省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官员。他患了前列腺增生肥大证,小便排泄困难已经有六年时间了,近两三年来加重,这种加重他自己形容,到下午就不得了了,憋不住,频繁地上洗手间,一个晚上要解十五六次小便,基本上无法正常入睡。小腹表现是膨胀的,小便解起来很细,没有冲击力,他每次小便起码的花上三五分钟,很困难。在北京、日本、美国都用西医进行了治疗,最终动员他做手术,但是他很怕。原因是如果做了这个手术,就会影响他的性功能。所以他改用中医,在日本、北京、上海,又请中医治疗,连续服用了很长时间的中药,茯苓、泽泻、车前子、木通这类药物用的很多,症状没有改善。前后服药一百多副,刚吃的时候,有一点效果,但是时间长了,效果就没有了,相当痛苦。成都美国领事馆的一个友人叫他来找我。当时我但从外观上看,也看不出他有多大病,但从舌、苔、脉这三点上看,舌体是胖的,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是白滑腻;脉是沉缓,重取无力。据此,我认为他是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疗方法是温阳行水,利水。用的是真武汤化裁,当时的方子是:
制附片75 生白术15 淫羊藿20 茯苓25 生姜60.
就这几样药,他也认真地吃了,当吃了第一付以后,尿量就增加了,而且小便次数就减少了,解起来也通畅一些。三服药过后,整个小便过程很通利。夜尿减为每晚二次但是仍然感觉到排尿力度欠佳。到二诊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了桂枝25G,用了第二方后排尿力度增加了。第三诊,加砂仁15G,目的是纳五脏之气归肾。整个治疗,一共用药不到三十付,整个情况就改善了。精力增加了,排尿正常了,每天晚上仅有一次排尿,他就说一次排尿能不能都没有,我说:“肯有点困难,因为你也六十多岁的人了。”当然如果继续治疗,也可能一次夜尿都没有了。对于这个病人以后的情况就就不清楚了。但是第二年,他带着他的儿子又来成都了。他说这一年时间也没有出现过去的症状,完全好了,但是我没有得到他完整的理化检查依据,我叫他检查一下,前列腺到底有多大,后来就没有音信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接下来讨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很简单,就三味药。我在临床上称其为麻黄附子细辛法,把它化裁后进行使用。这个方子出自《伤寒论》少阴篇地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它用来治疗人体在阳气虚在情况下,感受寒邪,出现了正邪相争而导致的发热。用麻黄辛温发汗,表散风寒,开宣肺气;用附子,状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的寒邪;用细辛,走经串络,入髓透骨,启闭开窍,即助麻黄表散风邪,开通上焦清窍,还助附子温暖命门,拨动肾中机窍。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子,具有极其强大的温通肾阳,开闭启窍,宣肺散寒的功力。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困阻肾阳、闭塞清窍而引起的疾病,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效果。
暴哑 暴哑这个病一般来的都很突然,说不出话来,甚至可以一点点都发不出声了。
在1988年12月7号,我接治了一个从阿坝藏族自治州赶来的病人,他是一个56岁的男性教师,一个多月前,突然降大雪,因为他穿的衣服少,受寒了,出现了头痛、项强、恶寒,他当时就连服了三片解热镇痛片,服下去过后就大汗出,汗一出,头痛减轻了,但是第二天,就说不出话来了,声音完全哑了,这时有些惊慌了,马上到当地医院去就诊,但经过治疗没好转,所以来成都。我见到这个人,比我个子还高,很壮实,但是由于这个病折腾的他好几个礼拜了,一副倦容,想讲话又讲不出来,只有用笔写,他写的症状是: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我看舌质是淡红,舌苔是白润,脉沉紧。我认为是寒中太少两经所导致的暴哑,治疗的方法是宣肺、温肾、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方子是:麻黄15 附子75 细辛15 生姜60(附子先煎两小时下后药)。这个方子吃了一付,病人大汗,随之头痛、项强、身痛、恶寒明显减轻了,声音能够发出一点点了。两剂药后,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声音也恢复了。但还微微感到有些乏力,所以原方去掉麻黄、细辛加桂枝30 淫羊藿20 砂仁15 又吃了两付,体力完全恢复了,一共四付药,就完全好了,在成都呆了四天,就回阿坝去了。这个病例的患者,看起来很强盛,但是已经年过半百,阳气衰落,这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突受寒邪,所以由太阳直达少阴,加之他又过服了发汗的药物所以阳气更损,肺气更闭,声音哑的就更严重、这个病的核心就是少阴经的凝闭所导致的,就是少阴经凝闭产生了暴哑。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效果会很理想。
暴聋 暴聋也是一个常见病。
我在1995年1月14号,接诊了一个女性病人,这个人姓王,36岁,成都人,她是由于双耳听力障碍来找我看病的。据她自己讲,在一个星期前,他用洗衣机洗衣服时突然停电,就只好改用手洗,因为衣服比较多,洗了近三个小时,此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很冷。洗完衣服后就出现恶寒发热、耳鸣如哨子声音一样,但是没多久,耳鸣突然停止了,出现了听力减退。到了第二天,耳朵就听不见了。于是马上去华西医科大学耳鼻喉科,接着又去了神经科,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没有效果,任然两个耳朵听不见声音。我看到这个病人的时候,她的身体比较弱,精神比较差,目光黯淡,面色青灰,听力基本上没有,跟她讲话完全听不见,也是靠手写来叙述病情。当时的症状是微微恶寒、身痛、嘴唇略略发紫,舌质绛红,苔薄白腻,脉沉紧。我认为她也是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两经,治疗方法仍然是温肾、宣肺、暖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处方是制附片90 麻黄15 辽细辛15 生姜75(制附片先煎两小时)。吃了一付药后,病人开始出汗,据她自己描述,在出汗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耳朵突然“嘣”的一声响,不到三秒钟,病人就可以听到声音了。第二服药过后,恶寒、身痛完全消失,但精神不足,还乏力。在这种情况下,肺气已宣,肾气已通,脾阳尚弱,所以改用附子理中汤。再吃三服药后,便完全恢复了。这个病案发生在隆冬季节,有接触了三个小时冷水,这样就导致了大寒袭虚的一种局面,致使寒邪直中太少两经,伤伐脾、肺、肾这三藏的阳气,寒邪凝闭经隧,发为暴聋。就耳本身来讲,耳为肾之窍,肾气不能上通于耳,就会导致耳聪顿失。这个病的核心是寒凝窍闭,经气阻滞,所以在治法上任然温通为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
暴盲 暴盲这个病就是眼睛突然失明。
1975年1月25号,我接治了一位姓周的病人,男,43。法币发病过程是这样的,在1975年元旦节的一天,他到公园去,正巧碰到儿童落水,于是他就跳到水里救起了这个儿童。当时的气温是零下七八度,能够冒着这样严寒,下水救人的人,真是不容易,所以他的事迹还在报纸上做了宣传。当他上岸的时候,谁然有人给他准备了很多更换的衣服,但他始终感觉到寒冷彻骨。回家后马上拥被而卧,但是一直就没有暖和过来,以至彻夜难眠。第二天醒来,就感觉两只眼睛看不见了,仅仅存在一点光感,并且出现了恶寒、头痛、全身疼痛,当时吓坏了,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双眼眼底都没有问题,颅内检查结果也没有问题。在医院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没有一点改善,照样双目失明。后面就请中医眼科用中药,用了一些补肾填精的药物,也没有效果。这样一直拖了20多天。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当时我看到这个人精神比较差,面色也欠红润,有点青白相间,有一种气不足的感觉,两眼仅仅有光感,连自己的手指都看不见。他的舌苔,舌淡而润,苔白腻,脉是沉细、略紧。我认为他仍然属于寒邪直中少阴所致的暴盲。治疗还是温肾宣肺的方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处方:制附片90 麻黄15 辽细辛15 生姜95(制附片先煎两小时)。除了一付后,身上有汗出,虽然汗出不多,但汗一出,一身不灵活,不舒服的感觉一下子就消失了,身也不痛了,两只眼睛的光感也增强了。服了第二付后,它能够数手指,辨清一米以内的人,服完五付之后,双眼的实力恢复到了正常。
这个病案,是由于严冬入水,受寒相当严重,寒邪直中,伤伐肾阳,闭阻肾气,导致了他整个肌体出现紊乱,因为肾是元气之根,藏我五脏六腑之精。肾气闭阻,导致了元气不能正常地通行,五脏六腑之精就不能上承而为之精,所以他的视力就会出现障碍,出现暴盲的情况,他的核心同样是寒凝窍闭。这种情况绝对不能考虑是经血亏少所导致的,决不能用一些滋腻填精的药物,任然用温通之法,如果滥用滋腻,反而会使真气闭塞,病情迁延。
这三个病例,都是并非先天性失音、失聪、失明,也不是由于经血亏少,窍失所养而生的,而是邪阻气逆窍闭所致。邪阻气逆窍闭应该属实,经血亏少,窍失所养应该属虚,虚证发病往往比较慢,实证发病往往比较急剧。所以,暴聋、暴哑、暴盲从发病角度来看,应该属实。
一般而言,手太阴肺经,它到喉部,音声之气也在于喉,而喉又是肺的门户,肺主气,位音声之源。所以暴哑多责之于六淫犯肺,肺失宣发。那么采用的方法呢?可以是开宣肺气。足少阳胆经循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所以暴聋一般也责之于六淫邪气的闭阻,也就是胆经气机窒塞所致,在临床上多用清利、疏通少阳的方法来治疗。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所以暴盲铎责之于肝经火郁、气逆、血闭、血瘀,这种情况大多采用清肝、疏肝的方法来治疗。用这些方法来治疗这几种病,去治疗清窍阻闭,应该是有效果的,但对于伤寒重症来讲,往往就很难奏效。
以上三例,我是使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法来治疗的,是从肾这个角度来治疗的,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五脏六腑之精都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又开窍于耳;肾的经脉又贯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与我们的发音、听力、视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加之这三个病例,都有一个前因,就是为寒邪所伤。寒为阴邪,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重寒、大寒这样侵袭人体,往往能够长驱直入,直中三阴。一旦伤及太阴,就能出现吐泻;伤及厥阴,就能导致挛痹、寒氙;伤及少阴,就能出现失音、耳聋、目盲。从这三个病例来看,都是因为寒邪中人导致经气的收引凝固,闭阻了人的官窍而导致发病的,都属于寒邪直中少阴,上滞窍道,下闭肾元,所以往往伤伐肾阳的病机是最常见的。我提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实际上也涉及姜桂附,也是在阳主阴从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此外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量临床上用少一点,比如麻黄用10G附片用15G细辛用3-5G临床上会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没有试过。
最后我想说,,在我来看,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怎么来振兴中医呢?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这就涉及了医者的水平。中医的疗效如果很好,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我希望每一个中医都能够达到这个水平,这实际上也是振兴中医的一个路子,离开了这条路子,要振兴中医,就会落入空谈。
经典一定要活看。如果是照经典的原文在临床上去号脉,可能一辈子可以摸到一两例。但是,只要把精髓抽出来,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古人只是给出了范例给你,古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举出来一条条给你。
扶阳医话
近来中医界有“火神学派‘这么一个提法,而且这个提法的影响正在扩大,但严格来说,这个提法还没有得到共识,得到公认。过去我提出过“扶阳学派”,并对扶阳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考、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所以今天打算跟大家谈的就是扶阳的过程中一些比较关键的问题。今天大家可能是搞临床的,是临床家,每天都要在临床处理大量的病人,这个扶阳的理念是否能帮助大家更多的理清思路,扩展思维,提高我们的临床疗效呢?
首先要讨论的是在南方炎热地区,比如广东地区,能否广泛的使用辛温药呢?对这个问题,过去我也有疑惑,三十年前,也就是七十年代初吧,我在江苏的南京业同样的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时我在江苏新中医学院负芨深造。南京是温病学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瘟病学派在那里影响很大,根深蒂固。无论是医者还是病者,所接受的都是清热除湿的药物多,纯粹的勇辛温药行不行?有多大市场,多大空间?,当时年轻气盛,思想活,我决定创一下。通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治疗了三万多病人,证实了这个问题,并且也得到了南京中医界的认可。那就是通过使用纯粹辛温的的药物治疗疾病,取得了相当的治疗效果。以后大约是1977年,我在离开南京前,在医学会上做了一次讲座,当时只有医学会,没有中医学会。讲座上我报告了我做的一个粗略的统计,总共诊治了三万多人次,有七千四百多个病人,这些病人大多数吃了三付、五付药,少数是吃了十付、二十付中药,临床效果我认为是理想的,当时得到了邹云翔、叶橘泉、周小斋等前辈的认可。我跟他们参加了很多的会诊,看到我在临床对辛温药物的运用,开始的时候他们叶提出了类似的疑问:“我们江苏人,气候地理不一样,生活状况不一样,体质状况不一样,是否能这样用药?是否就是阳虚,是否一定要用这种扶阳的法则?”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有所准备的,我在四川呆了这么多年,到了江苏,诸多的变化,诸多的不同,应不应该继续遵循扶阳理念?这对当时的我,不仅具有挑战性,而且具有趣味性。通过自己在江苏的实践,接治了这么多病人,我认为扶阳法则在南京同样适用!事实上这个问题叶已经有了先例,例如上海的祝味菊是我祖父的卢铸之的学生,他把扶阳理念带到上海后,也在临床上大量使用,他的辨证也是强调阳气是人身的根本,他从病机上也是这样认识的,所以临床效果比较理想。
在南京能用辛温药,那在广东能用吗?广州、深圳我来过很多次了,也还是照样使用辛温养阳的方法,效果也是比较理想的。从平民百姓到高层首长,我都是这么用的,同时也有大量的病人也是从江浙、广东到成都来找我诊治。所以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通过临床验证都是有效的。在我的病人中,有来自广州的、汕头的、潮州的、中山的,还有许多病人是从北京、江西、上海、云南新疆等地到成都来找我看病。通过采用扶阳治疗,这些病人的情况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这里还有一个前提:病人要立信。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如果病人完全是带着疑问来尝一尝药,可能就会影响效果。当然我希望我们的中医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就是上工的层次,这样你才能相信自己,病人才也会相信你。
在这里我插一个故事。大家知道,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们国内治疗难度大,在美国及翔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治疗的难度同样也很大,治愈率低。最近一家美国主要研究治疗血液病的医院,通过各种途径和我联系上了。事情开始是这样的:我曾今治好了一个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近十年来,这个病人陆续介绍了大概有一百八十多个病人来找我,经过治疗都缓解了。后来这个热心的病人有把这个信息投到一个在美国患再障的病人那里,那个病人2005年7月起病,到现在已经有八九个月了,我接手给他治疗的时间是今年春节以前,也就是一月份吧。虽然再美国有很好的医疗保障,但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治疗已经花了50多万美金。由于我不能到美国去,所以它把详细的情况检查化验的结果,甚至把它的舌苔的图片通过网上发过来给我,只是没有办法号脉。我也很仔细地从头到脚,一点点地询问病情,最后得出了这个病的治疗方法,从我这里要了中药处方后,病人就在那所美国的医院里偷偷的吃中药,结果效果很好。他吃了一个多月中药后,被其他的病人发现了,他们就向医生反映,说他每天都要喝三杯咖啡。从美国医生那边来看,他的整个治疗方案没变,也一直没有好的治疗效果,后来突然变了,血色素稳步上升,达到八点几克,白血球也上升到了四千五千,血小板从一万一下上升到三万多;病人额达其他症状如心中烦热,手足烦热、精神不佳、饮食不佳等情况都改善了,医生就怀疑,问他:“你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不应该会这么好。”最后这个事情就暴露了,病人就坦白:“我确实在吃中药。”医生一听就说:“中药是不能吃的,是有毒的”马上就开始对病人作全面的检查,看看身体内部有没有毒素畜积的体征,全部检查结果出来,都没有,但是医院还是严格管理,不准病人吃中药。结果连续两三个月没吃中药,各项生化指标又都转差了。接着病人就置疑医院不准病人吃中药的决定,要求在继续吃中药,最后院方同意了,并且愿意积极配合。在从新服用中药这段时间,病情又好转了。现在病人希望我暑假去一趟美国,磋商磋商,同时也看看更多额达病人,院方也很希望在这种病上,采取我得这种治疗方法-综合性疗法。
情况在成都也一样,西医由不配合到积极配合。实际上我在成都治疗的血液病人,基本上都是西医院血液科的病人,院方从主任到护士长都积极配合,把病人用救护车送到中医学院来,看完病又用车送回去。我觉得西医院能作到这一点,是很不错了,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疗效。所以我认为中医是很有前途的,如果能把中医的辩证思维拓宽一点,水平提高一点,那对我们的病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益处。
下面我们回到扶阳的问题上。在临床上根据那些症状来判定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这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在二三十年前,就提出阳虚的症状具有双重性。比如一个病人,脉象是紧而数的,他就不能是阳虚吗?数脉实际上也可以是阳虚。我始终强调这一点,就是在人体的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密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对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只作一个概述,那就是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是重阳气的,我认为《内经》的作者和张仲景也都是受到了重阳思想的影响。郑钦安也好,卢铸之也好,都始终强调以阳气为根本,甚至提出了天下没有阴虚的观点。看起来这个观点有点绝对,但是我们讲“天下没有阴虚”,是指阴阳关系的本质上没有阴虚,并不是临床表现上没有阴虚。所以我们在治疗上始终抓住这一根本不放,这就是药通过辨证啊!并不是郑氏、卢氏他们就不辨证了,他们同样也是在辨证。在郑钦安的书中也有阴虚门、阳虚门,但在阴虚门有很多病都是采用阳虚门的治法,这就是根本。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很典型的病人,他的本质是阳虚,但骨子里都觉得烧,要天天泡冰水才会觉得舒服。因为医生看到他有发烧的一面,就是阳亢的一面,就认为是阴的不足,阿子治疗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凉血的药,导致阳气外越更盛,虽然他的症状看来好转了,但他的尺脉已经无根了,所以这并不是好事,会对病人的体质造成不良的影响。
阳气能够温熙身体,能够抗御外邪,能助气化,能维系阴阳协调等一系列功能。可是阳气是很容易亏损的。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亏损阳气,比如我们在听,我们思维‘我们拿笔写字,我坐在这里讲话,都在损耗阳气;而我们的机体又能够不断的聚集阳气,这是以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为前提的。当机体整个功能下降时,首先表现在阳气的亏损上。不过这种阳气的亏损阿子临床上的病机变化时相当复杂的,临床的征候往往是繁杂而矛盾的。如果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这种繁杂而矛盾的状态不外乎开与合、寒与热、虚与实这样一些矛盾。实际上这些病机合矛盾的征候,可以说是阳气在不同环节,不同方面的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在阳虚的病理变化过程中,有那些最容易混淆的矛盾与症候呢?我在下面具体展开讨论。
小便黄与小便清
比如说小便,在临床问诊时是要涉及到的。比如最常见的太阳伤寒感冒,往往表现出来小便黄。那么太阳伤寒小便黄是寒吗?小便有烫感,色黄,是属于膀胱气化失调了,这只是太阳伤寒的一个临床症状而已。他的本在那里?还是伤寒,还是用桂枝汤一类的方剂就能解除。但是一般教科书里往往说,小便清属寒,小便黄属热。关于这一点,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已经谈到了。黄色的小便很多人认为是火,是不是火?劳倦可以导致小便黄,劳倦是不是火?一个人思虑过渡可以小便黄,酒色伤身也可以导致小便黄,所以小便黄就不能都归属为热和火。如果我们把这一类阳气不足所致的小便黄都归结为火,使用针对性很强的寒凉清热药物,如金钱草冲剂,可能小便会变清,但阳气却更加损耗了,这只是治病人的标,而对病人的本却没有负责任。作为临床医生,认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认清标与本是很重要的,为什么阳虚会出现小便黄呢?小便的变化与我们的中气,也就是中焦脾胃阳气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灵枢.口问篇》就有“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说法,这个变就不是单一的。刚才谈到很多情况,思虑也好,劳倦也好,都伤脾吧,都伤中吧?劳倦思虑都可以扰动阳,都可以导致虚阳的浮动,从而形成郁热的状态,扰动膀胱气化,膀胱气化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黄色的小便。所以对于这种的小便黄,我们还是要顾及阳气,考虑怎样去扶阳益气和温中益气。
小便癃闭与小便失约
在一个问题就是小便癃闭与小便失约不禁。因为膀胱与肾是互为表里关系,机体的阳气足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才能正常,膀胱才能开合有度,这样小便就能顺利。一旦肾阳不足了,膀胱气化功能受到影响,小便就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小便失约,一种是小便癃闭。如果我们抓住了病机的根本,温肾扶阳,化气行水,小便就会得到好转。纳气固摄也是在扶阳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郑钦安先生在《医法圆通》里也谈到,由于下焦的阳气不足,阴寒阻滞膀胱气化,使其开合适度,这样就会导致小便不利,需要注意的是,小便不利只是一个表象,伴随它的还有一些症候,比如精神很不好,脉象往往会出现浮而空、浮而大,这些都是虚脉;或者不出现浮大的脉象,反而出现劲急的脉象,但这也是假象,这种情况,就应该扶下焦的阳气。此外小便的通利还跟脾胃的气机是否条畅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肾阳不足,脾胃的阳气就要受到影响。由于阳气不足,脾就不能正常的为胃行津液,那么就会影响到小便,导致小便异常。卢氏遇到小便不利的情况,大多数采用苓桂术甘汤加砂仁、白寇仁,或者是用桂苓丸加丁香、胡椒这些通阳和脾的药方。再加上附子暖下,始终以扶下焦阳气和振奋脾阳为根本。往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大便泄泻与秘结
大便失常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泄泻,一种是秘结。这在临床上太普遍了,泄泻和秘结是大便表现矛盾的两个方面。阳虚表现为泄泻,这好理解,因为脾肾阳气亏虚了,温化不足了,水谷不化了,而导致泄泻,同时液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闷,四肢不温,乏力,精神倦怠,甚至更明显的出现形寒肢冷;从舌象,脉象上看,都是一派不足之象,实际上并不一定要等到上述所有症状出现才开始用药,要治未病,提高疗效,吧疾病发展的路堵死,使更坏的情况不会出现,让治疗走到前头多好!可是病人没有明显的寒象,怎么用姜桂附?这要看你的辨证,是否认识到。对于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典型的阳虚,阳虚不固大便失约是很常见的,在明显一点的虚寒就是五更泄。通过扶阳、温下、暖中,用真武汤加砂仁、半夏,或用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砂仁、半夏,都能受到比较好的效果。
阳虚还可以出现大便秘结,实际上这也很好理解。阳不足了,特别是肾阳、脾阳不足,温运无力,阴邪在体内聚集,导致糟粕在体内聚集。再表现的典型一点,就有阳虚的症候了: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医者能辨识吗?还是能辨的,就是按照阳虚去辨,通过扶阳,通过温通而达到开闭。比如说用附子理中汤加小茴香、吴茱萸、官桂,这种阳气不足所导致的便秘往往很快就能得到纠正,因为阳气振奋了。这就是郑钦安先生讲的,病人在阳虚的症状下,由于下焦火衰不能够化下焦的阴邪,真气司运之力有不足,所以就导致了大便的秘结,在临床上,病人有不足的一面,往往大便秘结,满口津液,口也不渴,不思茶水,十天半月不解大便也不腹胀。
我治疗过一个病人,她二十多天没有大便也没有明显的胀满感,但是两天没有小便,不适的问题就出现了,在医院里面,可以用“速尿”利一点小便出来,但解决不了大便的问题。当时我选用了附子理中汤加砂仁、白寇,再加大量的茯苓,情况很快得到改善了,这下她不但能解下小便,而且还大便了十多次,一下就拉空了。虽然病人没有明显的虚寒表现,但是采用温运,扶阳的办法解决了二便问题。由此可见,脾肾阳气的不足,机可以导致小便不出,也可以导致大便不解。对于这种情况,郑钦安先生提出用回阳饮加安桂,或用白通汤,或用附子甘草汤,通过温阳通便,病情就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直到彻底治愈;尽量避免攻下、通导的方法,因为这些方法只能解决一次,下一次又来了,这在临床上太多见了。
我们刚才谈到了小便的问题,大便的问题,小便的癃闭与失约,大便的秘结与泄泻,都是从病机变化的局部来讲,它实际上还存在着虚和实的不同属性,这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中已经谈到了,比如:“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鹜,此为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泻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虚和实我们就这样地把握了。着说明小便的失约也好,大便的泄泻也好,他的病机在本质上都是虚的!而大便的秘结、小便的癃闭在病机上是属实的,但是这个属实的病机只是在局部是属实的,而他的根本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从我们身体的整个状态来说,本质是虚的。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个本来看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扶阳运化,才能二便正常。
多汗与无汗
多汗与无汗,这两者实际是矛盾的。汗液要得到正常的排泄,跟机体阳气有很大的关系。《内经》说:“阳加于阴为之汗。”这说明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肌表而成的。因此,一旦机体阳气不足,不能正常蒸化,便导致汗液异常。所以《伤寒明理论》里面讨论到这个问题时说:“寒邪中经,腠理较密,津液内渗,则无汗。”那么无汗又怎么样呢?它可以有很多原因,比如伤寒在表,或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以及亡阳久虚,都可以导致无汗。此外,阳气虚导致气血津液不能达于肌表,久可以出现麻木不仁、毛发干涸,肌肉萎弱等。所以在临床上常见到中风偏瘫的病人,往往回出现身体的一侧没有汗,而另一侧却很湿的情况。根据这种机理,久应该去温阳,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附子。就能达到温阳益气的效果,逐渐解决问题。
再一种情况是卫外的阳气不足,固摄津液无权,而出现多汗不止,这种情况比较好处理,就是扶阳益气,用桂枝家附子汤,黄芪建中汤加附子,是卫外的阳气不足很快就能得到改善,汗自然就能够敛下来了。另外,本身的阳气不足导致的心阳虚衰,不能正常地统摄心液,也可以导致汗出。现在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肝阳不足这个概念,实际上肝阳太重要了!但书上只提到肝肾阴虚,实际上,肝肾阳虚在临床上也多得很,肝肾阳衰,也就是肝阳的不足,不能够正常地收藏血液,亦会导致汗出。所以,上中下三部的阳衰与不足,都可以导致汗出这种汗是异常的汗,治疗上还是应该扶阳,扶上中下三部的阳,只有阳够了,才能够镇纳群阴,是阴气得到正常的下降,阳气也才能够正常的潜藏,这样津液就不至于外泄了。因此在治法上采取回阳、收纳、温固,方用四逆汤、回阳饮、前仰丹、封髓丹等。
畏寒与发热
畏寒与发热实际上是人体阴阳盛衰的一个反映,《内经》说:“阳虚则外寒。”由于阳气虚了,肌体失去了温煦而导致了畏寒怕冷。这是言其常,很好理解。而《伤寒论》里面又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是谈什么呢?这是谈其变。因为这是阳虚,阴寒在内,虚阳浮越在外,阴盛格阳而出现的身热。但就整个肌体来讲,本质却任然是阳气不足。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种变,就可以解决临床上许多问题。
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要泡冰水的病人,她的本质就是阳虚,但她的临床表现又多种多样,病人的描述也是乱七八糟的,这就要靠脉象来走出最后的决断。象这类疾病,在治法上须通过回阳,使阳气不再外越,使之潜纳归元,就能达到祛除身热的目的。正如我们临床上大家都很熟悉的中阳不振所导致的发热,用补中益气法就能够解决;这种情况不仅要补脾,还要固肾,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家附子,效果就更好,这样收功就快,治疗就更彻底。
烦躁与虚静
虚静倦卧为阳虚,这个很容易理解,人体阳气一旦亏虚,整个机体的功能就会减退,就会有懒言、倦怠、倦卧、喜静的表现,这些表现是阳气不足,不能任其物所致。而五心烦热,说是阳虚,可能就不好理解。因为阳的亢盛,会出现心烦,燥扰不宁,所以《素问》里说:“阴静阳燥”但是在临床上阳虚同样可以出现心烦燥扰。《伤寒论》第29条里面说:“伤寒脉浮,小便出,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干姜甘草汤与之,以复其阳。”郑钦安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呢?他认为,伤寒论里面谈到的“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往往是先有吐逆太过,导致中焦转输之机错乱,不能够正常地疏经气于心肾,所以导致烦躁;吐就可以导致亡阳,四肢便会厥;咽中干,则往往是肾阳虚,不能升腾津液于上所致。仲景在这里提出了用干姜甘草汤,实际上是守中扶阳的法则。因此,阳虚同样可以导致烦躁,这种情况在伤寒论中有多处提到过。因为阳虚一方面不能镇纳群阴,另一方面阳虚不能安住本位,于是出现燥扰不宁。对于这种燥扰,后面我还要举一个医案,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更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
口渴与不渴
阳虚而没有热邪的情况下,往往还不容易导致阴液的耗散,虽然会口干,但不渴;一旦出现邪热亢盛,这就可以导致阴津的耗伤,出现口干而渴。临床上常把口渴与不渴,作为辨别寒热,辨别阴虚阳虚,辨别阳热亢盛的一个依据。但是,热而消渴,大渴引饮,也有明显的阳虚的一面。在《金匮》里面就有“饮一溲一”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阳不足导致的;阳不足则不能化津液,津不能上承而口渴;又由于阳不足,是膀胱的开合失常,导致小便不能正常的摄纳。所以,仍然责之于阳,通过温肾扶阳,是阳气得复,津液能够正常地上承,口咽就不干,不渴;阳气能够正常地摄纳,就不至于小便过多。典型的糖尿病人,常有这样的现象,但也不是非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才能做出诊治。不管典型也好,不典型也好,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以扶阳为主,但是我们今天不是专门谈糖尿病,这个问题另找机会专门讨论。
嗜睡和失眠
嗜睡和失眠,这两者依然是阴阳失调的一种表现。在《灵枢.大惑论》里谈到了这个问题:“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也。”在一句:“其气不清,则欲暝,故多卧矣。”《内经》作者这段话,实际上是提示后人,如果阳气不能正常的归藏于阴,就会影响到睡眠的质量。现代社会睡不好觉的人很多,有各种原因所导致,都可以通过调整阴阳来治疗。阳气的不清爽,阳气的不振奋,往往是嗜睡多卧,阳气虚损所导致的许多慢性病,常常有这种情况。但是,卫气不能入于阴而引起的不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的阴不足导致的火的亢盛,这只是表,这往往都是虚阳的浮动而导致的。所以,伤寒论第六十一条就讲;“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是仲景的处理。郑钦安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他就讲,因为汗下太过,损伤阳气,从而导致昼日烦躁不得眠,就是说,汗下太过,从而导致表阳虚。从阴阳之道来看,昼不眠,白天要干事情,这是从其阳,夜而睡,应该安卧,这是从其阴。如果病人昼烦躁,说明了他是伤在阳的一面,是阳不足了。很多抑郁症的患者,晚上能够睡得很好,白天却烦躁的不得了,弄得正常人不得安宁。想这类情况,晚上安宁,说明没有伤到阴,那么这种不眠,不能安卧片刻,实际上是烦躁引起的,这就是郑钦安的认识,所以他认为仲景提出的干姜附子汤是非常正确的,是非常好的治疗方法。这使我们认识到一点,一旦辩证是阳虚不眠,就应该采用扶阳的法则。阳一旦得到恢复,阴阳自然就会和谐,烦躁立马就会消失。
气盛和气衰
阳气的不足本身就应该是少气无力的,少气好理解,因为阳气亏损了,气不归元。但是这种阳气的亏损有另外的一面,就是虚阳可以上越,可以外散,这就表现为局部的气盛。比如说喘促的这种上气,在肺心病里很常见。《素问.调经论》里谈到:“气有余则喘促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为什么出现气有余喘咳上气呢?实际上由于气虚不敛了,阳气亏虚了,而导致局部的有余,但其本质是阳气的不足。所以在治法上仍然不忘扶阳、温肾、纳气,待本足了,局部的气盛也就没有了,很多临床症状就消除了。
面色红与白
面色发红,或者面色邝白,没有血色,没有光华,都可以在阳虚的情况下明显出现。因为阳虚了,阳气不足了,不能生化血液,就可以出现面色的咣白。因为阳气偏亢,气血可以充斥到我们的头部,就可以出现面红耳赤。因此,一般的诊断书上,都认为面色的红与白,是我们在临床辨寒热的依据。但是在临床上,一个阳虚的病人,却可以出现面红耳赤,怎么样去辨别呢?实际上仲景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仲景在伤寒论第317条就讲:“下痢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痢而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在这里,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就是阴盛于内,虚阳浮越于外的内寒外热现象。在治疗上采取了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加葱白以同其阳。这一类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舌苔润滑与干燥
阳虚的时候,舌苔的润滑和干燥都可以出现,通过对舌苔的润和躁,我们就能辨别这个人津液的盈亏与否。阳气虚衰了,阴气有余,往往舌苔是润泽的,或者是润而滑的。阳热泻火亢盛呢,就会损耗津液而出现燥干。对于这个问题,前人的论述很多,曹柄章在《辨舌指南》里说:“滋润者其常,燥舌者其变。”润泽是津液没有伤,燥舌是津液已经耗了,寒证往往是舌润,热证就会导致舌燥,这是临床上的共识。但是,由于津液的输布是靠阳气的,如果阳气不足了,就不能布化津液,舌苔同样回出现不润而干燥,这在临床上怎么把握呢?郑钦安久讲了,病人虽然出现了舌干黄了,甚至焦黄了,但并没有出现口渴引饮,或大渴引饮,并没有出现烦躁,并没有出现恶热便秘,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可以考虑火旺热极,应该从阳虚,真气不能上升这个角度去考虑,以此治疗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我祖父卢铸之先生和我伯父卢永定先生他们就谈到苔黑而干,起芒刺,也有夺阳、救阳之别。一为阳明热竭,邪火帜盛,耗液伤津。仲景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应该救下,应该去灭火救阴,用大承气汤,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只是治疗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过程。再一个情况就是少阴中寒。阴霾弥漫,不能蒸腾津液,也可以导致舌苔干燥起刺,一点津液液没有。再这种情况下,应该去其阴,回其阳,通过回其真阳,舌苔就会润,燥就会减。可是,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医生就下不了手。没有那个把握,如何用大剂量辛温药呢?但往往大剂量辛温药一下去,虽然昨天还是满口芒刺,第二天便津液满口了。这便说明,阳回了,津液就回了。
脉迟与脉数
脉迟是阳虚,这好理解,把它归结到阳不足的一面。脉数归到阳虚,就不大容易说过去了。过去我们再学校里讲到诊法的时候,谈起这个问题,就把学生带到临床上去看,照几个病人来切脉,明明是数脉啊,明明是热象啊,我照样还用姜桂附。这说明了数脉确实有阳虚和阴虚的区别,因为血脉的运行要依耐阳气的鼓动,阳热一亢盛,脉的鼓动就急而数。一旦亏虚,脉动就迟而缓。比如《金匮.呕吐哕下痢》篇里面谈到,病人脉数,数就会热,应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为什么会反吐?这是因为发汗太多,阳气损耗所致。阳气损耗为什么会出现数脉呢?者就是需要大家思考的地方,这个数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热吗?要是热,也是一种标热。所以临床上也要分清标脉和本脉。所以经典一定要活着看,如果是照经典的原文在临床上去号脉,可能一辈子可以摸到一两例。但是,只要把精髓抽出来,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实际的情况,因为古人只是给出了范例给你,古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举出来一条条给你。我大伯父卢永定常常教导我“大匠示人以规矩,不示人以巧”,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学医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正式磕头是1959年,再此之前都在读《伤寒论》,读郑钦安的几部书。大人教一句,我就背一句,当时理解不了,后来慢慢理解了。我单在脉诊的学习上,就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天天都摸脉,每天都摸好几十个病人的脉,摸一个记一个。那是与我祖父、伯父一起把脉,同样一个病人,他摸左手,我摸右手,他右摸手,我摸左手,看一样不一样,一样了才算过关。我大伯父经常讲,久病暴脱的病人,脉既可以出现洪大,也可以出现滑数,同样的,阳虚的病人也可以出现虚而数的脉象。入骨阴阳虚实混淆了,就会导致病情反复,延长治疗时间。所以我祖父卢铸之在临证当中,常常告诉我,阳虚则阴盛,阴盛也可以导致虚阳越于外。因而虚劳的人往往会出现数脉,比如肺结核,过去的说法就是虚劳,这个病的脉象久常见到数脉。三四十年代,我祖父在成都治疗肺结核非常出名,简直就成了结核大家,他始终就是以扶阳为本的。但现在的教科书里,那一本不认为肺结核是阴虚呢?临床上按肺阴虚、肾阴虚治疗,效果就很一般,解决不了结核,就是解决了,也解决不多,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去考虑。按照现在西医来讲,免疫功能增强了,整个抗病能力增强了,机体自然就会好起来。我祖父纳一辈老中医不懂什么是免疫,但他们始终抓住阳气不足这个根本不放。只要阳一旺,五脏都旺。可见切脉对于把握疾病的根本是极其重要的。郑钦安先生在他的医著里也专门谈到脉诊,虽然简单,但只要能够把握其要理,对我们医者来讲,是绝对有帮助的。
这里我们讨论一个烦躁病人的病案。这是个抑郁症病人,是个女同志,41岁,教师,主要症状是抑郁与烦躁交替出现,成规律性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就会出现起卧不安,悲伤不安,一个人大哭,她的烦躁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9点,伴随出现头晕、心悸心慌,纳食不香,倦怠乏力,晨起面目浮肿,午后两腿发肿,口干喜饮,但不多饮,常常隔一段时间有喝一口水,手足心热赤脚踩在水泥地上感觉舒服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唇舌暗红,卖虚数,有结代,。西医检查,体温36℃,脉率不齐,心率106次/分,多次心电图检查是房性早搏,右心室肥厚,部分的S-T段有轻微变化。她用过很多西药,心得安、谷维素、WB,双氢克尿噻,都用了,效果不好。中药她也用,甘麦大枣汤、归脾汤、百合汤、养心汤、逍遥散、越鞠丸等方剂,也没有明显效果,后来通过熟人介绍来找我。我认为她是个阳虚,昼为阳,昼则魂游于外。他现在的状况是由于阴盛波及到阳,从而导致烦躁不宁。治疗的办法就是扶阳抑阴,启阴交阳,是阳的复其位。仲景已经把治法写出来了,就是干姜附子汤。我的处方是:制附片60 硃茯神15 干姜30 龙骨30 牡蛎30 石菖蒲20 吃了一个多星期,她一个人来复诊,烦躁减轻了,其他症状也都改善了。我还是用原来的方子给她再吃七付,半个月后烦躁基本上没有了,其他症状也都基本上缓解了,数脉缓下来了,再没有结代了,脉率齐了。根据这些情况,又在前方的基础上,加桂枝30 淫羊藿20 炙甘草10 把石菖蒲去了,制附片用到90 干姜50,姜桂附都齐了,这个方子就更热了。又服用了半个月,一切都好了。为了巩固疗效,她把这个方子打成粉末,每天吃三次,每次6G,开水冲服,通过几次的诊治,到现在4年多了,完全好了,再没有复发过。她也做了多次体检,再没发现心律不正常。
临床上,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烦躁,但烦躁只是一个症状。我们怎么去辩证,这就是水平问题。综合前面讲的诸多症状和体征,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反,但最终都可以归咎到阳虚上来,回到阳虚这个根本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不忘标本问题。《内经》上说:“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向无问。”只要我们能正确地辨识标本,不忘扶阳这个原则,我们就是正确地遣方用药,就能丝丝入扣地处理问题。
我听刘力红谈起过,曾经有一批马来西亚的人去拜访他,当时他的另一位师父李可老中医正好在广西,他就请李老给他们看一看,李老看完以后,开的方子里面全部都有附子,后来每一个人吃了效果都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