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樊阿姨绝密写作书单(概不外传版)

小樊成长手册vol.1

写在前面:

最近面试实习生,同事一直催我写内容手册。

毕竟只有先明确标准、再提供路径,才能让对方迅速成长,并且加入到工作中来。

我们的第一期内容手册是「想写好稿子,到底要看哪些书?」

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我确实被问过很多遍了, 从学妹到同行,还有一些加了我微信的小读者。

同事说,这个问题不光我们的实习生会感兴趣,每个有表达欲,想写点什么的人可能都会感兴趣。

于是我们决定公开分享樊阿姨内部的第一期内容手册,总结了我从 16 年以来看过的、且确实对我写作有帮助的书籍。

我粗略分了几类,希望你们喜欢。

这个分类里我们不谈兴趣使然的文学创作,就谈靠流量吃饭的新媒体工作。

如果你在运营微博、微信、抖音、或者B站,而且确实很在乎点击量的话。

你就应该知道:开头必须要抓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把《金字塔原理》这本讲思维逻辑和写作逻辑的书放在第一本的原因。

其实看也行,不看也行,这本书其实就是高中语文老师教你写议论文:

先提炼中心思想,把你最关键的观点写在前面。

然后摆论据,解释原因。要把稿子写得够清楚。

你要在一开始就给大家一个钩子。:最生动的素材、最被关心的热点、你的核心观点、或者一个悬念。

很多朋友写 PPT 的时候知道这一点,写文章就忘了,全是自己的碎碎念,陷入自嗨。

但想让更多人看你的稿子,你就要时时刻刻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

除了“够清楚”以外,微博以及微信这种文字内容的一个标准就是:

要有“说话感”。

你可以把写稿子这件事想像成站在广场上,对几千人,几万人,甚至是几千万人说话。

都是内容输出。《演讲的力量》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是:

“演讲者使用五种重要工具:联系,叙述,解释,说服,展示。”

“如果解释是在人的内心建构一种新的思想,那么说服要更加彻底在建构新思想之前,首先要破坏旧思想。”

“ 一切要尽量简单,但不要过于简单。好的解释者点到为止,让人们感觉是自己发现了这个概念。”

但我最喜欢这一条:

“在公共演讲中,唯一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自信,不是舞台展示,也不是流利的语言,而是有价值的思想。”

学习说话技巧会让你的内容更容易被看完。但有价值的思想,从它开始才能组成一切。

同样是增强“说话感”的书。

这本书里的很多理念都能让你写的稿子变得更好玩,更有梗。

就算幽默是一种天赋吧,但我相信逗人笑的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

比如你就会知道反差感也是笑料来源,先让你预期一件事情,然后用另外一件事情制造意外。

——“我老婆和我最好的朋友跑了,天啊,我好想这个哥儿们啊。”

另一个影响是,我很难再以轻松的心态看《脱口秀大会》了。

因为我知道每个看似不经意的梗,背后可能都有无数次的精密计算和演练。

搞内容就是苦活,人人都是小编。

可读性很强,门槛不高。虽然是本讲讣告的书,但本质还是在谈写作。

讣告是一条微博的字数,就要概括一个人的一生,而且还要写活了。

这比写公众号难太多了。

但确实很有启发性,你会相信再平凡的人生里,也必定有某些微小的神迹。

当然还可以学学怎么处理素材,怎么把普通的故事写得动人。

毕竟素材的两大要点就是精炼和生动,好讣告全占了。

我的最爱,因为我生活里除了写稿就是采访,采访还在写稿之前。

采访和淘金一样,找对位置,保持耐心,这么坚持下去,你是能找到好故事的。

但是怎么让大家愿意和你讲就特别关键。

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两点:

一是永远要对你的采访对象充满感激。

因为被采访不是义务,每个采访对象都是来帮你忙的,所以问问题的不要像审判犯人,更不要高高在上。

二是谈话时要多给对方积极反馈。

认真听对方说话,鼓励对方继续,多表现你对他的认可,那么采访对象就会更乐意分享观点。

结果是我不光得到了很多好素材,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读它真的很划算。

读大学时看的,一个我很喜欢的记者分享了他的写作书单。

(虽然三年过去已经忘了这位记者是哪位)

这段是我心中的明珠,所以我把它放成这类里的第一本:

我们建议你去写你真正相信的东西。

“而且,看在老天的份上,不要着急。和你的剧本好好玩玩,让自己乐在其中。

要观察你人物的进展,要描绘生活在社会里的、被必然性驱使的人物,你会发现你卖掉戏的机会将更大。

不要为制作人或公众写作,要为你自己写作。”

和《编剧的艺术》前后脚看的。

我觉得意思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他这本会给你列一些电影当例子(也都是老电影了)。

印象最深的就是你一定要给你的故事设置情节起伏,高潮与冲突不可或缺。虽然听起来像句正确的废话。

豆瓣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两极分化。

有人说,“获益匪浅,是被老和尚传了 30 年功力的感觉。”

当然也有人怀疑:“真的有很多人看完这本书后深受鼓舞吗?”

“这活太难了,我是吃不上这碗饭了,再见,再见,我放弃了。”

我觉得其实也不难,就是讲得煞有介事,掌握点方法论总是有用的吧。

毕竟对于没有起伏的文章,我们新媒体编辑一般都很刻薄:

“稿子太平了,看不下去,回去重写。”

看这本书的时候非虚构写作真的好流行。

我当时最爱看的公众号还是 GQ 报道。

时间太久远了,已经忘记书里讲了什么了。但那时我应该很喜欢吧,甚至还写了评论:

“看完啦。我觉得真好,重点不是它教会了了你多少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技巧,而是你看着前辈们的自白,再一次确认写故事是一件多么有福的事情。”

随便看看这一类要写的就太多了,我我觉得要写好稿子还是要多阅读,不光只是看谈写作的书,其他类型的都可以多看看。

你没准就会发现你想不通的问题,早就有人替你想通了。

你说不出来的话,已经有人精妙地表达了(当然引用时要注明来源)。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可以用来写《三十而已》。

《男性的衰落》可以帮你分析为什么有些男生会讨厌杨笠。

要保持好奇心,永远愿意再多往前走一步,这才是最重要的。

17 年年底正是喜欢卡尔维诺的时候,连他的写作书也看了。囫囵吞枣读完,也不大懂。

要点都在目录里:轻逸、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内容多样。

轻逸他写得很玄,普通人难以企及,更何况在轻逸这章里他引用的都是卡夫卡或者米兰昆德拉这种天才。

精确这章我很喜欢。它提醒人不要逮住一个词就大用特用,不要说老话,说废话,在表达上糊弄。

“在我看来,人们总是随意、粗率、马虎地使用语言,而这使我痛苦得难以忍受。

请不要以为我的反应是我对同行不宽容的结果:我最难以释怀的,是听自己说话。这就是为什么我尽可能少讲。

如果说我更喜欢写作,那是因为我可以不断修改一个句子,直至我即使不是完全满意自己的文字,至少也可以删除那些我认为不满意的地方。

文学——而我指的是符合这些要求的文学是“应许之地”,在那里语言必须成为它真正应当成为的。”

读起来很舒服的一本书,毕飞宇列的人和书你还基本都知道。

什么鲁迅啊,汪曾祺啊,《红楼梦》啊,《聊斋》啊。

门槛没有那么高,好像本来也是演讲稿合集,所以看的时候不会特别怀疑自己智商。有人说片汤儿话太多,但我觉得“好读”也可以算是优点。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

“好的小说语言有时候和语言的修辞无关,它就是大白话。

好的小说语言就这样:有它,你不一定觉得它有多美妙,没有它,天立即就塌下来了。”

随便看看,可以理解为什么负面新闻远比正面新闻传播的要广。

为什么一些明显是煽动情绪、挑拨对立的文章,远比认认真真讲道理的文章传播的要好。

因为“群众运动不需要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但我也不喜欢那个味儿。就是那种只看了一本《乌合之众》就立刻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

日本NHK 电视台出品的,像在看纸上纪录片。一本书就是一个主题,这本《无缘社会》写的是孤独死。

属于那种看完一本就想买整个系列的,万一以后能用上呢?

毕竟大家都是东亚人,遇到的困境也都差不多。

就说这个孤独死,

哪个 996 的朋友没担心过一个人住,半夜猝死也没人发现呢?

这套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不少听名字就想买。

《女性贫困》、《老后破产》、《工作漂流》、《不让生育的社会》……

写相关选题时可以当参考资料。

写在最后:

我不是说要写出好内容就一定要看这些书,或者看完了这些书就一定能做出好内容。

看完了、理解了、实施了,可能会比以前写得好点,更容易传播。

但要想“伟大”、“惊艳”、“杰作”,那真是白日做梦。

因为拿着条条框框去套,只把写作当做技术活,永远写不出好东西。

创作需要天赋、需要灵感、需要运气。

同样是写字儿,我有远比我有灵气的朋友,只是看她们发微博你都会觉得写得很好。

更气人的是,她们可能根本就不是干媒体的。这种事羡慕不来。

我也有阅读量比我更多,更博学,发个朋友圈我都要花 5 分钟才能看懂的朋友们。

所以我当然很有 B 数,我大概就属于“还可以”的水平吧。

我对生活的感知力并没有那么强。但令人高兴的是,我还有旺盛的好奇心,有了解他人的渴望,还有“要再进一步”的欲望。

正是这些东西,促使着我读完了这些书,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怎么写得更好。

如果我写的东西很幸运地被你喜欢。

那我也要骄傲地宣布,我并不是什么天才,但我确实努力了,持续的。

如果你也有想做的事情,且愿意付出努力的话。

请相信这件事:你也一定可以的。

「作者」樊小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