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夏培肃
2020年1月11日,CCF2019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奖会&理事长就职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2019年CCF夏培肃奖获奖者为陈左宁、黄令仪。颁奖嘉宾夏培肃之子杨跃民即席发表讲话“我的母亲夏培肃”。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换届交接仪式
“CCF夏培肃奖”授予在学术、工程、教育及产业等领域,为推动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该奖每年评选一次,获奖人数不超过二名。每人奖金12万人民币。该奖于2014年设立。
夏培肃先生是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先行者
历届获奖者:
2014 黄永勤; 2015 王 珊、张兆庆;
2016 蔡莲红; 2017 屈婉玲;
2018 李晓梅、于洪志;
2019 陈左宁、黄令仪。
我的母亲夏培肃 杨跃民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计算机学会给我机会来颁发这个奖项,并且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夏培肃,大家也许听说过她的名字,老一代的专家,应该更熟悉一些。
她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科研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在1950年获得了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的博士学位,1951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工作。1952年夏参加由华罗庚教授组建的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三人小组,开始研究计算机。1953年1月3日计算机小组成员正式在数学所上班。
我母亲一生非常强调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坚持要做中国自己的计算机。1953年春,计算机小组提出要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4年1月,计算机小组调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原近代物理研究所),继续研制这台计算机。此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计算机小组不断发展壮大,人员陆续增加到14人。1956年,根据科技规划,决定向苏联购买图纸来仿制苏联的计算机,因此,从他们小组起步的计算机研制工作暂时停止。但是她并未停止这台计算机的设计工作。直到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决定研制自己的通用计算机时,她才得以将自己过去完成的设计付诸实施。196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研制成功。在此之前,国内仿制的两个型号的计算机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按照苏联的图纸仿制的。107机的研制成功摆脱了完全依赖苏联设计的图纸和规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实现了中国自主设计的通用数字计算机零的突破。
当年研制的计算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的稳定性,机器常常工作半小时就坏一次,有时室内开关日光灯,机器就要出问题。但107机没有这些问题,很稳定,第一次开机就连续工作运行了20.5小时,最后是人工把它停下来的。比当时按照从苏联购买的图纸而复制的计算机长几十倍,这主要得益于她精心设计的在计算机中起关键作用的电路非常稳定。后来其他科研人员采用这种设计方法设计机器也获得了稳定运行的效果。60年代中期,她有效地解决了大型计算机中高速信号传输时出现的波形畸变问题。她对此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验,提出全机特性阻抗匹配的概念、导线不分支原则、分布式地网等思想,成功地解决了高速信号在大型计算机中传输的关键问题。此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多个研制大型高速计算机的单位所采用或参考。她也据此为自己后来负责设计研制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制定了具体的工程设计规范,取得了很好的信号传输效果。
60年代末。作为人造卫星的地面测控计算机717机,在基地调试时机器经常不稳定。我母亲为此设计了一种测试设备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凡是能通过测试设备的插件板,都能很稳定的工作,不能通过的都能发现那里出了问题,如,虚焊、漏焊、元器件不稳定等问题。因此两台717测控计算机都做到了运行稳定,万无一失。为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发射后的长期测控工作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大家都知道用通用计算机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往往感觉数据处理的效率不是很高。70年代时也有这种情况,例如我国1973年研制的百万次计算机150机,在70年代末,其数据处理的速度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要。而研制AP阵列处理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极大的提高主机的运行效率和速度。因此,她提出为150机研制AP阵列处理机,即150-AP。150-AP的设计思想与当时国外的AP有很大的不同,国外类似的AP计算机,都是主机的附属处理机,是一种外围部件,只能通过主机的外部通道接口在主机控制下工作,因而系统工作效率较低。150-AP不是主机的附属处理机,它和主机直接相连,是一台自主运行的处理机,和主机并行工作,不受主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影响,因而可以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提高10倍以上。其设计理念有些类似于目前流行的GPGPU辅助计算。
1984年,美国CDC公司(这是当时仅次于IBM的大型计算机公司)在北京的办事处了解到中国已研制出了比美国政府对中国禁运的AP计算机还先进的150-AP,非常震惊,想不到中国有能力设计研制出如此高性能的AP计算机。因此,CDC公司想和科学院计算所合作,由CDC公司生产主机,计算所生产美国政府禁运的AP阵列处理机,共同在中国市场推广应用,并邀请我母亲去美国CDC公司进行技术交流。这本来是一件对双方都有意义的事情,但在当时美国政府的阻挠下,最终合作未能成功。
母亲从50年代中起,就致力于计算机方面的教育工作。1956年3月在物理研究所时就开办培训班讲计算机原理。讲课地点设在数学所,因为物理研究所算保密部门,外单位的人进去不方便。这个培训班的学员有几十个人,包括科研人员、代培进修人员、总参有关人员等。1956年时国内高等学校刚开始筹备计算机专业,科学院计算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配合下,举办了计算机和计算数学训练班。到1962年,训练班一共举办了四期,每期一到两年,这个训练班相当于中国计算机界的黄埔军校,为高校、部队、工业部门培养了700多名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人才基础。后来大部分学员成为各行各业在计算机方面的领军人物。
作为历届训练班的业务负责人和主讲教授,她主讲了计算机原理等课程,由于当时有过实际设计研制计算机的实验经历,所以她的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实际问题,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问题讲得很清楚,她的讲课深受学员的欢迎。她在物理研究所时就开始着手编写计算机原理讲义,这是我国在这方面第一本正式的讲义。计算机的很多基本术语和名词本来都只有英文,她在编写这本讲义时都翻译成中文,并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bit,台湾学者翻译成“元”,她把它翻译成“位”,现在经常提到的32位CPU、64位操作系统中的“位”,就是当年她翻译的;还有memory,台湾学者翻译成“记忆体”,她把它翻译成“存储器”,现在常用的内存、缓存中的“存”,也是当年她翻译的。
文革后她还先后主持创办了两种在我国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并担任第一任主编。 1978年她创办了《计算机学报》;1986年创办了英文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也就是JCST)。
母亲不仅在科研教育上成绩斐然,也是一位温柔贤淑的贤妻慈母。工作之余还要承担起很多家庭事务。她非常善于编制毛衣,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她曾参加过一家当地报刊举办的编制毛衣比赛,并获得了奖项。记得小时候,家里所有人都有我母亲自己编织的毛衣、毛裤和毛背心等编织品。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她会把几件小的,旧的毛衣拆了,利用旧毛线重新编织出新的毛衣。
另外,她还擅长改衣服,补衣服。她从英国带回来一台手摇式缝纫机,利用这台缝纫机,她给全家人改衣服,补旧衣服。当年的衣服差不多真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至今这台缝纫机还在家中保留,并且可以正常使用。
这就是我的母亲,不管学术成就多么显著,事业多么成功,在面对子女时,她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都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今天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杨跃民先生即席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