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墩舆情课】第八课:政务篇之“主题宣传”
【系列舆情课摘要】:自墩墩舆情课首篇开序后,作者将系列舆情课大致分为政务篇、舆情篇、案例篇及建议篇四大类,政务篇正在火速更新中,目前更新政务篇第八课,敬请关注,欢迎分享点评。
PS:训练舆情,就是在训练你的媒介素养!
微博也好,微信也罢,说到底都是政府传递信息的一个媒介,主流是要做好政府信息的传达与解释,用符合社交媒介属性的语言风格方式将信息解释到位,宣传到位。
宣传效果如何?除了要有给力的素材支撑,还要有些策划主题能力及后续舆论传播的技巧,今天,我们就来这些或许曾被你忽视的“小技巧”。
记得之前去一些地方做政务微博交流时,常有一些编辑问笔者:身边经典案例很多,也很具典型,相同的问题通常要回答好几遍,不知不觉就陷入“不停地问,不停地答”这一死循环,心都累了。这时,主题宣传与舆论引导若能有番大作为,或许就会是另一番局面。
【依题选材】
这是为了让舆论传播更合身。什么叫依题选材,就是要依据想要表达的宣传主旨,选择合适的案例。作者在当微博编辑时曾开过一个版块,叫#以案说法#,当时就根据想要抛出的宣传主题,有意识地去选择合适的案例,深入剖析,现身说法,达到普及相关法律的目的,同时也将一些因对法律理解不透彻、专业领域不了解的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举个例子,餐饮违法行为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个违法行为——【经营无中文标签的进口预包装食品】;相信不止普通民众对此违法行为存在异议,就连一些从事餐饮服务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也对这样的法律惩戒设定抱有很大成见,认为“既然是外国的食品,有外国的标签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弄个中文的?”,“没有中文标签的,那才是正宗原装。”这样的理由是不绝于耳,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政务微博进行一些宣传策划,除了要将法律设定初衷诠释到位,获得公众理解外,还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背后的法律隐患解读,消除民众对此种法律惩戒条款设定的误会。让公众逐渐明白如果无中文标签,不懂外文的消费者如何获知涉及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生产日期是何时、保质期是多久?又是出自哪个国家等等这些食品信息?英文有的还能略懂一二,如果是泰文、法语、西班牙语呢?这些都可以通过案例的举一反三,来让公众、舆论明白其中道理、法律深义。
【逐级加码】
这是为了形成传播的雪球效应。任何宣传,都需要有原始的传播雪球效应,媒体、官微、网民都承担着社交传播的角色,但如何形成宣传合力,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是要动番脑筋的。笔者看过不少官微舆论宣传,动机不错,初衷也很好。但收新媒体传播的思维短板和受传统自上而下的观念较深,在进行雪球效应过程中“跑”偏了方向。举个案例,某个政务微博 发了个帖文【电动车刮坏宾利 暖心豪车主说;“不要你赔”】,并加上了点赞的手势。笔者相信这位编辑想表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是“为富不仁”,社会中还有许多的“暖人心”。暂且不论题材选择的不是很合适,电瓶车逆向行驶本就应该被谴责,仅就政务微博在进行主题宣传时的传播而言,这次网络宣传是失败的,因为不假思索的跟风转发,在社交舆论里不仅不会引起舆论共鸣,反而会掀起一波负面反弹。宣传要加入情感,逐级加码,定向解读,以此案例而言,就是要把发出倡议的官方微博作为一个信息源点,用一层层客观评论来抽丝剥茧,引导网民认识到逆行行为的违法与不可取,电瓶车也应该遵守交通,但很可惜,笔者看到的却是下级官微一个劲地毫无内容可言的转发。
【营造氛围】
为的是获得舆论情绪共鸣。政务微博运营者一定要明白,社交媒介主导的舆论中,情绪占有较大权重,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情绪共鸣当做主旨宣传策划成功关键来看,我们在宣传某一个主题时,就需要恰如其分地营造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比如宣传一个先进典型,除了前一篇讲到的色彩搭配以外,更为重要是千万不能把所要宣传的对象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完人,让人产生距离感,要将公众情感从单纯的具体个人引导到一批人身上,使公众明白,先进人物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典型只不过是个代名词罢了。政务微博运营者们同时也要明白,反复宣传单一的个体,很容易使宣传进入另一个极端,适得其反。
更多舆情文件尽在@墩墩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