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丨一条微博引出的舆论诡辩
因为实在气愤某共享单车企业《起来!全世界受苦的屁股》这类带有“国歌”调侃意味的恶俗营销,我在网上发了条批评微博,希望其能“悬崖勒马”。不曾想在该企业“狡辩式”回应后不久,便招来许多微博账号对峙性跟评,评论口径之统一,质疑论据之低智,想来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今晚趁着值班间隙,我们来聊聊这条微博引出的一系列舆论现象。
以舆情角度分析,恰恰能反映出在当前全新的社交新媒体语境下,我们的舆情处置引导工作非常需要警惕被这种舆论诡辩带偏带歪。
一是“比较级”诡辩带离讨论点。以此事件为例,我认为该共享单车企业存在辱“国歌”的低俗营销,是基于“起来!全世界受苦的屁股”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存在描述相似性,同时结合该营销文章底部“服务人民,保卫国家”强烈的情感影射及文章中大量“啪啪啪”这类嗜黄语言描绘。可以发现,这些人对此并没有直面回答,而是选择使用“比较级”反问来进行间接否定,即以该标题描述更接近国际歌来认定该企业“辱国歌”式恶俗营销不成立,这种诡辩方式在网上很具有迷惑性,在社交新媒体语境下也十分常见。我们需要引起足够注意和警惕,绝不能“脑子一热”按照他们预设方式进行讨论,否则很容易落入思维陷阱。使用比较级讨论问题有一大前提,就是得出的结论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以此事件为例,认定该企业是否低俗营销不是只有一种构成要件,该公司《起来!全世界受苦的屁股》营销行为是辱“国歌”多一些?还是辱“国际歌”多一些?不是佐证其低俗营销行为是否成立的条件,更何况两者不是相互排斥。
二是揣测性反问制造“动机论”假象。这些人除了使用“比较级”诡辩试图带偏讨论外,还使用了揣测性反问误导手段,利用公众对“动机论”的防备心理制造“我发帖是故意带动网民情感节奏”的舆论假象。跟评中这些人先用反问语气提出“为何不用国际歌而去选用国歌?”这个假设性问题,然后用“爱国易煽动情绪”“国歌可以带动节奏”等似是而非的揣测性假设将公众带入“我发帖是有预谋的”“这个号是营销号”“你们被利用了”的心理陷阱,逐步将公众视线从原本最该被讨论的“企业是否存在低俗营销”的话题中心带离,化解涉事企业舆情危机。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看到这样的恶俗营销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国歌被恶搞,而非国际歌,因为国歌在我心中要比国际歌重要许多,每个人关注事情,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其真的有多么重要,往往这个事情在自己心中有着怎样的位置。
我认为,这些舆论现象随时可能出现,并会给我们评论热点事件、处置突发舆情带来很多干扰和负面压力,要记住面对这些负面诡辩,不能被其带偏,要懂得沉着思辨。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