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成源:评析六家书体之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号虞荔子。浙江余姚(今属慈溪)人。官致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其人性格沉静寡欲。唐太宗称赞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学书曾拜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为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书法艺术的精髓,与当时的欧阳询齐名,“议者以谓欧之虞智均力敌。”所不同的是“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世南作字不择纸笔,皆能如志,立意沉粹”。
书体分析
《孔子庙堂碑》
楷书有《孔子庙堂碑》、《千佛铭》、《师子赋》《昭陵刻石》、《嘉瑞赋》,均“最闻于时”(上引《宣和书谱》卷八)。其中以《孔子庙堂碑》最为著名,被后世奉为楷模。唐代贾耽说:“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宝。”(《赋虞书歌》)句中所说的“青箱”,指的是世代相传的家学,这里指碑帖。明代项穆说:“世南传之智永,内含刚柔,之意沉粹。及其行草,道媚不凡,然其筋力稍觉宽矣。”(《书法雅言·正奇》)清代冯班也说:“虞世南(庙堂碑》,全是‘王法’,最可师。”(《钝吟书要》)意思是说,《孔子庙堂碑》继承和保留了“二王”(羲之、献之)笔法的精髓,是最可作为初学临摹的老师——范本。
《疲朽帖》
虞世南的楷书具有“体法自然归大道”、“能方正,不隳倒”(唐·贾耽《赋虞书歌》)的特点,它笔画清晰明朗,外柔内刚,它的落笔一般不是“逆锋而入”,而是“单刀直入”,顺锋落笔、“回锋收笔”,使笔画的首端露出笔锋、清瘦有姿,尾端圆浑端重。如写“横”画,往往落笔较轻,一入纸就往右缓缓行笔,末了就用“回锋收笔”。如《夫子庙堂碑》中“焉”、“仁”等字;也有少数的落笔用“逆锋”如“充”、“而”等字。写“竖”画也是这样,多数落笔用“单刀直入”,在行笔中渐渐加重笔力,快到收笔时又缓缓提笔,形成“悬针”状时即笔锋离纸,如“千”、“奉”、“御”等字。
《积时帖》
“竖”画的另一种写法是,以较重的笔力入纸,行笔时均匀地缓缓而下,至收笔处既不回锋,也不提笔,势未尽即收笔,如“年”、“降”、“命”等字。“虞书”的“竖钩”画也很有特色,常常在“钩”处微微一“按”而收笔,如“清”、“恭”、“承”等字;有时又用“回锋收笔”的方法来代替“斜钩”画的“钩”锋,如“式”、“茂”、“代”等字。因此,“虞书”中的“钩”画,不论是“竖钩”画还是“斜钩”画的钩处都不是很有力地往左上或右上“挑”,不明显地露出“钩角”,往往给人以含蓄、凝重的感觉。“虞书”中的“横折竖”画也有它的独到之处,即在“横”与“竖”画相交接的转折处往往不用一般的“按笔”成方后再向下运行的方法,而是用微微提笔,使笔的外毫圆转、内毫方转的“圆转法”,如“固”、“视”等字。这种方法使“虞书”圆浑自然,外柔内刚和他自身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积时帖(二)》
裘成源,男,1941年生,浙江嵊州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后调入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曾任宁波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宁波市政协书画院院士、宁波开明画院理事。先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方美术研究院、中国亚细亚艺术研究院、中国名人书画学会聘为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客座教授、书法鉴赏家、名誉主席。
裘教授出版《书法入门》、《好字是怎么炼成的》、《历代论书诗注评》等多部专著。其学术成就和传略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华名人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合编《汉语大词典》、《秘书辞典》等辞书。
| 义 | 门 | 裘 | 氏 |
中国义门之最 孝义传家楷模
微信号:yimenqiushi
将你身边的裘氏故事,裘氏新闻和我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