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八十七)——答钟弱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大家好,我们依然继续来欣赏千家诗的七言绝句部分。今天我们要来一起鉴赏的这首诗,名字叫作《答钟弱翁》。它的作者我们看到的是牧童,这显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种身份特征。“牧童”就是指放牧的孩子。所以,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一名以放牛放羊为生的少年,并不是什么大诗人大才子,而且这位牧童还没有留下姓名。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会感到有些费解,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其实这里面啊,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大家应该已经想到了,就是题目中提到的那位“钟弱翁”。钟弱翁,本名叫作钟傅,弱翁是他的字,北宋时期人,这个人本来是一个书生,因为被人赏识推荐而出来做官,一直做到了龙图阁直学士这样已经不算很小的官职了,但是后来因为虚报战功等原因,被接连几次贬官降职,仕途可谓是非常的不顺,所以他的心情也就不是很好,总是感觉非常的郁闷沮丧。传说就在他镇守平凉的期间,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县,有一次和一位道士在郊外闲游,远远的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走进了一个院子里。道士笑称这个牧童会作诗,钟弱翁当然不信。于是乎,道士就邀请牧童现场赋诗一首,这牧童也不含糊,当场即兴便写下了这首诗,并送给了钟弱翁。所以,这首诗的题目便叫作“答钟弱翁”。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小牧童到底都写了什么。
先来看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铺”这里就是铺开的意思。“横野”就是辽阔的原野。“六七里”在这里并不是实数,而是形容原野非常辽阔的一个虚数。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茂密的绿草像毯子一样铺满了辽阔的原野。
接下来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弄”在这里是把玩、把弄的意思。“笛弄晚风”就是形容笛声在晚风中悠扬的飘荡着。“三四声”同样也是形容笛声断断续续的一个虚数,用法与上一句的“六七里”类似。那么这一句就是说,傍晚时分,我把弄着手中的木笛,断断续续的笛声在晚风中十分悠扬的飘荡着。
而在最后,小牧童又写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蓑(读作‘缩’)衣”是一种用草或棕毛编织而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卧月明”这里是指在明亮的月光之下露天躺卧着。所以,这两句连起来,它要表达的就是,在黄昏时分,我放牧归来,吃饱了晚饭之后,连蓑衣都不脱,便直接躺在草地上观赏着那天上的明月。
从诗中的情境我们可以看到,在绿草如茵的原野上,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小小放牛少年,用一支木笛在晚风中把玩、嬉戏着,将黄昏时分乡村原野的辽阔、恬静以及小牧童的天真烂漫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牧童放牧归来,饱饱的吃了一顿晚餐,连蓑衣都没脱,就直接在月光下露宿了,这样自然、朴实的写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随意、快活、自在的少年形象,似乎那就是这位小牧童该有的生活状态,而这不也正是那些被俗事所困扰的人们在内心深处真正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嘛。所以我们看,牧童似乎是有意的在劝告和点醒钟弱翁,与其在官场中争名逐利,迷失自我,不如放下那些虚荣,回归自然,才能真正的摆脱烦恼和愁闷,让自己真正的去体会和享受那份自由和快乐。我们这才焕然大悟,这所谓的牧童,其实才是一位真正的智者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