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听私塾】“音质秒杀千元耳机”到底是胡扯,还是货真价实?天价耳机幕后揭秘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喜欢用价格区分音质?

···················

《趣听私塾》是我们为喜欢耳机和想了解耳机的趣友们开设的一个固定栏目,目前计划不定期更新。这个栏目的初衷在于帮助那些在耳机选购和希望了解耳机的小白用户们更快更简单的获取你们想知道的东西。

在耳机购买上有那些坑可以避免?哪些耳机是没有假货的?耳塞套对于音质是否有影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伴随着很多入门级发烧友而来,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于消除这些疑惑,能帮助到你购买到自己喜欢的耳机,又或者能了解到更多!

···················

耳机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看起来不可或缺的一个小东西,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耳机只是用来替代手机外放喇叭的一种方式,“音质”好坏并不关心。再者耳机还是一种体现自己穿搭时尚的“装饰”,在潮人心中永远外观第一。而在发烧友眼中,耳机是能还原真实音乐的一个媒介,更是一个值得钻研把玩儿的东西,音质才是一个耳机最核心的内容。

因此那些针对于发烧友所推出的耳机,在只使用手机原装耳机的普通人的眼中,属实是“天价”。看着那些可遇不可求的高价耳机,不禁在心中疑问“几千块的耳机音质能有多好”?就是这样的疑问,让那些廉价耳机厂商看到了商机,各种售价几十块到一百多块的耳机,纷纷贴上了“音质秒杀千元”耳机的标签,似乎在告诉用户,售价几千元的耳机也不过尔尔。本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仅限于有线耳机,蓝牙无线耳机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

电商平台上那些“千元级音质”的耳机们

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一款看起来成本并不算高的耳机,是如何卖到几百元、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价格?这或许是大部分入门级发烧友和普通用户都会出现的疑惑,一条小小的耳机,价格为什么能如此之高,甚至还会为它配套各种各样高价的“前端”,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个一个为你解答。


耳机的基本构成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知道。不过我们不妨来复习一下这些简单的概念:一条耳机,都有哪些部件所组成?耳机的基本结构非常简单,相比起汽车、手机、手表等“精密设备”来看,耳机不论是在部件结构的数量多少上也好还是技术门槛高低也罢,相比起前者来说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一条合格的、基础的耳机,主要由发声单元、外壳腔体、线材、插头插座这些部件构成,相比起手机动辄上百个部件来说,耳机的结构其实再怎么做的繁琐,也并不会比起手机这种大众日常接触的产品要复杂。

一条典型的入耳式耳机结构爆炸图(来自1More官网)

所以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没必要叙述太多。那么对于动圈耳机来说,其实就是把我们常用音箱里的喇叭进行了小型化、轻量化和全频化的产物,当然也有部分耳机沿用了和音箱一样的分频设计,这不在我们本次的讨论范围之内。

除了单元这个核心部件以外,还有外壳腔体。外壳或者腔体其实狭义上讲并不一定是一个部件,对于部分设计精密并且有单独声学设计的耳机产品,“腔体”不一定必须是耳机的外壳单独承担,它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部件,在腔体之外还会有“外壳”。当然这种设计比起直接用外壳做为腔体的耳机在工艺和成本上会高一些,所以我们大多数见到的耳机都是外壳承担着腔体作用的设计。

一个双音腔耳机单元的侧视图(图片来自金士顿官网)

随着目前国内供应链的逐渐完善和生产工艺的成本降低,耳机的外壳也变得多种多样。通常对于大部分一线品牌来说,区分耳机价位和高低端,就会在外壳上进行分划。比如说塑料外壳通常在低价位的耳机上更加常见,而使用了多个部件、CNC加工和更好漆面工艺的金属外壳,则被用在了高端耳机上,当然这只是常见的做法。

耳机的外壳是否是金属的并不能直接地决定某款耳机的定位是否高低,只不过是业内常用做法而已。毕竟当前中低价位的耳机也会使用质感更好的金属外壳,这也是一种与一线品牌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的方式。耳机的外壳是否工艺精湛,外观设计是否好看也是很多用户购买耳机考虑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对于非发烧友的普通用户而言更是如此。

JBL T180A就是全金属外壳的低端耳机

说完了耳机的外壳,再来看看耳机的线材。线材本身对于部分发烧友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投资对象”,我们在这里先不谈发烧线材的事情。线材也是一条耳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当然无线/真无线耳机则省略这部分。线材起着将音频信号传输给耳机单元的作用,一般来说有线耳机常使用TPE/TPU外皮的无氧铜信号线,漆包线最常见。

当然目前国内耳机厂商更喜欢给耳机线外层镀一层稀有金属,常见镀银线,所以你可能会看到部分银色的耳机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绿”,这正是耳机的镀银层发生了氧化反应。耳机线材的样式也非常多,比如扁平状的“面条线”、多根单独包裹外皮绞和在一起的“麻花线”。并且现在可插拔换线的耳机也逐渐成为主流,很多低端耳机也会采用类似的设计,从而可以在线材损坏后减少维修成本,或者带来更多可玩性。

松下HDE10的MMCX同轴线材接口

剩下的就是耳机的插头、插座等附加部件,此外一条耳机似乎被我们从内到外“解剖完了”,这么看起来好像并不复杂啊,是否我自己也能做一条耳机出来?你别说,还真能,而且并不难。但是你想做到合适的、较为理想的声音的话,那就不一定了。

打造一批属于你的耳机需要多少钱?

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那些高价耳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有些低价耳机敢说自己是“千元级”音质,是谁给他们的勇气?所以我们不妨来尝试自己通过现有的可以接触到的“供应链”,打造一批自己的耳机,从而看看耳机的成本到底有多高?

森海塞尔HE1耳机系统是典型的“天价”耳机

其实我们都知道,耳机的物料成本其实并不算高,那么如果说我们打算自己生产一批耳机,使用现成的声学方案、外壳、线材,不进行重新设计和开模的话,这样一条耳机成本会是多少钱呢?我们不妨来算一算。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条耳机的基本结构,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去国内某电商批发网站看看它们的价格,然后从原料采购开始、组装生产出100条耳机,这一系列的过程一共需要多少钱?分摊到每条耳机的成本又是多少。我们先来看看外壳,当下流行金属材质的耳机,烤漆工艺的金属外壳现货的100套价格为300元/套。

烤漆工艺的耳机外壳批发价格

此外一条带有MIC线控的金属插头半成品为10元/根,100根则是1000元,我们正好凑个整。对于耳机单元,我们也找到了一个自称“千元音质”的喇叭,200枚的价格为600元。这样一来我们基本的组件都有了,如果是我们自己进行组装不考虑人工成本的话,每一条耳机的成本平均为19元,再加之运输成本、手工成本、包装成本等粗略估计,这样做出一条耳机的成本为30元左右。

虽然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计算知道了耳机的实际物料成本并不算高,但这样的计算就是正确的吗?很显然不是的,我们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让你直观的了解一下,其实耳机的物料成本组成。但我们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耳机实际成本,因为物料成本只是耳机总成本的其中之一

这些DIY耳机就类似我们上面那种方式生产的

除了物料成本以外,一条耳机如果想有理想的声音表现,能体现某个品牌的声音风格或达到某种特殊用途,那么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去市场上采购几个外壳、几枚单元然后拿回来匹配的事情。对于真正想做好声音的厂商来说,上百次上千次的声音校对、调整,都是很常见的事情,甚至一些技术实力过硬的厂商,会自己研发单元、结构,这些开发成本其实就是耳机售价过高的一部分。

由于耳机的销量相比起手机这些必需品要低不是一个量级,尤其是看起来更为小众HiFi耳机,它们无法通过销量来分摊开发成本、模具成本以及物料成本,所以这个因素也是制约着中高端耳机价格较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然而小米圈铁耳机这样的产品就是典型的通过较高的销量从而分摊成本压低售价的成功典型,但不是所有耳机厂商都能有小米这样的体量。

小米圈铁拉低了圈铁耳机的价格门槛

价格是否决定耳机的声音表现?

说到这里有种我们好像在给高价耳机进行辩护,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耳机的售价增加,它的利润也非常可观。一条售价在150-200元左右的国产品牌耳机,经销商可以从中获得50-100元左右的利润。而售价500-1000元的国产品牌耳机,其中的利润很可能在300-500左右,只要从事过耳机销售行业的人,应该对这个利润情况比较清楚。

所以虽然耳机这个东西看起来好像不怎么起眼,但是它的价格与成本的关系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手机、台式电脑这样的产品那么透明,因为它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音质”,这个东西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完全量化,所以现在仍然有“以价论声”和“以声论价”这样类似的言论,厂商好像也对这样的观念颇为钟意。

SHP9500就是一条价格低廉但声音表现较好的耳机

通过价格来量化声音表现是符合人们“一分价钱一分货”理念的,但事实上就如此吗?难道1000块的耳机在音质上就一定要比300块的耳机好吗?对于大部分不太懂耳机的人来说,这样的想法是很难避免的,当你接触耳机这个产品较长一段时间后,玩的耳机更多的以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不是这样子的。

耳机价格一方面是由于各种成本所制约导致,另一方面也是厂商的定位所为。根据售价确定耳机的档次定位是非常常见的方式,对于任何厂商来说,这样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建立产品线的方式。一款售价500元的耳机相比起售价1000元的耳机来说,他们俩的综合成本很可能差距并不大,但厂商通过价位决定了这款耳机的档次,从而告诉消费者它的声音就是“这个价位”的。

飞利浦S2就是价格较低但表现优秀的动圈耳机

当然是否有售价低廉并且在音质上能比更高价位耳机好的情况?当然有了,比如飞利浦的S2和SHP9500,威索尼可的GR07,这样的耳机在声音表现上确实相比起某些品牌更高价位的耳机要好很多,但这只是个例。对于大部分耳机来说,我们可以说它的声音表现符合它的定位。

但是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样能“以下打上”的耳机产品,确实不少。他们是否能比更高价位的耳机表现要好,其实并不是厂商说的算,毕竟厂商这样说我们也不一定都会相信,一款声音表现好的耳机,在用户之间会有着较好的口碑,还有测评媒体的评价也起着类似的作用。但那些标榜着“千元音质”类似这样字眼的耳机或厂商,不是蠢就是坏。

“万元级声音”这样的耳机宣传有着强烈的误导性

买耳机之前尽量多了解一下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基本上清楚了耳机的大概成本和高价的原因,也给你分析了“秒杀千元耳机”这样的噱头到底有多大的水分,如果说你想在有限的预算下能找到一款声音表现尽量好的耳机,不妨动动手指在网上搜索一下,多看几篇测评,甚至有条件的话就到实体店试听,才是合适的方式。

耳机的高价并不一定就能“值回票价”,售价奇高但声音表现一般的耳机也多得是,这篇文章里我们就不进行点名了。毕竟不论是手机也好,耳机也罢,那些售价颇高的耳机,还有很大一部分品牌溢价包含在内,毕竟知名品牌的耳机可以让用户获得一部分虚荣心和品牌归属感,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品牌无疑是Beats这样的。

Beats耳机售价较高很大一部分源于品牌溢价

高价耳机并不可怕,我们常说一句话“低端耳机比素质,高端耳机拼风格”,价格更高的耳机之间的区别更多的还是风格之间的差异,实际素质的差距其实并没有中低端耳机那么明显,这一点在头戴式耳机上更为明显。

本期的《趣听私塾》带你了解了那些高价耳机背后的秘密,希望你能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能更好地分辨哪些耳机是坑货,哪些耳机又具有性价比。至于“秒杀千元耳机”这样噱头的产品,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好,在购买耳机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哦!对于发烧友来说,这些问题其实都很好理解。如果你对文章内容有任何看法,欢迎在留言区一起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