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清辉归来堂
走在熙熙攘攘人群中,有时候会感到孤独。比如今天,忽然想起李清照,觉得离古人很近,离今人很远。
近几年里,我大约写了十几篇这样的文字,陆续在当地的报纸刊发,也有些公众号推送过,如像风一样自由,如万物草堂。最近一段时间,我想把它们一篇篇地移栽到自己的园子里,希望它们在此安静地生长。
写的都是故园中的旧人旧事。这些文字写起来费时费力,但我是如此地喜欢他们,喜欢那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怀的灵魂。想到他们曾在这片土地上笑过、哭过、迷茫过、叹息过,便感到天地澄澈、心中温暖。
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毕竟受过历史系老师们多年的教诲,明白民间传说、野史与史料的区别,所参考的多是历史典籍与可靠的地方史文献。但毕竟水平有限,此番公之于众,也请方家指教。——魏辉注。
青州是个美丽的小城,她的美,不是外表的明艳华丽,而是一种清秀端庄,以及隐隐透出的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气质。这种美,像极了一位女子。900多年前,她居住在青州,在这里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她曾说:“甘心老是乡矣”。然而青州最终没有成为她的终老之地,但是因为她,青州的文化史上又添加了浓重的一笔。有时候,我们分不清是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城市,还是城市成就了人。
她是李清照。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归来堂坐落于青州城西范公亭公园内。范公是范仲淹,在公园的绿树掩映之下,散落着不少名人的故居或遗址。除了范仲淹的范公亭、范公井,还有纪念范仲淹、欧阳修、富弼三人的三贤祠。这些人存世的时间,富弼为1004—1083年,范仲淹为989—1052年,欧阳修为1007—1072年,他们三人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曾先后任青州太守。而李清照为1084—1155年,赵明诚为1081—1129年,与范仲淹相差近百年。
千年之后,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竟然机缘巧合地相聚于一个公园里,仔细想来,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假如真的能够时空穿越,这些人来一场饮酒赋诗,曲水流觞,那将是中国文学史上怎样的盛况啊!
这种辉煌注定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即使他们生活于同一时空,范仲淹可以借一篇《岳阳楼记》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欧阳修可以组织一场酒会,饮酒后洋洋洒洒地写出《醉翁亭记》,而同样并不缺乏家国情怀的易安居士,却只能在酒后跟卷帘人讨论一下是否“海棠依旧”?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古人要求男子纵横天下,而女子只能安守闺阁。李清照不是凡俗的女子,她的才华横溢,她的胸怀见识,她的豪爽性情,她的我行我素,表现的都是一个“大女人”的情怀。这样的女子,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并不多见。
一
李清照是真正的“大家闺秀”。
她生于济南明水,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还曾先后在朝廷担任太学录、太学博士、太学正等职,大致相当于国立最高学府的学官和大学教授。李格非深得当时大文豪苏东坡的赏识,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长大的女孩子,李清照自小“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她的少女时期在明水度过,16岁的时候,随手写下的一阙词便已传唱千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耦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是李清照对自己一次出游的追忆,那么美好的画面,扑面而来的是少女清新活泼的气息。900多年之后再读,仍然会诧异于那种健康活泼,仿佛不是几千年来沉重的中国历史中的东西。那时候,她也就十四五岁吧,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去郊游一直玩到天快黑了,而且喝得大醉,醉到迷了路。要知道,那是900多年前,程朱理学兴起的北宋,士大夫们正在长篇大论地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李清照的豪放随性,她率真快乐的笑声在那种阴沉的时代背景之下,是如此地令人惊艳。
而她少女时代的诗作《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其对历史对政治的独到见解更是让当时的知识阶层感到叹服。
宋代人王灼评价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见《碧鸡漫志》)。李清照的家教和学养,使她具有了超出一般人的见识,她绝不是那种困守闺阁多愁善感的娇弱女子,她博览群书,见识超群,健康开朗、热爱生活。这样一位有才有貌有见识的女孩子待字闺中,自然引起了不少青年的关注,其中,就有优秀青年赵明诚。
赵明诚祖籍山东密州(今诸城),父亲赵挺之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副部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赵明诚算是“官二代”加“高富帅”,但他不是一般的“高富帅”,赵明诚当时是太学生,北宋设立太学意在选拔培养人才,大至相当于国家的优秀后备人才库,一般都有很好的政治前途。更重要的是,赵明诚为人谦和沉稳,精于收藏金石碑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趣味,在士大夫中名声鹊起。
两个年轻人相互有好感,志同道合,两家父亲同朝为官,而且是山东老乡,一个是人事部(吏部)赵副部长家的公子,一个是文化部(礼部)李司长的女儿,这样的婚姻称得上“门当户对”。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
二
俗话说:幸福都是相似的。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后的甜蜜与温馨有众多版本,不外乎才子佳人的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等。但对于人生来说,完美是不存在的,或许生命的底色本来就是风雨和沧桑,所以花好月圆的时光才显得如此短暂而珍贵。
李清照的“花好月圆”也只是存在了一年的时间,由于朝廷党争,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受到迁连,被罢免。而公公赵挺之却因属于不同的政治派别而得到了升迁。在几年之中扶摇直上,官至尚书右仆射,位列相位。一边是前途尽墨的父亲,一边是炙手可热的公公,李清照曾因为父亲的事向公公赵挺之求助,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想见到结果。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儿媳,在这种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李清照所体会到的人情冷暖,应该比一般的人深刻得多。
好在,还有理解和关心她的丈夫赵明诚。那几年李清照的作品,在表现夫妻情深的同时,也掩不住“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愁怅。
这样的日子过了四五年,政治的风暴再一次袭来。这次,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被罢官后去世,赵挺之去世后第三日,赵家在京城的家属亲戚被捕入狱,接受调查。这样折腾了几个月,一家人从监狱出来,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带着一家人回到了山东老家。
郭氏的娘家在青州还有祖产,郭氏便与赵明诚、李清照来到青州居住。离开了京城的喧嚣和争斗,他们颇有一种“归去来兮”的感觉。他们为自己的居所取名“归来堂”,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句子,李清照据此称自已“易安居士”。
政治失意归隐田园,对于政治家来说是一种失败,但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身心的满足。李清照在青州居住了十来年,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传世的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在青州写成的。
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致力于金石碑刻书画文物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李清照作的《金石录后序》中有记载:“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直到夜深了仍不愿收起,两人都是如此痴迷。后来他们规定,一支蜡烛燃尽后必须休息。
收藏越来越多,他们对文物分门别类,建起图书室,赵明诚写作《金石录》一书,成为后世金石学的一本重要典籍。
作为女人,对于李清照来说,幸福或许更深地反映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
每天晚饭后,他们坐在归来堂饮茶,指着堆积的古书说,某事在某书的第几卷第几页,说中的可以先饮茶。李清照每每猜中,快乐地大笑,反而把茶洒了。
当然,夫妻二人也少不了写诗作词。流传最广的典故是,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赵明诚闭门苦思,写了十几首词,和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给一位朋友看,朋友欣赏半天,说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出自李清照之手。
李清照31岁的时候,赵明诚在李清照的一幅小像上题词:“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清丽的容貌,端庄的品质,淡泊的人格,这是丈夫对妻子真诚的赞美与欣赏。
三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州一抔土。
20年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后,她和着自己的血泪写下的这首诗中,对故土的深情让人不忍卒读。在逃亡的路上,回忆起往昔的岁月,那清新的溪亭落日,归来堂中的温馨种种,像一场美丽的梦吧。
命运把它的残酷一一地在这位天才的女词人面前展现。
赵明诚后来出仕,先后在莱州、淄州等地做官,夫妻分离,当然,这算不了什么。真正的惨痛开始于1126年,金军的铁骑踏破了北宋的都城东京,掳走了徽宗、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归来堂的平静也从此不再有,赵家十余屋的文物书籍焚于兵火,李清照携带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此时,南宋刚刚惨淡开张,赵明诚在南宋政权中谋职,先后在南京等地做官,1129年,赵明诚病逝于建康(今南京)。那年,李清照46岁。
李清照没有子女,国亡了,家破了,丈夫死了。一个女人,在流亡中要保护好身边的文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孤苦无依中,李清照选择了再婚。在宋朝,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然而再婚并没有带来想像中的安定与温暖,李清照遇人不淑,她发现丈夫张汝舟只是觊觎她手中的文物,而且人品卑劣,有骗官买官的行为。这时的李清照没有如一般女子的软弱悲愁,她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离婚,并告发丈夫。
宋代刑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坐牢二年。李清照敢爱敢恨、宁折不弯的个性在这件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在狱中待了9天,后来得到亲友的搭救出来。
国破的耻辱,夫死的悲痛,流亡的悲凉,再嫁的羞愤,还有士大夫们对她“失节”的谩骂,还有被她视为一生心血的文物的被盗流失……这,就是李清照晚年要面对的种种不堪。
心境的凄凉化成了那首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纵是乱世,对于李清照来说,如果肯攀附权贵、忍辱偷生,去寻一份安定的生活应该也不是难事。但偏偏她是有思想、重气节的女子,所以她的悲苦比一般人更为深刻。
她的表姐是当时权臣秦桧的夫人王氏,秦府落成之时,曾给李清照送来请柬,而她弃之不去,不屑与奸人为伍。她流亡的路线,越州、台州、明州、温州……那是南宋高宗流亡的路线。她跟着皇帝的脚步,携带着与丈夫一生收藏的文物,想着将这些东西献给国家。然而疲弱的国家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哪里会关注这个孤苦女子的一腔热血!
四
后人评价李清照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学者沈去矜将她与李白、李煜并称为“词家三李”。
诗人陆游后来在《夫人孙氏墓志铭》中记载了一件事,李清照晚年欲以其平生所学传孙氏,孙氏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这可能是李清照生前最后一次出现在后人的记载中。这样的结局让人无语。超群脱俗的才情不容于世,不再有知音,甚至没有起码的理解,李清照的心中会有怎样彻骨的孤独!
一颗高洁不屈的灵魂无所归依。900多年前,李清照的目光曾投向苍茫的天际: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我欲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浩渺的天空,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叫水星。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的第一批环形山,有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是“李清照”。那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那座名为“李清照”的环形山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如果李清照天上有知,那从浩渺天际折射下来的脉脉清辉,是否照亮了归来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