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为什么铩羽而归?日军明枪易躲,英国人暗箭难防

《特赦1959》中,被俘的国军高级将领在讨论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黄维等人都认为,如果美军能够击败志愿军,就会乘势进入中国境内,在台湾的国军也会反攻大陆,他们就有机会重新为蒋政权效力,所以黄维等人非常兴奋。而杜聿明则冷冷的说了一句,我是一个中国人,这是对外战争,我希望中国能赢。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虽然国共两军在国内打得你死我活,但是在面对对外战争的时候,究竟站在哪一边,就是看一个人究竟是把个人和团体的利益放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还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个人和团体的利益之上。黄维这时候表现出的是他对蒋政权的忠诚,而杜聿明则是对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忠诚。

杜聿明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感觉,自然离不开他在率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抵抗日寇时的种种遭遇。不仅是因为他所率领的远征军被日军击败,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人对中国远征军的种种刁难和挖坑。因此,杜聿明在回忆第一次远征军入缅一文中总结为四个字,丧师辱国。

远征军原定所辖部队甚多,以罗卓英为司令长官,时任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但是在入缅时,第五军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入缅,而杜聿明在部队出动之前提前进入缅甸勘察道路情况时遭遇车祸,差一点出师未捷身先死。在远征军部队进入缅甸后,各部队长官见到杜聿明时,他的头上还缠满了纱布,只留下耳眼口鼻留在外面。

英国人从一开始就给中国远征军挖坑。在远征军入缅时,原定由英国人提供装备和弹药,粮秣,油料,提供空中掩护,并且利用英国人在缅甸控制着的铁路和公路进行运输,车辆也由英国提供。但在部队开始入缅后,英国人已经开始从缅甸撤离,所以运输一开始就出了问题。导致入缅的第五军先头二百师已经到达同古,新编二十二师才到曼德勒,而九十六师尚未出国境线,最后只能由二百师在同古苦战,等待后续部队逐步到达。

在作战时,英军更加坑爹。按照原定的作战计划,应该由英军在西线停止撤退,抵抗日军,中国远征军在分别在中路和东线顶住日军的进攻,等到远征军后续部队到达之后,再进行反攻,将日军反包围,赶在日军后援部队到达之前,就将日军十八师团和三十三师团聚而歼之。但是英国人只是嘴上答应,压根没打算和远征军配合作战,只是利用远征军在同古抵抗日军,来掩护自己向印度撤退。

因此,在二百师在同古浴血奋战,抵抗日军进攻时,英国人不但没有提供空中掩护,也不按照之前的约定提供充足的粮弹物资,宁可把物资直接留给日军,也不愿意足额足量的交给远征军。由于行军在西路根本没有进行有效抵抗就直接撤退了,而东路第六军和六十六军又未能阻止日军,日军迅速沿着滇缅边境北上,切断了远征军的回国道路,最后导致在同古的二百师,新编二十二师和新编三十八师实际上陷入被日军包围的境地。

杜聿明还不死心,又和史迪威商量,准备在平满纳与日军进行会战。杜聿明的计划是由最后入缅的九十六师先在平满纳构筑坚固工事,在前线的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逐步撤退到平满纳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后,待日军攻势顿挫,再由已经完成整顿和补充的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从两翼反攻,将日军包围歼灭。但在英军不断撤退,而远征军的后路又被日军切断之后,只能下令突围回国。

而在回国的时候,又因为日军击溃第六军和六十六军,英国人又直接撤走了,而且连远征军的粮食物资也不再提供了,所以杜聿明只能率领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翻越野人山回国,九十六师则先行向北翻越野人山,又翻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回到国内。杜聿明率领的二百师和新编二十二师历经九死一生,不仅要随时准备应付日军追击,还要对付野人山中的各种蚂蝗,蚊子,杜聿明本人也得了疟疾,昏迷了三天,几乎丧命。

正是因为有如此惨痛的出国作战的经验,对英国这种所谓的盟国的坑爹嘴脸深有体会,深知帝国主义列强从来没有把中国当成平等的盟友,所以才会在事关国家尊严和利益的问题上,会毫不犹豫的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也才会为志愿军在出国作战中的优异表现而感到异常兴奋。同样的,曾经担任过滇西远征军总司令的宋希濂也有类似的感受,而曾经留学国外的黄维反而表现得没有什么中国人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