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宇:寻找济水与汶水的交汇处

汶水是济水流域中最大的支流,那么它们是在哪里相交汇的呢?吴名凤的《南旺湖》一文为寻找这一交汇处提供了重要线索:“《禹贡》无导汶水之文,惟导沇水东流为济,会于汶以入于海。夫济水东北会汶之处,即今戴村坝也。坝长一百二十丈,北为玲珑,中为乱石,南为滚水坝。遏汶全流,不使入海,转使折而西南入南旺湖,趋龙王庙,分水南北,藉运漕艘。此汶上老人白英之策,而前工部尚书宋康惠公之相度而经营者也。”

由这则记载可知,济水与汶水的交汇处便是今天的戴村坝。现在戴村坝下的河流称为大清河,其名字也是来自于济水,因为历史上一直有“济清河浊”的说法——与黄河浑浊的黄水相比,济水是相当清澈的。考虑到这一点之后,我便有了去这济水与汶水交汇处进行一番考察的想法。然而在2020年先是疫情来袭,随后我的孩子出生了,看孩子消耗了我大量的时间。2020年的十月,总算可以把孩子带出来一起旅行了。于是我的女儿刚刚只有四个月大的时候,便一同与我进行济水的考察与研究了。在疫情结束之后的首个国庆节假期,我们便驱车前往东平县的戴村坝。

10月5日的天气阴沉沉的,但还好没有下雨。车出济宁市区后便一路向北驶去,经过百度地图的一路导航,我们先来到了大清河的岸边。在这里我们停了下来,看了一下曾经的济水河道。

东平县的大清河

大清河以“清”为名,果然也名不虚传。河水非常清澈,在两岸的丘陵之中好像一条飘扬的青色丝带。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思想的指导下,大清河愈发显示出了它的生态之美。大清河的河谷很宽,与它现在的水面宽幅不是太成比例。究其原因,是因为历史上的济水水量是现代大清河的数倍,它汇合了王屋山、太行山的诸多来水,在流经华北平原时又接纳了濮水、菏泽、巨野泽、雷泽等河流与湖泊的来水,流经此地时又接纳了汶水即山东丘陵的来水;而如今的大清河,其水源只剩下了汶水,因而水量就比古济水少了很多。水量虽说是少了,但是古济水冲刷出的河谷仍是那么宽阔,这便是今日大清河如此地貌的成因。

现在的大清河是东平湖主要的水源。据《东原考古录》载:水清莫如济,故济以清名。济水原在郓城分流南北,南济水为南清河。元、明时期称南运河,清咸丰时期称牛头河。北济水为北清河,因汶济合流,又名大清河,名属“济”不属“汶”。自济水伏流不见以后,大清河所属惟汶水,故沿称大清河。济水未入济渎以前,东至戴村坝,西经东平城统称为大清河。城南古汶河(左右汶)亦沿称大清河,别称小清河,统称汶水。

今大清河是东平县境内最大的排洪河道。自戴村坝以下,自西流经南城子、龙固、后亭、流泽、大牛村、马庄、武家漫、单楼至马口入东平湖。全长37.7公里,河床宽在500-1500米之间,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建国前,由于源短流急,含沙量大,加之堤防失修,决口连年成灾。1918年,最大洪水量达到每秒9540立方米。建国后,逐年培修加固堤防,加宽河道过水断面。全河防洪瞄准由建国前的每秒300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7000立方米,不仅减轻了洪涝灾害的严重威胁,而且开始兴利造福于人民。先后修建了流泽引清灌溉工程,在无盐、路口、王台、马口等处修建了机电排灌工程。1973年12月、1977年7月先后修建流泽大桥与东平大桥,大桥为双曲拱钢混凝土结构,近又在流泽大桥西侧修建大桥一座,与原来的大桥并列,分上下道,使105国道交通更加方便。

对于大清河的治理工作使其在发挥灌溉之利的同时少了很多洪灾之害。除此之外,大清河的资源也十分丰富。大清河除了盛产鱼、虾等水产品,河沙储量也较大,约6000万吨。沿河两岸的群众在河里取沙、运沙,沙场随处可见。河沙年开采、储运量在150万吨以上,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戴村坝景区湿地公园

接下来我们再驱车沿着大清河南侧的堤道一路东行,没有行驶多久,便到了戴村坝景区。我们买了门票之后,推着婴儿车走了进去。进入景区大门之后,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片湿地公园。这片湿地公园是由一段旧河道改建而成的。在水道的上面修建了木栈道,木栈道的两侧杨柳依依,还种了不少鲜花与香草。行进途中我们遇到了几位当地人,他们告诉我,由于戴村坝为上游提供了宽阔的水面和充足的水源,护佑着当地群众五谷丰登,在当地人眼中戴村坝几乎成了能够保佑岁岁丰收、祛灾化邪的“神坝”。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方圆十几里的群众都来到戴村坝奉上贡品,燃香放炮,祈求风调雨顺;家中有喜事或遇灾遭难,也来坝上放鞭炮、丢零钱,求个吉利或安慰。现在正值中秋节时,他们便一同相约来到这坝上看看。

经过这片湿地公园后,我们走到了大汶河的河堤上,这里修建了一座博物馆,名为戴村坝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前面有一尊塑像,它刻画的是戴村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者——白英。白英(1363-1419年),子节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生于山西洪洞县,明初随父迁于汶上县康驿镇颜珠村,后因生计迁居汶上县军屯乡彩山之阳白家店村。他是京杭大运河南旺枢纽的献策者,更是宋礼特聘的治理运河工程师。遗憾的是,正当运河治理工程告竣、人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他却因积劳成疾死于随宋礼应诏进京复命的路上。后来随着南旺枢纽在京杭大运河畅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白英的地位也越来越得到朝廷和后人的认可。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被朝廷追封为“功漕神”,并建白公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3年)加封为“永济神”,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又加封为“白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戴村坝博物馆

我们接下来进入博物馆,仔细观看里面的每一件展品以及说明的文字。从中我们得知,整个京杭大运河的河段中,地势最高的便是经过山东丘陵边缘的汶上县。博物馆中有展出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实测的京杭运河纵剖面图,以江淮水面为零点计算,汶上的南旺湖水面高出江淮水面38米,为运河的最高处。明朝“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下令重开会通河,以尽快恢复漕运,满足日益增长的南粮北运需要。在潘叔正、宋礼以及其他参与治河人员的努力下,会通河重新开通了,但因分水地点沿袭元运河济宁分水,使北上的水不易通过南旺,使南旺以北河段常处于浅水状态,难以通行运粮的重载漕船。正当主持该项工程的潘叔正、宋礼等人为此一筹莫展时,白英献上了他的计策。

最早记载白英所献计策的史书,是明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的《名山藏》。书中是这样描述白英的计策的:“南旺地耸,盍分水于南旺。导汶趋之,毋令南注洸、北倾坎。其南九十里使流于天井,其北一百八十里使流于张秋,楼船可济也。”[1]意思是说,位于会通河上的南旺,地势比南边的济宁要高,如果将汶水引至济宁进行南北分水,北流的水就难以越过南旺再向北流,造成会通河南旺以北河段水浅。因此,应该在汶水上筑坝,阻拦汶水,不使南入洸水、北入坝河,而使之全部流向南旺,在南旺进行南北分水。这样,水流就可以高屋建瓴地南流90里至济宁天水闸,北流180里至张秋镇,使会通河全线都不水浅,可以通行楼船。

历史业已证明,依“白英策”创建的南旺分水枢纽,其工程结构、技术处理和工艺水平,均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例。其成为明清运道全线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程之一,使“漕运通而海运罢,粮艘联帆直上,正供天庚,源源不断。”宋礼还主持修建了与戴村坝相配合使用的若干船闸,在元代旧闸的基础上“相地置闸,以时蓄洪”。据《明史·河渠志》载:“自南旺分水北至临清三百里,地降九十尺,为闸二十有一;南至镇口三百九十里,地降百十有六尺,为闸二十有七。其外又有积水、进水、减水、平水之闸五十有四。又为坝二十有一,所以防运河之泄,佐闸以为用者也。”[2]戴村坝使京杭大运河畅通运行500多年,在明、清中国南北物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戴村坝博物馆中的双柄石壮与墩子硪

在博物馆中,我们见到了很多当地劳动人民治水用的工具,有石权、双柄硪、片子硪、灯台硪、双柄石壮、墩子硪。这里最常见的石硪是砸地基或打桩等用的一种工具,通常是一块圆形石头,周围系着几根绳子。见到它们,我们顿时遥想到了当年修建戴村坝时工人先将土堆上来,再用这里的种种石硪将土打实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里还展出了明代雕刻的镇水神兽,它呈貔貅的造型。我国古代盖房子时会在地基下面埋下镇物,以保佑家庭平安无事;而在大型的水利工程边也会埋下镇物,期望可以镇压水妖,防止洪水泛滥。全国闻名的镇水神兽有都江堰犀牛、北京后海镇水兽、沧州“镇海吼”铁狮子,戴村坝的这只镇水神兽也显得别具特色。

博物馆中还用塑像与沙盘向游人再现了当年戴村坝的修建过程。修建这项水利工程的艰难在明朝朱应登的《东平筑堤行》中有生动的描写:

筑堤路,筑何苦,路傍切切多私语。

连朝霖潦三尺深,水参黄芦不收杵。

工程浩大人力繁,锹畚如云汗如雨。

可怜民命真草菅,不博堤边一陇土。

昨日官来点壮丁,鸡惊犬吠家不宁。

幼儿十五发复额,勉强褁头来应役。

日旰惟愁筑未成, 时岂念饥无食。

东阿以南山盘曲,行人至此登平陆。

两京官府日日过,皇华节铖遥相属。

君不见,阴山月黑鬼磷红,秦人半死长城中。

但愿天王圣明道里通,不辞辛苦筑堤功。

结束了在博物馆的参观之后,我们向南行了没有多久,便来到了戴村坝的边上。在这里只见一座宏伟的大坝横亘南北,汶水西来,到此地水面豁然开朗。水流温顺地漫过大坝顶部缓缓流下,形成一个巨大的银色水幕,激流飞瀑,长虹卧波,格外壮观。它被人称为“北方都江堰”,果然名不虚传。

戴村坝

今天的戴村坝共分五段,总长2119.5米,自南向北依次为:南引堤450米,戴村石坝437.5米,窦公堤900米,灰土坝262米,北引堤70米。其中,戴村石坝为溢流坝,是戴村坝的主体,分为三段:南滚水坝长71.6米,顶高程50.0米(黄海高程,下同);中乱石坝长152.1米,顶高程49.8米;北玲珑坝长149.4米,顶高程50.1米;三坝之间设衔接渐变段,长64.4米,顶高程50.4-50.6米。窦公堤是自玲珑坝坝头沿汶河右岸向上游延伸的挡水堤坊,并起导流小汶河引水渠的作用。灰土坝是北端的溢流坝段,顶高程51.7-51.8米,为非常溢洪道,遇汶河大洪水分流,减少戴村石坝的下泄流量。主坝南北裹头高程分别为55.6米和55.7米。[3]

戴村坝工程地理位置优越,设计合理,整体性好,外形十分壮观。它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和古人科学治水思想,为历代水利名人所赏识。时至今日,全国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仍在不断慕名前来考察游览。戴村坝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十一世纪以来,戴村坝经历了修复与加固工程,它与近几年来东平湖综合治理工程一并被评为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

戴村坝以下,便是刚才我们再来的路上见到的大清河。济水虽然现在已经被黄河分割成了数段不连贯的河流,但它的每条河段仍然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造福着当地的人民。济水岸边的人民因着这条河流的养育,也形成了自己治水的独特智慧。


[1] 尤宝良、邓红编:《东平湖与黄河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2] 欧阳洪著:《京杭运河工程史考》,江苏省航海学会1988年版,第209页。

[3] 尤宝良、邓红编:《东平湖与黄河文化》,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129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