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易经残卷·蹇》中古虞夏时代(草稿)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文言:(原缺)   

蹇:用武力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序卦》“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 难者,被法办也。《管子·法法》“法者,先难而后易,久而不胜其福。”易,赦过宥罪也。

利西南,不利东北:承《小过》和《睽》。西南,君上也。追求像执政那样,遵循仁义之道。故曰“往得中也”。东北,民众也,从人者也。这里指遵循地道的那些人。经过贤者的教化,这些原本遵循地道的民众们改弦易辙,转而去遵循仁义之道。因为刚柔之道在这个时代里并非是中道,故曰“其道穷也”。

利见大人,贞吉:大人发话,让民众们遵循仁义之道,于是贤者们也跟着追求自己能够像那些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大人那样,以正邦定国,为万民谋福。当时的这些贤者推行的是身为中道的仁义之道,因为是中道,又有大人的话在,佗容易推广,因此当位的这些个执政都“往有功也”。

君子以反身修德:隐也,不一其能也。先哲进德修业,为民谋福,总是给佗们最好的东西用。后来发现这么做有很大的弊病,得不偿失。于是反身回转到原初,不再给佗们那么高端的东西,因为由于民众们不肯学习,所以一旦离开贤者的照顾,民众们就不再能够玩儿得转这东西。 之所以应用不了,是因为佗们没有人家那个前后眼。事实上,非不能也,不学也。《中庸》曰,君子之道废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以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之语大。天下莫能载焉,故君子之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故君子之道废而隐。《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曰:“睽之时用大矣哉!”

蹇,难也,险在前也:蹇,说的是法治。被人治罪,故曰“难也”。在法治时代,而遵循在宥时代的刚柔法则,如果弄不好的话,那是注定要吃亏的,那危机就在前面,若不改弦易辙,必逢险难。于是停止应用以往的这种刚柔法则。《易》曰“见险而能止,知矣哉!”

蹇之时用大矣哉:人们在动用武功的时候,虽然追求要像“以继明照于四方”的大人那样,但是佗们并没有人家的那种前后眼,佗们只能像大君巨子那样照着大人的样子生搬硬套纸上谈兵。因此先哲在教授民众们如何使用这些武功的时候,并没有要求民众们也要拥有人家大人那种“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的特质,而是以曲为直。

初六:往蹇来誉。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文言:(原缺)   

在可以应用宽柔的情况下,贤者仍旧教民以猛,于是有贤者特地登门称誉。这是因为这位前来称誉的贤者知道《中孚》的危害,因为这不是应该应用地道的时代,地道的复兴,还需要等待未来的那个可以应用地道的时代。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文言:(原缺)   

有道是“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那么在可以应用宽柔的情况下这位老兄却一贯行苛猛之政,该是缺德之辈吧?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德高望重之人,佗之所以素来以苛猛为准则,那不是因为佗没本事以宽服民,而是在为民众们垂范。佗是要让民众们都学会如何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在这位老兄的教导与垂范下,民众们终于学好了武功。不老实,就会挨揍,是以那些执政再也不敢放肆。能够正其君上,故终无尤也。

九三:往蹇来反。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文言:(原缺)   

向其传授武功,可佗却主动要求学习宽柔法则。因为佗打心眼儿里喜欢这种可人的宽柔。

六四:往蹇来连。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文言:(原缺)   

连:相接。

教导他们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到这招儿真的好使,于是人们接连来学。

九五:大蹇朋来。   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文言:(原缺)   

只要成功推广了仁义之道,就会芳名远播,就会“有朋自远方来”。以中节也,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也。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文言:(原缺)

教民如何使用武力,这将导致民众们难以被统治。没想到在上位的这些高贵之人不但没有反对,竟然也来学习如何振民。上下同心,是以吉也。因此就连民众们都追求能够表现出人家大人的那个样子,从贵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