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纵横】赵京战:燕赵诗风与唐诗气象

赵京战笔名苇可,河北安平人,1947年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白洋淀诗书画院艺术顾问。主要著作:《飞行员论文选》、《苇可诗选》、《苇航集》、《中华新韵(十四韵)》(执笔)、《诗词韵律合编》、《网上诗话》、《新韵三百首》、《“诗词韵库”检索与输入软件(光盘)》(合著)、《居庸诗钞》。

燕赵诗风 与 唐诗气象

当代的社会状况,半个多世纪没有战争形式,表面的和平宁静成为社会的面貌主流,人们的精神需求和风俗崇尚,越来越向经济的、实用的方向倾斜。当今诗坛纤细婉约之风较为流行,存在的某种程度上的“阴盛阳衰”的现象,就是社会风貌的反应。燕赵诗风也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形式。探讨唐诗气象,继承与弘扬燕赵诗风,对振兴和繁荣祖国诗坛,应该是有所裨益的。从燕赵诗风与唐诗气象的角度,来探讨对燕赵诗风的一些认识,可以加深对燕赵诗风的了解。

一、关于“燕赵诗风”的概念

“燕赵诗风”是祖国诗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涵盖了军旅诗、边塞诗、游侠诗的一些精神内涵,拓展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诗境,直接滥觞了有宋以降的豪放派诗词,对后世诗坛影响巨大。今天,我们研讨燕赵诗风,对诗词的发展一定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燕赵诗风”发轫于战国时期燕赵一带。这一段历史中,发生了三个石破天惊的事件,成为燕赵古风发轫的源头。

第一个历史事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十九年春正月)“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遂胡服招骑射。”

第二个历史事件是燕昭王筑黄金台.《史记·燕世家》:“于是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欣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第三个历史事件是荆轲刺秦王.《史记·燕世家》:“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柯献督亢地图于秦,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柯。”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比较详细,尤其是“送别”一节,现在读来,都令人慷慨激昂,热心沸腾:“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柯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三个历史事件是燕赵古风形成的标志,而且,荆柯的《易水歌》不但成了千古绝唱,而且把燕赵古风引入了诗歌领域,开创了“燕赵诗风”,成为“燕赵诗风”的代表作,使诗坛这一代雄风被传承了下来。它不但融会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宝库,而且还滋养培育了一代代雄姿英发、巍然耸立的诗人群体,创造出了大批的炙脍人口的优秀诗篇。例如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今日水犹寒”,就是说易水悲歌,至今还深刻的震撼着诗人们心灵,影响着诗人们的创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燕赵诗风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燕赵诗风”发轫于战国时期的燕赵之地,但对南方诸国可能带来影响。比如屈原的《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样的诗句,似乎也闪耀着燕赵诗风的光辉。但燕赵诗风发源于、成长于北方的燕赵大地,应该是确定的。屈原《国殇》是楚辞中仅见的一首雄壮豪迈的诗篇,这似乎说明,“燕赵古风”不仅仅是燕赵地区所独有,它实际上是华夏炎汉民族的共同精神,只不过在燕赵地区充分发展,形成了地域特色,形成了典型风气而已。

经过秦汉、两晋、南北朝千年涵润和发展,经过世代诗人的实践和探索,到了唐朝,诗歌鼎盛,群星璀璨。燕赵诗人群体庞大,燕赵诗风的作品蓬勃如雨后春笋大量产生,燕赵诗风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燕赵诗风成熟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个是韩愈的《送董邵南序》。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复古运动的旗帜和号角,它不但开拓了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文运动,同时也是唐朝诗坛燕赵诗风的旗帜和号角,使有唐一代的军旅诗、边塞诗、游侠诗成为诗坛的重要流派。燕赵诗风成为诗人的重要创作风格,从诗人、作品两个方面,使燕赵诗风在诗坛凸现出来。元朝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中说“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是颇有见地的。

唐·韩愈《送董邵南序》:

燕赵多慷慨悲歌志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的《送董邵南序》正式把燕赵古风的特征——“慷慨悲歌”明确的提了出来。如果以前人们还是朦胧的使用这个概念的话,那么,从韩愈以后,人们便明确的把“慷慨悲歌”作为“燕赵诗风”的标志,来表示、来称谓了。“燕赵诗风”作为一个定格,作为一个品牌,为社会心理、民族心理所接受,从而载入了诗坛,载入了文学史,也载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宝库。

通过上千年的传承、孕育和滋养,历经汉魏风骨、两晋风韵、南北朝民歌的磨砺,“燕赵诗风”终于在唐朝诗坛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形成了“品牌”。这一波澜壮阔的诗词流派,成为中华诗词文化传统滚滚洪流中的“弄潮儿”。

二、燕赵诗风与唐诗的“气象”

唐代是祖国诗坛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唐诗的主要审美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气象”(主要以“盛唐气象”为代表)。恢弘阔大的气象,高大雄浑的“雄壮美”,正是唐诗登峰造极的创造。(当然,这只是对唐诗的整体面貌而言,并不是说每首唐诗都如此。)笔者认为,如果想找一句诗作为唐诗气象的代表,作为唐诗气象的“形象大使”的话,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应该是恰如其分当之无愧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燕赵诗风与唐诗气象的关系,我们先简单的看看唐诗气象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和宋诗比较,唐诗的特点就突显出来了。同样是描写庐山风景,李白和苏轼就有明显的不同: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看到,诗的视角是阔大的,落笔是洒脱的,写景是大尺度的,这就是唐诗的气象。

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也是千古流传的好诗,但和李白的诗一比,差别自现。视角要狭窄一些,落笔要局促一些,写景要细微一些。后两句干脆就是说理了。

唐·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中凛冽的启示,雄起的想象,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置身于高山之巅,绝壁之侧的感觉。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介甫也是绝句高手,宋诗名家。明显看出,诗中雄起的想象大减了成色,只能是“闻说”了。和苏东坡一样,后两句也进入了义理的说教。王安石的天赋在苏东坡之上,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耽误了它写诗,不然,有宋诗坛的执牛耳者,就应该是这位半山先生王荆公了。

李白和苏东坡、王安石的诗,吟咏对象都是同一个性质的事物,但我们从中看到唐诗的气象和宋诗的义理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其风格差异,显而易见。从艺术审美的层次来看,宋诗应该是稍逊一筹的。

唐诗中气象恢弘的名句,多如烟海。诸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等等。给中华民族提供了永不退色的精神画卷,是人们永远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也给诗词创作提供了永远值得继承和借鉴的辉煌的传统。。

唐诗气象——独特的抒情方式,独特的意象意境,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是一种雄壮美,是一种大气象的美,是一种“掣鲸碧海中”的美。唐诗把这种美感用艺术的语言张扬出来,是诗坛一跃而成为传统文化的皇冠上的明珠,在历史的天空中永远璀璨夺目,令后人如瞻高山北斗。宋代诗人辈出,仰望唐人,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就另辟蹊经,从义理上别开生面,创造了另一个高峰。唐诗是用景说理,寓理于景;宋诗是以理说理,寓理于言。宋诗创造的这个高峰,不是诗词诗界的主峰,和唐诗比起来,“对此欲倒东南倾”,其“海拔高度”是要稍低一些的。赵翼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不同风格流派中领风骚,也许是可以的,在“气象”这种风格上,领风骚的只能是唐诗。即使在某一种风格上领了风骚,也是只能是“一朝领袖”;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用领风骚,还是要看唐诗,它才是真正的“千古帝王”。明人说“诗必盛唐”,还有人说“唐人以后无好诗”,如果就“气象”这一种风格而言,还是有些道理的。

燕赵诗风与唐诗气象,可以说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他们水乳交融,互相依赖,互相渗透,几乎是双行双止。我们几乎不能够脱离开唐诗气象的大背景,孤立的去看待燕赵诗风;同时也不可能撇开燕赵诗风,单独的去领略唐诗气象。我们必须在唐诗气象的大背景下,才能深刻的体会到燕赵诗风的骨脉;必须从燕赵诗风入手,才能更有效地体悟到唐诗的气象的灵魂。如果没有唐诗的繁荣局面,燕赵古风不可能在诗坛得以充分表现;而燕赵诗风的蓬勃发展,也使唐诗形成了以气象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是唐诗气象含蕴滋养了燕赵诗风,而燕赵诗风又催生促进了唐诗气象的形成。在唐诗气象的大背景下,燕赵诗风担当了诗坛的主角之一,演出来可歌可泣的历史剧,从而使得唐诗气象的大舞台充满了有声有色威武雄壮。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燕赵诗风与唐诗气象之间的亲密关系。

唐诗气象是一种抒情方式,他与诗的题材和内容有关,但并不等同。同样的题材,表达方式是完全可以不同的,我们以岑参的一首诗为例,唐·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如果把最后一句改成“凭君传语报心酸”,也应该算是难得的好诗,但意境就大不一样了,唐诗的气象大大消减,燕赵诗风慷慨悲歌的气息也大大减少了。可以看出,诗的风格并非完全取决于、依赖于诗的题材和内容。

前面说过,王维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作为唐诗气象的典型代表句,它是唐诗气象的“形象大使”。唐诗的这种气象,它不是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精神层面的内涵的外发,它应该从体味、感悟中得到的,一般来说,大部分不是从字面上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出来得到的。有人对王维的这句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并不是好诗,特别是“圆、直”两个字。说,落日本来就是“圆”的,这有什么创新可言呢?孤烟的“直”,孤零呆板,有什么美可言呢?他说的有无道理呢?在局部的、细微的角度上说,是不无道理的。从西方的实证科学的眼光来看,也是不无道理的。东方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首要特征就是,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悟性的文化,是整体观照,就像大写意画;而西方文化是实证的文化,是条分缕析,就像解剖学。所以我们的国画,一度被西方人认为不是绘画艺术,西方人也是写不出李白的诗歌的。我们看看王维这首诗,唐·王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们可以试着改一改“直、圆”这两个字,看看结果如何(也有不少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大漠孤烟袅,长河落日悬。

大漠孤烟舞,长河落日翩。

大漠孤烟散,长河落日单。

大漠孤烟绝,长河落日燃。

大漠孤烟寂,长河落日眠。

我们把平水韵里的“一先”中的可用字几乎都用了,效果如何呢?这些句子也应该算得上是很好的诗句,但是,能赶得上王维的原句吗?

唐诗气象中表现出来的燕赵诗风,是不是只有唐人才有呢?当然不是。但其中的境界广狭、层次高低,或者说“成色”的深浅,唐诗达到的高度,后人很难超越,甚至逐渐式微衰减,每况愈下。在唐诗顶峰之后,二者如影随形一般,一起走入了式微和衰落。我们从燕赵诗人群体的数量变化,可见一斑。《唐诗三百首》所收诗人78人,其中燕赵诗人18人,占23.1%;《唐诗鉴赏辞典》所收诗人190人,其中燕赵诗人39人,占20.5%;《宋词鉴赏辞典》所收诗人202人,其中燕赵诗人8人,占4%;《宋诗鉴赏辞典》所收诗人225人,其中燕赵诗人9人,占4%;《清代宣南诗词选》中的《清代宣南明诗诗词选》所收诗人293人,其中燕赵诗人17人,占5.8%;《二十世纪诗词评注》所收诗人302人,其中燕赵诗人14人,占4.6%。可见,从唐代的辉煌时期,历经不过千年,燕赵诗人的比例从20%下降到不足5%。

这真是历史和诗人们开的一个大玩笑,实在是令人惋惜,同时也是难于接受、难于理解的。我们看一看历史的脚步和轨迹。

唐·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充分体现出唐诗气象的特点:视角是阔大的,落笔是洒脱的,写景是大尺度的,抒情是雄壮的,读者感到的是心灵的的震撼,是心胸的展扩,是感情的激荡。

南宋·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看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是否多了些无奈,多了些哀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无奈何哀叹,转化为对古人的怀念,这种怀念,还是摆脱不了无奈和哀叹,对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同样是对古人的怀念,其中的调子和色彩,其中的雄壮气势、必胜信心、豪迈气概,是否有了明显的下降呢?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和上一首一样,“壮岁旌旗拥万夫”只留在了回忆之中,现在只剩下了“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只剩下了无奈和哀叹了。

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和上一首一样,“威武雄壮”的只是古人而已,连自己的切身“回忆”都没有了。不是对着自己过去的“威武雄壮”一去不复返的哀叹,而是只有对着古人发些感慨了。

清·徐兰《出关》: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前面说的“无奈和哀叹”,还是充满着对“威武雄壮”的向往和期盼,而此诗中,只有缠绵悱恻,一步三回头的留恋,连对“威武雄壮”的向往和期盼也没有了

清·秋瑾《感时》:

炼石无方乞女娲,白驹过隙感韶华。

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一腔热血愁回首,肠断难为五月花。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纯粹无奈和哀叹。“一腔热血愁回首,肠断难为五月花”,一点信心也没有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愁”字,一切都被如山如海的无边无际的“愁”所淹没了。唐诗中能找到这样的调子吗?即使“双袖龙钟泪不干”,也还是要“凭君传语报平安”,也是要“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呀。

从上面可以看出,唐诗气象与燕赵诗风,确实是一步一步的逐渐走向了式微和衰落,到了近代,燕赵诗风已经成了涓涓细流了。

在谈到燕赵诗风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燕赵诗风和边塞诗、军旅诗的关系。

燕赵诗风多是边塞诗人,军旅题材的作品,诗中大量使用与边塞军旅有关的人事风物意象,诸如“雪山大漠、刀枪剑戟,长城塞上、胡马边关”之类,就连题目,也有好多是“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之类,因此,人们往往把燕赵诗风和军旅诗边塞诗捆绑在一起,甚至画上等号,一提起燕赵诗风,直接想到的,就是唐诗中的边塞军旅诗。首先,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有密切关系。唐代特别是盛唐,国祚鼎盛,开疆拓土,对外用兵,而且多为胜仗。造成了整个社会尚武从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民族风气,必然要反映到诗人们的创作中来,为燕赵诗风个充分拓展发扬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心理背景。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一般地说,燕赵诗风指的是诗的“风格”,边塞诗、军旅诗指的是诗的“题材和内容”,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范畴。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边塞军旅诗的题材内容,比较适宜于表现、反映燕赵诗风这种风格;而燕赵诗风的诗人们也大多是(不都是)出身军旅,亲临边塞大漠,亲自上阵杀敌,有着边塞生活的体验和熏陶。二者似乎是互为对方“量身定做”的一样,一个为对方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一个为对方提供了演出的剧本,两个演员合二而一,珠联璧合,不可分割,共同演出来唐诗的威武雄壮的历史剧,共同成为打造出唐诗气象的主要角色。这是一种天然的缘分,一种历史的契合。这种缘分和契合,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但严格说来,燕赵诗风和边塞军旅诗,还不是一回事。燕赵诗风也有非军旅题材的作品,有的军旅题材的作品燕赵诗风也不典型。比如唐·李贺《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显然,诗的题材与边塞军旅无直接关系,但诗中的燕赵风骨,是扪之可触、思之可至的。而且“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是否又联想到了“千里马”,进而又联想到了战场上的千里马,拐弯抹角的又和边塞军旅盘上了“亲戚”。

唐·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内容的诗,显然,这首诗写的多少有点缠绵悱恻,大概相当于边塞诗中的“婉约派”,其中燕赵诗风就不是最典型、最突出的了。我们再看另一首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诗侧面描写军旅边塞的诗,军旅边塞的气味很浓,但慷慨悲歌的气味就越来越淡了。

由此可见,燕赵诗风与军旅诗、边塞诗大有关系,但并不是完全等同。

三、燕赵诗风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抒情风格

诗风,即诗的风格,诗的风骨、风韵、风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主要从作品中来体悟和欣赏,一切所谓的“特征”都是相比较而存在。下边,我们来看一些具有典型燕赵诗风的诗,和一些没有明显诗风的诗,以便从比较中来触摸到它的肌肤,窥测到它的真容。

我们来看一些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诗。

1、杀敌报国

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唐·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杀敌报国”为题材的诗,应该说都是不同程度的展示了燕赵诗风的特征,这似乎是燕赵诗风的专有领地。前面提到的柳中庸《征人怨》,其实也是代有燕赵诗风的味道的,只是和同类题材的诗比较起来,显得柔弱婉约一些而已。

 2、建功立业

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刘长卿《送卢侍御赴河北》:

谪居为别倍伤情,何事从戎独远行。

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这种建功立业,追求和崇尚的不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荣华富贵,不是“腰佩黄金印,身向金銮殿”的庙堂生涯,而是“何不带吴钩”“按图收故地”的武功,是伴随着杀敌报国、马革裹尸的赫赫战功,其中凸显的是献身精神,是报国思想,而对于功成之后的荣华富贵,虽然也有追求,但大多不予提及,至少不是放在主要地位。

唐·李白《别内赴征三首》(之二):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李白的诗也是写“建功立业”,但其诗的风格没有多少燕赵诗风的影子

 3、行侠仗义,重然诺,轻生死

唐·王维《少年行四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唐·贾岛《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行侠仗义”也是燕赵诗风的“专利品”,燕赵古风中,“行侠仗义,重然诺,轻生死”“士为知己者死”应该是主要内容。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发的典型代表。荆轲刺秦王,其主要的思想支柱也是如此,其“报国”的内涵是很微弱的。这是历史,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古代社会的职能不太健全,“行侠仗义”是维持社会正义、社会秩序、社会道德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侠义之士”是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重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职能越来越健全,这种“补充”越来越失去了必要性,所占的社会地位就越来越小了,而“杀敌报国”越来越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到2000多年后的现在,我们可以具有“侠骨义胆”,具有“道德、正义,信誉、良知”就足矣了,不必再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行为举动了。我们应该历史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

    4、咏物

唐·李贺《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如前所述,一首咏物诗,能让人感受到奔腾浩荡的慷慨悲歌的雄风。下面这首也是咏物——咏的是有名的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唐·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沉郁顿挫,尖锐深刻,历史的沧桑感跃然纸上,但是,慷慨悲歌的燕赵诗风,却是不太鲜明的。

 5、写景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宏大的气势,苍凉的氛围,波澜壮阔,使人面对此景,玉门关前无边的黄沙大漠,充分领略那燕赵诗风的慷慨悲歌。同样是写景诗,老杜的名诗却是这样的:

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优美的画面,精细的描写,栩栩如生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是愉悦的,是安闲的,是适情怡性的小夜曲,而不是苍凉悲壮的慷慨悲歌。

6、乡情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即使思乡、望乡,也是“弓上弦、刀出鞘”式的,也是“枕戈待旦”式的,乡情和军情紧紧地糅合在了一起,这就是燕赵诗风所展显出的慷慨悲歌式的“乡情”。下一首思乡的诗,显然有明显的区别,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远客的乡思,羁旅的愁思,柔肠百转,铭心彻骨的乡思。如月下拈花、云中望雁。它是已柔情动人,不是以悲歌感人。

7、亲情

唐·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前面已经说过,即使满含热泪,也要给亲人报一声平安。“故园东望”“马上相逢”,已把亲情赋予了慷慨悲歌的基调。人人皆知的《游子吟》却是另一种感情方式,唐·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细密缠绵,回肠荡气,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泪下,它是一唱三叹的长歌,是穿心透骨的咏叹调,而不是声彻云天的燕赵悲歌。

8、爱情

唐·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至今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爱情伴随着战争,伴随着牺牲,伴随着魂牵梦绕牵挂终生的闺梦,爱情的方式、过程、结局,都是那样的悲壮苍凉,那样让人呼天不应、回天无望、痛不欲生。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却是那样辗转反侧,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

唐·李商隐《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顺便说及,李商隐的这首诗,有的鉴赏者似乎不大理解,说这首诗是一堆莫名其妙的词语。其实,这是七律中极少见的叙事诗,义山不愧是“诗谜”,千年以来,“谜”住了不少读者的眼睛。

 9、别情

唐·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仅是送别,而是要特别点出朋友词性的特点“西出阳关”,这和韩愈《送董邵南序》比较,有“异曲同工”之妙,还能朦胧的感受到荆轲《易水歌》的影响和韵味。这是燕赵悲歌是的送别方式。李白的送别,却是另弹别调:

唐·李白《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伤心无限,别情依依,使人想起江南丝竹,想起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的琵琶,他不是幽燕大地的“威风锣鼓”。

10、性情

唐·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说燕赵诗风的特征就是“慷慨悲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情,不正是典型的“慷慨悲歌”么?

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细腻的感情,绵密的意境,这应该是淡装素面的江南少女,在穿针引线绣荷包时的浅吟低唱——给心上人唱的情歌。。

11、游戏

唐·岑参《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这哪是游戏,这简直就是军事演习。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才是轻松有趣的游戏,看不到燕赵诗风的痕迹了。

 12、浪漫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人的浪漫,也是慷慨悲歌,是泼墨大写意的慷慨悲歌。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人的浪漫,是豪情的宣泄,是文人的夸张,并没有浪漫出“慷慨悲歌”的味道。

以上,我们从多个方面、多个层面进行了比较鉴赏,从比较中,我们发现了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气质,不同的感情特征。这样,我们对燕赵诗风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一些感悟和体会。燕赵诗风应该不再是朦胧的,不仅是“扪之可触、思之可至”,而且是“言之可明”的了。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燕赵诗风的“悲歌慷慨”是怎样展现出来的——豪放、粗旷,苍凉、悲壮,大气、雄浑,它是一种大尺度、大视角的抒情喷发,而不做精雕细刻的细部描绘,它是泼墨大写意,不是工笔画。它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不是婉转潺湲的溪泉;它是巍峨耸立的高山,而不是蝶舞蜂飞的花园;它是高飞的雄鹰奔驰的骏马,而不是精美的亭台婉转的黄鹂,它是黄钟大吕铁板铜琶,而不是江南丝竹红牙拍板。我们可以从这些概念的比较之中眺望它的踪影,窥探它的真容。不是说别的风格不好,不是的,他们也是一种美,一种动人心脾的美,只是说,燕赵诗风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商丘市诗词学会

商丘市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市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社团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邓芳修 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右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0)

相关推荐

  •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

    诗歌发展及演变 脉络概述: 原始时期:上古歌谣,原始性,诗.歌.舞不分 先秦时期:诗经温柔敦厚.楚辞浪漫瑰丽 两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最长叙事诗<陌上桑> 东汉:文人诗,&l ...

  • 诗风雅韵颂国魂(二)

    诗风雅韵颂国魂(二) --灿烂唐诗照千秋 文/梓楹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如中国诗坛的长江 ...

  •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二:隋及初唐诗坛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之二:隋及初唐诗坛 在隋代的37年间,诗歌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仅是齐梁诗风的延续.隋代诗人一部分为北齐.北周的旧臣,如薛道衡.卢思道.杨素.自从庾信.王褒入周后,北朝文学已成南朝文学的一 ...

  • 唐诗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概况

    肖旭 唐诗一般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公元619--713)约一百多年时间.初唐的中心问题是: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唐诗开辟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初唐诗歌是沿着三条路线发展的 ...

  • 小楼特辑|挽赵京战先生诗、词、联

    赵京战 笔名苇可,河北安平县赵院村人,1947年出生,1966年入伍.2021年6月21日于京不幸逝世.空军功勋飞行员.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副师职,大校军衔.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 ...

  • 赵京战谈写好诗的五个标准 其五

    第五个标准,就是"境界高尚". 境界是诗的最高层面--精神层面,它是从诗词的语言.形象.章法诸方面所提炼出来的精神成果,是诗词所反映.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我们一般可以把诗词分为三个层 ...

  • 赵京战谈写好诗的五个标准 其四

    第四个标准,就是"章法严密". 诗要有布局,要有结构,要有开头结尾,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这跟作文一样,要安排好它的结构.因为诗比较短小,起承转合挺紧凑,挺叫劲.要通篇考虑,要有一个 ...

  • 赵京战谈写好诗的五个标准 其三

    第三个标准,就是"形象典型"  诗的艺术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抒发感情,这是诗词的审美特征,本质特征,它是以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我们把凝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称为&q ...

  • 赵京战谈写好诗的五个标准 其一

    赵京战谈写好诗的五个标准 (整理:桃源居士.听涛隐者) 怎么样才算好诗?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既可以用来创作,又可以用来欣赏,还可以用来修改作品.这个客观标准,大体可以根据诗词界历代诗人的共识,还是能 ...

  • 小楼特辑|赵京战先生淄博行纪事(李奎封)

    赵京战 笔名苇可,河北安平县赵院村人,1947年出生,1966年入伍.2021年6月21日于京不幸逝世.空军功勋飞行员.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副师职,大校军衔.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 ...

  • 【名师名家名人坛】破阵子.悼赵京战老师|黄发滨

    破阵子.悼赵京战老师 6月21日,辛丑夏至,中华诗词原副会长.空军功勋飞行员.周总理专机飞行员.诗词新韵改革先锋赵京战老师仙逝,词以为悼. 文/黄发滨 战力凌云破雾,丰神仿佛周公.鹰击长空双翼振,勋策 ...

  • 赵京战:诗话八篇

    [精品优课] ▼ 月晓风:写诗四部曲--起承转合 有我与无我 诗中有我,是好诗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诗词创作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诗中有我是创新的有效途径,是克服所谓"老干体".克服所 ...

  • 七绝•悼赵京战先生(外一首)

    ​七绝·悼赵京战先生 虽未识君知大名, 曾观录像话诗评. 传来噩耗难成句, 新韵沉吟悲顿生. 七绝·消 夏 火伞高张暑气长, 浓阴池畔读诗忙. 飘香菡萏蝶蜂醉, 犹沐甘霖心自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