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全军书法大赛一等奖获奖作者的现状(1)

昨天在济南旧书市场淘到一本《全军书法比赛获奖作品集》,解放军出版社编,海军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印数13000册,这本作品集在今天不知道还留有多少。能淘到这样一本作品集,是缘分,也很幸运。这本书颇具研究著述引用的价值,很珍贵。

这次书法比赛,来自全军各军兵种,从将军到士兵,分布广泛,共收到投稿作品两万多件,入展作品180件,入展率非常低,仅0.9%。以最近的十二届国展来说,投稿作品52620件,入展1074件,入展率2.04%。如果统计下投稿作者的年龄、学书途径、以及学历、习书年限、国学功底等,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就大不一样了。仅看入展率,不看投稿者的总体水平的变化也是不可取的。历年投稿作者中真正有实力的有多少,不具备竞争实力的有多少,如果能把这些数据弄清楚,我们可以大概得到一个书法发展普及的趋势图。

这次书法比赛,评委会主任是舒同、启功。秘书长:林丹。委员:王遐举、刘炳森、沈鹏、李真、李铎、李力生、欧阳中石、林岫、张道兴、夏湘平、魏传统。林岫女士执笔序言。

奖项设置:一等奖10人。入展率虽然极低,但一等奖的人真多

入围一等奖的有王越、卢力彬、刘洪彪、朱寿友、孙浩宗、周崇凤、张林文、钟显金、傅山、傅肖泉。

下面我出示下这些作者的获奖作品与现在的作品,其中的变化引人深思,有的更加精进,有的从书坛隐退,有的褪尽正统书法的意味,直追江湖。

下面按顺序一一介绍

1王越

作者是一名女军人,师从张海。这幅小楷作品,写的是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可以看到王越把欧阳询的结体、文征明的一些用笔技巧结合的恰到好处,同时作者非常注重上下左右字之间的处理,即便个别字竖画的过长导致局部空间琐碎也不妨碍这幅作品在当时的高度,放到现在也应有一席之地。

网络上几乎没有她的消息,只找到一张和著名军旅书法家卢中南老师的合影。

图片来自新浪博客

2卢力彬

作者以一手草书作品入围一等奖,书写内容是李白的《将进酒》。是年,作者26岁,非常年轻。

这些年关于作者的新闻是在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反复八次出现在省委书记办公室里的行草书作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上面是作者2014年的作品,读者可自行斟酌。

3刘洪彪

著名书法家刘洪彪老师当年的隶书获奖作品,书写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现在来看也是气度不凡,其笔墨充盈丰沛,真气弥漫,结体在法度之下非常自由,章法灵动,耐人寻味。作者时年三十四岁。

这幅字仍值得借鉴学习。

下面是现在的作品

现在看他的楷书和行草书作品,因为有篆隶的滋养,所以他的小楷作品带有隶书之遗韵,呈现出萧散简远之风貌,行草作品有汉魏摩崖之气象,盖融摩崖用笔与结体之故。出帖入碑,强筋壮骨,携碑入草,长袖善舞。能看出这些年的苦心孤诣,不断求索,成绩斐然。

4朱寿友

这幅草书作品写的是汤显祖的《石门泉》,内容是“春虚寒雨石门泉,远似虹蜺近若烟。 独洗苍苔注云壑,悬飞白鹤绕青田”。这幅作品一等奖也名副其实吧!可知军中卧虎藏龙,不乏丹青妙手。这幅字最明显的是字与字之间极少牵丝萦带,只有第一个和第二个相连。但看上去“虚”字的那一点给了“春”字,“虚”字的下面部分独立出来后,感觉仍是断的,这就是书法的精妙之所在。虚虚实实,连连断断,移步换景。时年43岁。

看近期的作品

篆书老辣纷披,行草书亦然。左侧的行草书和三十年前的作品一脉相承,依然不做连绵大草,字字独立,只是现在的用笔更老辣随意,可以推想他的用笔已经不拘笔锋收束的状态。也就是孙过庭笔下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此时,用笔已臻化境,笔豪或散、或聚、或破、但都已不再重要了。

您可能觉得一般一般,须知“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能入展,能得到行内人的青睐,靠的是字内功和字外功的锤炼,却不是只会按键盘的人能体会到的。

5孙浩宗

这是一则对联作品,“风卷残云边关英雄猛似虎,血洒彊场民族正气浩如虹”。这个对联写的极为轻松,貌似漫不经心,实则因为多年的临池创作功力使然,因此在字法、章法上颇多可取之处。单字最明显的处理方式是字内空间的大胆留白,上联“风”“残”“关”“雄”“猛”和下联“洒”“族”“浩”“虹”,的大面积留白,和“云”“英”“虎”“或”“如”字的块面处理形成强烈对比。同时上下字不是算盘珠子一样的整整齐齐,而是左右腾挪,造成一种流动感,我们看历代经典行书作品,比如《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都不是“字如算子”,一般大、一样齐,如果都这么写,书法就和英文没有区别。书法就是在制造矛盾并瞬间去找到平衡矛盾的点,不断的去平衡和打破平衡就构成了一组、一行、一列。历代书法大师都精通此道。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下次再介绍后面五位一等奖获得者。

感谢阅读!

2021.9.22于泉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