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难道不想“减负”吗?想!但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几天前的家长“退群”事件上了热搜,炸了几天,还挤上了央视新闻。这个事件反映了很多家长的减负要求:
家长想要脱离无休止的管教孩子的状况,想要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减负。这个新闻也折射了一种教育的无奈,老师也想减负,老师并不想做那个费力不讨好的人。
“退群”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冲击是:过去的减负并没有落到实处。在某些情况下还在不断的增加家长、老师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负担。
而这些负担让学生、老师、家长觉得,减负就是在增负。
有的减负行为使人背上更沉重的负担,公办学校必须在较早的时间放学,让老师必须提高效率,加快上课节奏。
而学生在校时间短,学得不充分,带来的麻烦是家长花钱去培训机构补课。诸如此类,不赘述。
随着“退群”事件的爆发,另一件事紧接着爆了出来:“十个省份叫停家长批改作业,违规校长要担责。”
发文之细,规格之高,力度之大,普及之广,令老师胆寒,也是对教育减负的莫大讽刺。如果真的“减负”了,还需要反复谈这个问题?
而事实上,所谓的家庭作业就是学生在家做的作业。在小孩不自觉不自律的情况下,是需要家长的督促、关注和提醒的。这本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某些人的眼里,这是“增负”。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难道会让学生把在学校做的题、卷子带回家,让家长批改? 脑子抽了吧!不可能!(老师大多数是有底线的,守得住底线的!)
对应“减负”问题的别样看法其实很多。
在某个学校,校方就作业减负问题进行调查时发现,有个班级,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很快完成,还嫌少;有的学生做到深夜还在做,家长嫌多,怒气冲天,还投诉到学校。
针对作业问题,这类情况不在少数。学生有差异,于是就有分层作业,做得好的快的与做得慢做得差的分别布置,家长又会投诉区别对待。而且老师既不好评讲,有不好批改,工作量陡然增加很多。
在嫌弃课业负担重,孩子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不断投诉、上告中,出现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
同样的班级有的家长因嫌弃课业负担太轻,作业简单而量少,把孩子转学了,转到他们认为课业量更合适的班级和学校去。他们觉得,不能把孩子放在“轻量级”的班级和学校。
我表弟的孩子就是这样,嫌弃作业少,考试少,从而转到一个考试特别频繁的私立学校就读。他们才安心了。
转不到学的某些家长会在家里或某些培训机构给孩子加码,进行各种额外学习,来弥补他们认为的学校课业轻的不足。
对这些不想“减负”,而想“增负”的家长,真是无比的抚额喟叹!
真正的“增负”或者“减负”,不能一个标准,一竿子打死,而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定,不可偏听一方。
曾经有一个语文老师,工作认真,对学生要求严格,作业相对某几个孩子来说就有点吃不消,于是,该老师被投诉。
学校的做法是只要有学生家长闹,就要出台各种减负措施。
可有些家长不干了,觉得自己孩子吃亏了,减负后,训练量少了,自己孩子的能力就降低了,又要求要增加作业量,不让孩子回家早早做完作业无事可干。
同时,学校既要减负,又要老师出成绩,保证质量,老师是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真正的“增”“减”适合特定的人群,不可一概而论,这就是“减负”和“增负”的众生像,栩栩如生。
“增负”与“减负”之观点对比无比强烈,差异尽现。
表面上“减负”吼得凶,私下却又不减反增。“吃不饱”的要多吃,“吃不下”的不能要“吃不饱”的不吃吧。
想“减负”的家长不能强求想“增负”的家长不去培养自己学习能力超强的孩子;想“增负”的家长也说服不了想“减负”的家长,去给自家孩子多布置点学习任务,多花点时间培养和陪伴。
所以,在这种观点碰撞下,有的家长不想把孩子放在完不成基本学习任务还要求减负的班里,而想放在大家水平一致并能适当“增负”的班里。
这样,他们觉得,才有竞争力,才不埋没孩子的能力。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想“增负”和“减负”的出发点、立场和想要的结果完全不同。
某农村大婶说到自己孩子的教育:“管他的,能读就读,不能读就回家种地或打工,反正,想管也管不了,想管也管不好,没那个精力和金钱去管。”
而某些城里的高知家长却对孩子说:“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考名牌,成就自我,做有选择权的人。”
他们会竭尽自己所能去管理孩子的教育。有能力、眼界和金钱的支撑,差异就是如此大。
我的小侄女读小学时习惯不好,作业拖沓,在家随时需要家长提醒监督。她的爸妈害怕她学得慢,班里普遍要求不高,家长对待孩子的氛围不好影响她,硬是花钱进了一所要求严格的私立学校。
站在各人立场,想法皆有其道理。但这也是草根和精英思想行为冲撞产生的差异。
天上的云不能和地上的草顺利交流。想“减负”的和想“增负”的始终无法想到一块去,这种云泥之别经常存在,不可改变。
孔老夫子倡导“因材施教”,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合”和“适度”,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教育中不可脱离某个限度,不到或超过都可能引起不好的反馈。
对待“减负”也好,“增负”也罢,真的适合辩证地去看待,去处理,适合的、适度的才是科学合理的。
这就需要管理部门、教育者和家长们的智慧了。

关于减负话题
作为老师你想说点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