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抛家弃子入空门」的李叔同?

发布时间:2021-07-18

01

我们正在遗忘我们熟悉的语言,但我们不会因此变得沉默。

总会有新的语言替代熟悉的语言,就像每个世代都有新的流行语,而每个世代的流行语都会随著他们的成长,又发展出属于各个不同世代年龄层的新语言。

我用「熟悉」,而不是「旧有」,因为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

「旧有」指的是一样老旧的事物,就像三十年的老房子,十年的老车。

「熟悉」则是个人感受,有些人在一个国家生活半辈子,他不觉得熟悉,所以他移民了。

有些人明明是第一次相见,却有一种神奇的熟悉感,就像彼此已经认识很久。

所以感受这种东西,不一定能靠在一起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因此某些人以为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只要时间长就能感动对方,用时间换取质变,这种想法其实挺不切实际的。

就像某些毫无数学天赋的人,他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成为数学家。有些事情需要天赋,就像有些关系需要缘分。

02

努力这件事情,有时得到太多的强调,导致人们对努力抱持过高的幻想。

前两年有部台湾电影叫《谁先爱上他》,讲的是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生了一个孩子,然后她发现生了孩子之后,跟先生之间很少做爱。

有天,先生告诉这个女人,「我是同性恋。」

女人用尽各种方式想要改变先生,把他「掰直」,但这种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

所以有些人成天告诉大家,「你要努力啊!」他的建议可能是真心的,但也可能是愚昧的。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建议别人:「你要努力啊!」这就像是一种永远不会政治不正确的说词,只要你说出来,就算再怎么无济于事,也很难被推翻。

不过,我观察到,近几年有越来越多人活明白了,他们开始从这种「努力万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

当有人要他们努力,他们不会轻易的相信努力有用,也不会把全部希望挂在努力上。他们开始思考并且接受世上有些事情,无论你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这时又会出现一个相应的概念,叫做「放下」。

我想起有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您怎么看李叔同(弘一法师)抛家弃子,执意出家一事?」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假如你认为「出家不是人事」。

人事有是非对错,但出家不是人事,出家是从人事中解脱。那么李叔同追求的世界,一般人追求的家庭和乐、夫妻情深,像钱锺书与杨绛那种幸福美满,全然是两个世界。

出家的喜乐,那不是洞房花烛夜的喜乐,也不是功成名就的喜乐,而是看破这一切所带来的喜乐。但这份喜乐,非一般人所能追求,或者说也非一般人必须去追求。

出家若非人事,则出家不是人性的需要。

人性的需要就像口渴非得喝水,不喝水非但心理难受,身体也难受,不喝不行。

人不出家不会死,出家是一种精神追求。

可是,如果你认为「出家不是人事」,出家不过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出家就可以是世俗的,可以是大隐隐于世的。那么任何人,特别是不同意李叔同出家的妻儿,他们可以向李叔同投以他们的愤怒和不满,甚至可以去法院控告李叔同。

03

谈到出家,我想起三件事。

一件事是谈了很多修行、佛学的林清玄,他晚年基本在大陆度过,但他死去那天,台湾的新闻媒体基本只有草草几句跑马灯。因为台湾人早已不关心这个人的死活。

林清玄曾经在台湾红极一时,年轻时拿遍台湾所有文学奖,后来谈人间佛教为焦躁于生活的民众带来心灵活水。但两件事毁了他在台湾的名声,一个是当有崇拜者对他跪拜,他没有拒绝。一个就是被妻子捉奸,从此身败名裂。

在台湾,再也无人相信他嘴里的解脱与放下。

第二件事,我想起自己在宗教团体中带领学生做义工的经验,做义工是为社会做贡献,是常见的行善方式。但不管是信佛还是信耶稣的,都有人在团体中搞小团体,互相勾心斗角,老师打小报告的更是不在话下。

最早,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我内心总是疑惑,这些人信神信了半天,到底信了什么。

现在我已经不再疑惑,我发现信仰基本无法战胜人性。信仰也许就是某些人无法战胜人性的寄托,当他们嘴里念佛或祈祷,就可以让他们暂时感觉好多了,好像自己洗心革面似的。

即使很快他们又露出人性的一面,这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这是他们的人生选择,每个都有一副面具,喜欢戴上什么,那就戴什么吧!反正内心自我矛盾有了痛苦,那也不干我的事。

个人造业个人担,一手念经,一手摸奶,那么就要承担可能的后果。就像最近翻车的一位教授,平常高喊女权,但睡女粉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副面貌。

第三件事,我不打算说。

04

最近终于有时间休息,我想我的嗓子肯定很开心,平常上课、咨询,它实在太操劳了。大概一个月前开始,我发现我很难用力讲话,稍微用力嗓子就疼。我实在应该好好善待它,毕竟它是我的生财工具。

前几天生日,我给自己买个一个生日礼物,一个可以升降的书桌。

我早就想要这玩意儿了,毕竟打电脑、读书的合适高度都不同,更遑论有时站著工作还能解放一下我的背。

过去舍不得买,椅子调来调去,总是缺点意思。

想到自己的工作有许多需要在书桌前完成,还是用钱给自己换点轻松。

说是休息,主要也是嗓子休息,该写的稿子和论文还得继续。

抽空我看起一部老美剧《风骚律师》(BetterCall Saul)。

主角吉米是个聪明,但总是喜欢投机取巧的一个人。他不是没有想要好好脚踏实地,但每当他脚踏实地,身边的人却总是让他感觉脚踏实地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比如他的哥哥是个很成功的律师,德高望重,他内心瞧不起他的弟弟,始终不愿承认吉米是个有天赋的律师。但他又需要弟弟的照顾,这就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很紧张,也让吉米在需要精神支持的时候,非但从哥哥那里得不到,还会被倒打一耙。

当一个人想要当好人,身边的人却不相信他能做到,很可能就会让一个人最终放弃了改邪归正的念头。

说来好笑,我们身边可能都有些人,他们得到了世俗的成功,但你仔细追究他的成功之道,当中有努力,但也有打破成规,包括投机取巧的作为。就像一些潜规则,如果你排除所有的潜规则,估计很多行业都干不了。

这就是现实,出于人性,故脱离现实,就是脱离人性。

有时我们要问自己有什么理想,但有时我们也要问问自己,「我干的事情合不合人性?」,崇高的理想如果离人性很远,很可能我们干不久。

如果我们的理想合乎人性,那么我们可能更能坚持,也就更能努力。如果我们的努力总是和人性对著干,那么我们就是在跟自己对著干。

但你是人吗?你说你是人,但你没人性,那你成什么了?

许多痛苦,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人性的一面所带来的。但请相信我,如果有人总是要你去做那些不合人性的事情,他要麻不是好人,要麻就是傻子。

同样地,有些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他一直在跟自己的人性对抗,他对自己很坏,也活得很傻。

人性有光明,也有阴暗。就像人会犯错,也会行善。犯了错之后,我们无法改变犯过的错误,但我们可以选择接下来别再犯。但如果你希望通过做一连串好事,就能改变过去的错,那这就是在妄想。当然,妄想合乎人性。

接受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这倒是一种在人性中脚踏实地的修行。

「人性就是修行本身,所以修行一定要出家吗?」

我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文:高浩容(公众号:容我说;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你好,光明村》等著作。)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