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上位后,韩信被杀,萧何下狱,为何唯独张良能封侯寿终正寝?
刘邦上位后,韩信被杀,萧何下狱,为何唯独张良能封侯寿终正寝?
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古来不知道多少名臣大将,都是因此而死。比如说,帮汉高祖刘邦拿下天下的韩信,萧何。汉初三杰中,也就张良最后的结局还算好。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张良这个人很容易冲动,动不动就想着替韩国报仇,在刘邦与项羽夺权的过程中,张良利用他的谋略,帮了刘邦不少忙,立下不少功劳。但是,与他相同境遇的韩信却被杀,萧何下狱,为什么只有他被封侯,并且寿终正寝了呢?
因为他比另外两个人都更懂得什么叫功成身退。
刘邦立汉国时,将没有战功的张良看作一等一的大功臣,夸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他举到很高的位置,后来想封他为万户侯,食邑三万户,这是当时诸侯中最高的封户数了。
不过擅谋略的张良自然知晓登高跌重,过满则亏的道理。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
这样真诚恳切,让刘邦也说不出什么,于是将他封为留侯,即留文成侯。
《资治通鉴·汉纪三》记载:张良被封留侯后,退出朝堂,整日修炼仙家的导引吐纳之术,不吃谷物,闭门不出。
刘邦上位后,韩信被杀,萧何下狱,为何唯独张良能封侯寿终正寝?
有人曾不解,认为张良的功劳谋略并不低于韩信,当得起万户侯。
张良却对那个人说:“我家世代为韩国国相,韩国覆灭后,我不惜花费万金家财,为韩国复仇,请力士刺杀秦王,使天下震动。如今以三寸不烂之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这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我的心愿已足,只望抛开人间俗事,跟随赤松游仙而去。”
司马光评价说,以张良的智慧,他一定知道神仙之事不靠谱,明知不靠谱还要追随赤松子仙游,说明他有超人之智。
功成名就之际,恰恰是为人臣者最凶险危机的时刻,韩信不懂因此被杀,萧何不够明白因此被下狱,唯独张良,表现出自己视功名为无物,托故于败神成仙,因此才得以保全。
但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却认为,司马光的评价是庙堂视角下的庸俗之见,不仅看低了张良,而且忽略了张良的人格之美。
王夫之说,作为大汉的臣子,张良敢说自己的初心是为韩国报仇,而且不怕刘邦不高兴,这是忘身以伸志,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意于多疑天子面前,视汉之爵禄,轻如鸿毛,非其所志。
顺着王夫之所感慨,我想说,这才是赤子之心,青天皓月,值得后人去细品。
比起权谋、智慧,人格之美,才是留存在历史中最稀缺、最有价值的精华。
不过总的来说,张良无论是为了偷生守拙也好,或者是因为他有人格之美而看清功名利禄也罢,各花入各眼。历史上的人物,大多都存在着争议。与其听其他人对历史名人夸夸其谈,大家不妨自己看一看。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而《史记》这本书,就是史书中的典范。
鲁迅先生曾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这样的一部绝世奇书,无论喜爱文学还是历史的孩子,是绝对不可错过的。
更重要的是,《史记》已被教育部列入新课标小学生必读书目!
从小学到高中的文史科目里,《史记》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小学语文里的《将相和》《西门豹》、初中的《鸿门宴》《陈涉世家》、高中的《报任安书》,甚至历史课上诸多大事件均出自史记……
不过,《史记》原著全书共130篇,部头太大,人物繁杂,再加上晦涩的文言文,哪怕咱们大人读都很吃力,更别提孩子了。
所以,我给大家找到了这部全彩详解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