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081):动如脱兔——释“兔”

本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汉字探微

(081)

动如脱兔——释“兔”

朱英贵

“动如脱兔”这个成语意在比喻行动敏捷,它源自《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这便是武侠小说中常讲的“守如处子,动如脱兔”之来历,是说用兵时静守与突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脱兔”是说兔子起跳时快如闪电的灵敏状态,由此可知“兔”是一种运动异常敏捷的小动物,然而,古文字的“兔”字无法表现“脱兔”的敏捷,只能表现它在静踞时的状态。

一、“兔”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兔”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可以看出,“兔”是一个独体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兔”字都像一只张口长耳短尾的小动物,只是各自的视角不同而已。小篆字形承继金文并发生了一些变异,将上部的张口之形讹变为类似于侧面人形,将中部用“目”代表的头部讹变为类似眼睛的形状,将下部躯体和四肢简化为简单的线条,又将短短的尾巴讹变为较长的卷尾。现代汉字楷书的“兔”字是在小篆形体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上部演变为“”,中部讹变为横写的“日”下部讹变为竖撇、竖折勾加一点。这样一来就成了一个完全不象形的“象形字”了,一只张口长耳短尾的小动物形象已经荡然无存了。

《说文解字》卷十兔部:“兔,獸名。象踞,後其尾形。兔頭與㲋頭同。凡兔之屬皆从兔。”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为:“兔”是一种野兽的名称。它的字形像蹲着的样子,字形的后部像兔子的尾巴。“兔”字的头部跟“㲋”(chuò)字的头部相同。大凡跟“兔”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兔”作为表意偏旁。

    二、“兔”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根据“兔”字的构字理据,它的造字本义就是兔子的统称。这是一种长耳短尾的哺乳类小动物,头部略似鼠,耳长,上唇中部裂豁,尾短而上翘,前肢较后肢短,能跑善跃。汉语文献中多有记载,例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诗·王风·兔爰》)这两句诗的大意为:有兔子缓解挣脱了罗网,却又有野鸡陷入了罗网。再如:“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礼记·曲礼下》)此中的“明视”亦作“明眎”,原为古代祭宗庙所用兔的特称。后为兔的别名。

又如:“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诗·周南·兔置》)诗经中的这一首诗共三章,三次用“肃肃兔罝”来起兴,全诗大意为:

兔网结得紧又密,布网打桩声声碎。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护卫。

兔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叉路口。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帮手!

兔网结得紧又密,布网就在林深处。武士气概雄赳赳。是那公侯好心腹!

关于“兔”的文献记载数不胜数,下面再罗列几例:

①“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②“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论衡·奇怪》)

③“驰驰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曹植《名都篇》)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汉语中的“兔”字除了基本义之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引申义,只有几种借代用法,可以看作是它的借代义。例如:

(1)“十分其辀之长,以其一为之当兔之围。”(《周礼·考工记·辀人》)郑玄注:“辀当伏兔者也。”

——古代车上钩连车厢底板与车轴的部件,形如伏兔,简称兔。此例用“兔”代指“伏兔”

(2)“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唐·杜甫《月》诗)

(3)“却思紫陌觥筹地,兔缺乌沈欲半年。”(唐·罗邺《冬日寄献庾员外》诗)

——此两例用“兔”代指传说中的月中玉兔,亦指月亮

(4)“兔尖针莫并,茧净雪难如。”(唐·韩愈《李员外寄纸笔》诗)

——此例用“兔”代指制笔的兔毫,借指毛笔

根据上面对“”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兔”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兔”字的相关成语并不很多,而且基本上都是用的造字本义,即表示兔子这种小动物的意思。下面简单罗列一些:

白兔赤乌——月亮和太阳的代称。多借指时间。语见唐·白居易《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

东门逐兔——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又作“东门黄犬”。源自《史记·李斯列传》:“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东兔西乌——兔、乌:古代神话传说中说,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金乌,所以用乌、兔代表日月。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语见宋·吴潜《瑞鹤仙》:“愁高怅远。身世事,但难准。况禁他,东兔西乌相逐,古古今今不问。”

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源自唐·韩琮《春愁》诗:“金乌长飞玉兔走,青鬓长青古无有。”语见唐·韦庄《秋日早行》诗:“行人自是心如火,兔走乌飞不觉长。”

动如脱兔——比喻行动敏捷。源自《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龟毛兔角——乌龟身上生毛,兔子头上长角。比喻不可能存在或有名无实的东西。源自晋·干宝《搜神记》卷六:“商纣之时,大龟生毛兔生角,兵甲将兴之象也。”

兔死狗烹——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源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获兔烹狗——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语见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南洋一带,敬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然筚路蓝缕之功,在公论者,终不没于天下。

见兔放鹰——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布大教网,漉人天鱼,不如见兔放鹰,遇獐发箭。”

见兔顾犬——顾:回头看。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源自《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狡兔三窟——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源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惊猿脱兔——如受惊的猿猴、脱逃的兔子。形容迅速奔逃。语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还亏得苗子的脚底板厚,不怕巉岩荆棘,就如惊猿脱兔,漫山越岭的逃散了。”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兔丝燕麦——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语见《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语见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078):指鹿为马——释“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