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习题1——为政以德的解读和练习
(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
(1)为政以德
“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
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是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贫富”与“均无贫”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语篇摘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
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 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4.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民财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们自己人了,后生们尽可以敲起鼓来声讨他!”
5.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景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抽一的彻法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那个彻法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怎么会一个人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怎么会一个人富足呢?”
6.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给他赶车。孔子说:“人口很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说:“已经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在位者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自身不端正,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8.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无粮顶多饿死,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办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役使百姓要按一定的时节。”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为政以德”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语篇摘译”中与各项有关联的原文序号填在对应项后括号内。
A.“为政以德”要重教化,轻刑罚。( )
B.“为政以德”反对横征暴敛。( )
C.“为政以德”须富民。( )
D.“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做到为政需正己。( )
E.“为政以德”须做到取信于民。( )
参考答案:A项,2、3;B项,4;C项,5、6;D项,7;E项,8、9。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秩序。(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参考译文:(一)子贡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说:“让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
(二)季康子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说:“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国政,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向往善道,百姓也就会从善了。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
(三)齐景公向孔子问什么是为政之道。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