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一天,位于上海松江小昆山荡湾...
1955年的一天,位于上海松江小昆山荡湾村的明朝民族英雄夏完淳墓遭到一伙盗墓贼盗掘,不仅棺木和遗骨被人为丢弃,而且随葬的手稿也被焚毁。在盗墓贼眼中,只有棺木内放置的一把扇子和两方夏完淳印章比较值钱,于是将上述宝物盗走。所幸的是,这起盗墓案很快就被警方侦破,由于当时松江归江苏省管辖,因此被追缴回的扇子和印章就交给了江苏省博物馆,而地方政府则出面收敛夏完淳遗骨,并重新订做棺材,然后安葬。1958年松江划归上海管辖以后,由上海老市长陈毅元帅亲自为夏完淳墓题写墓碑,同时将墓葬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直至今。
纵观夏完淳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如此之短暂,永远停留在16岁的青春,但就民族大义而言,夏完淳的历史地位并不亚于史可法和文天祥。从《 南明史 》一书可知,夏完淳家为松江华亭一带的大户,父亲夏允彝是进士出身,也是当地有名的乡绅。正因为夏家家境优越,因此夏完淳在五岁那年就接受了传统儒家教育,九岁时就出版了诗集《代乳集》。等到夏完淳满十岁的时候,父亲就为他订好了娃娃亲,妻子为浙江嘉善学者钱彦林之女钱秦篆。可以说和明朝普通人家相比,夏完淳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起跑线上领先,假如不是明清交替天下大乱,夏完淳的一生会过得十分舒适。
然而就在夏完淳13岁那年,崇祯皇帝在北京景山上吊殉国,不久清军也大举入关。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夏完淳和父亲夏允彝第一时间就变卖家产,组建义军,效忠南明弘光政权。一年以后父亲遇害,14岁的夏完淳独自挑起领导义军的重担,与老师陈子龙并肩作战。当时尽管弘光政权覆灭,但浙江一带成立了监国鲁王政权,夏完淳率军投奔鲁王朱以海,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享受正五品待遇。
不过当年的清军正处于势如破竹的态势,一路横扫江南,最终15岁的夏完淳不敌清军被俘,随即押送到南京,由江南总督洪承畴亲自来审。当洪承畴审讯夏完淳的那一刻,却成就了夏完淳短暂一生的最大辉煌和亮点。
其实洪承畴非常钦佩夏完淳的才华,希望他能投降效忠清朝。为此洪承畴明确表态,夏完淳是小小年纪被人利用,只要投降就立即可以做官,或者保送读书,未来参加清朝科举。但面对洪承畴的嘴脸,夏完淳毅然予以当众揭露,称真正的洪承畴是大明忠臣,早在松锦之战阵亡,自己年龄虽小,但要学习洪承畴的忠烈精神。夏完淳此话一出,当即让洪承畴脸色难看下不了台。
旁边的士兵为了解围,就告诉夏完淳说,坐在台上的就是洪承畴本人。谁知夏完淳却继续怒斥,称洪承畴殉国是举国皆知,崇祯皇帝还亲自设九坛御祭,而坐在台上的是什么东西,竟敢冒名顶替大明忠臣洪承畴。洪承畴听完后大怒不已,下令将夏完淳关进监狱,准备秋后问斩。
狱中的夏完淳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人生尽头,作为一个已经成家的男人,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爱妻,女儿和肚子里的孩子。为此他写下了《遗夫人书》,一开头先回顾了两人成婚以来“德曜齐眉,贤淑和孝”的幸福时光,同时也自责“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养下育,托之谁乎”。但最终夏完淳还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告诫妻子“ 汝亦先朝命妇也”,不能失节,读完令人瞬间潸然泪下。
1647年秋,16岁的夏完淳在南京遇害。有关他的身后事,按照《松江县志》的记载,由其好友杜登春和沈羽霄出面收尸,最后安葬于松江老家祖坟。为了防止清朝破坏,两位好友还专门设置了数十座疑冢,同时也不矗立墓碑。直到乾隆年间夏完淳被官府追认为忠烈,夏完淳墓才被夏家族人公开地址,并由松江知县题写墓碑,禁止村民在夏墓周围樵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时候,远在重庆的郭沫若还专门以夏完淳的一生事迹为素材,写下了剧本《南冠草》,希望能鼓舞国人抗日的志气。1953年秋南京越剧团首次排演《南冠草》,周总理还专门观看并接见了全体演员,从此《南冠草》成为南京越剧团保留节目,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之一。
为了抗清斗争,夏完淳一家是付出了巨大牺牲,不仅父子二人都双双殉国,就连伯父夏之旭也自杀。至于夏完淳之妻钱秦篆生下的遗腹子也很快夭折,导致夏家就此断代,只剩下女眷。为了不做清朝的臣民,钱秦篆和夏完淳姐姐夏淑吉,妹妹夏惠吉,婆婆陆氏及盛氏一起出家做道士,过着隐居一般的生活。看看今天的小鲜肉,再看看夏完淳,我们就不难发现,虽然年龄相似,但人生却是天壤之别,夏完淳作为民族英雄,世世代代受到后人敬仰,似乎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