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腊月迎新年
今日小寒。小寒为农历十二月之节,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倒数第二个节气。
小寒节气的物候特征为“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小寒时节,天寒地冻,阳气萌动,候鸟大雁顺阳气而活动,此时出现北飞迹象;喜鹊是感阳气萌动而筑巢的留鸟,小寒开始筑巢穴,并将巢门南开,以躲避北方寒风侵袭;雉,俗称山鸡,也感阳气而发声,小寒时节开始鸣叫。
小寒天气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产农事、生活习俗。农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区地里已没活,都要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农业社会牛马等牲畜是一家的主要劳力,需特别养护。小寒天气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间多在牛棚马厩烧火取暖,小牲畜御寒更加谨慎,要单独铺上草垫,挂起草帘挡风。寒气凛冽,披毛的畜生都需要保暖,何况人类。
农历十二月,也就是汉族民间俗称的"腊月"。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地支为戌)。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年终的十二月也称做了腊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教,把腊日节定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日的十二月初八,同时祭祖祭神祭佛。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腊祭的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鲁迅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
腊月里的汉族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
小年过后就是大年初一元旦了。民国以前,元旦并不是指西历的1月1日,而是指阴历大年初一。大年初一也不是春节,在古代"春节"专指立春。明朝时阴历元旦叫"正旦节",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元旦俗称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
今年腊月进入的比较晚,1月13日才是腊月初一,距小寒还有八天。腊八、小年和大年初一自然也都相应地都推迟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