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1年8月27日中国摄影报第67期,整版刊载摄影家戴继明摄影《象外》系列的《不期而然》组照,和周思民为此撰写的全文。淮安作为省内外摄影大市不能不关注。
记得3个月前我面对这一组照,当时的认知肤浅不定,首先冲击我的是影像中趋于流动感的主体,有着跃出二维的挣扎,所表达的介于艺术与意识的边缘。我们知道,观察事物的存在,无论在宏观和微观世界,其内外结构的合理与否固然重要,但赖以存在的条件(生态)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戴继明的摄影艺术实验,就是为辟一块审美新地而作的努力。
在艺术领域,一个新的形式、风格和流派的成立,绝不是概念的翻新、作品一致性的形成和一派学术思想的创立那么简单。但是从这一组图中看到了可能,增添了信心。今天最想讲的话:有想法有追求的摄影人,求新求变的心不能丢,尊重艺术规律,守护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在尝试艺术新路径上面向高远脚踏实地。
摄影是一种艺术。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它包含着无限的创造可能性。观看和理解戴继民的摄影作品,是在打开人们摄影认知的一扇另外窗口。从他的《象外》系列的《不期而然》组照,可读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个人风格,其强烈的美感和备受争议的可谓以“前卫”的作品,在这里真实地坦现,诚实地剖析了他的艺术内心世界和创作观念,可见其所拥有的无畏无惧的精神特质和独特艺术视野,打造出一种“警惕范式,忠于未知”而全然原创的个人摄影样式。《不期而然》以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玻璃门窗中镜像的形形色色,有天问、有呐喊、有彷徨、有焦虑、有感怀、有混沌、有恍惚、有迷茫,在变幻、运动、扭曲中捕捉投影、折影和映影,从中看到画面元素的点、线、面,看到梦幻变形的色块和奇异天成的造型,看到生命和情感的律动和静寂、看到了世界的不一样。瞳孔里惊奇的发现充满了想象的魔力,光影在模糊影像中蕴含着关于社会、关于心态、关于情绪、关于精神、关于宇宙的隐喻。《不期而然》是对身边事物的再理解和再发现,有其而然性,却是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深入探究和思考的结晶。这一对熟视无睹的平凡瞬间的关注和定格,使虚幻光影的虚象,乃至幻象,呈现出一种抽象的精神力量。从凝视并记录瞬间的变幻莫测的影像中,引人进入一个深邃幻化、浮世恍惚的世界里,展现其人文思想和现实隐喻,稍踪即逝,变幻万千,动态空间暗示了精神空间,变形物象透视了生存状态,在历时性、多样态的生活奇观中,生活和精神状态得到高度的浓缩,揭示了生活中人的共生关系,隐喻地展现出宏大的社会形态及精神生活的无限尺度和生命力量。《不期而然》是在作者特殊境况下的一个发现,一种个人主观和精神的影像表达,是客观现实发现与主观情感表达的相遇相合后的选择。在不同窥镜中视角选择的观看取舍下,人的物质属性扩张力和收缩力映射出物化状态下的形状,形成一种非逻辑图像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情感逻辑的归位。这种表达突破了影像的已有范式,改变了传统视觉的观察出发点,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的距离。影像画面的梦幻模糊甚至混沌的视觉效果,糅合了东方审美的含蓄与西方现代摄影美学的直接有力,成为超越原本意义的影像图式和影像符号,与传统影像比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影像“背叛”。这种“背叛”是一种偏离,对规范(范式)的偏离。从规范到偏离,又从偏离到规范,艺术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循环中,到达一座又一座山峰。艺术的生命力才得以释放和生长,绽放出永恒不熄的光芒。当今摄影的表达,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是”和“像”中了,而要跳出具象且又熟悉的范式概念,追求艺术的陌生感、遥远感和惊异感。所以变一个角度,就会出现另一番天地,不断地变换角度,就会不断地出现摄影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天地。在“不是”与“不像”中求“是”与“像”,这便是表象与心象的摄影艺术美学的奥秘。画意即心意,摄影作为艺术,最终是要回到他的心灵联系的。在《不期而然》面前,自然而然领悟到“道法自然”的蕴意,领悟到摄影中的哲学、美学和审美的意趣,仅窥其一斑而然。但从中看到了摄影之于现实生活的更多可能性,看到了敏于生活的独特视角和方法,所以,摄影,是无数可能的艺术。
----中国摄影报2021年第67期
(陈军编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周思民,网名木公,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原淮安市文联副主席,现淮安市作协顾问。
2016年提议、倡导、促成、并参与组织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与淮安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
2018年获得第二届江苏文艺大奖·摄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