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是作弊?手动模式最佳?这是七个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摄影迷思
作者:@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我是宋恩庭。
这篇文章是三分法构图?日落光线最美?这是七个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摄影迷思的续集,没有看过上半部的,欢迎先点进去阅读。
在摄影创作上,存在许多被普遍接受的规则,看似能带给我们效率,给我们一个前进的方向,但是我们终究会发现,它从我们身上带走的,远比给我们的还要多。这些,我称作为迷思。
不是所有规则都是迷思,但是大部份的迷思都是由某种观察到的规律开始的,看似合理,但却是我们摄影路上的绊脚石。
以下,我们继续讨论剩下的三个你需要停止相信的摄影迷思:
迷思五:手动模式是最佳的相机模式
在我接触摄影的这十几年里面,我听过无数次“真正专业的摄影师都是用全手动模式”的论述。继续细问下去,得到的回应通常是,因为全手动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机和捕捉我们想呈现的东西。
手动模式能有效掌控我们想呈现的东西,但是并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地呈现出一样的效果,使用半自动的模式,我能把许多测量过程交给相机,让我能更专注于捕捉当下的画面。
有人说这就不是摄影的精神。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拍摄体验上的纯粹,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那自己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
但是对于摄影,成果是我现阶段追求的一大部份,我专注的是最终我想呈现出的照片,而对于过程是什么,对我来说是种工具,是方法。就像是我打字时不会刻意关闭自动矫正或自动提示功能以追求“更专业”的打字方式一样,我宁可选择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成果。
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样,因为每个人摄影的目的本来就是是不一样的,但是用某种特定的制作过程来定义艺术行为背后的精神,我觉得就是一种狭隘的立场,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张照片美好的原因。
当然,这并没有否认手动是一个很好去了解ISO、光圈、快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有些情况手动的确是最好的,例如我在这篇文章里所提到的关于长时间曝光摄影中的九个常见错误。
迷思六:后处理是作弊
当我们刻意等待适合的画面出现,当我们选择用什么镜头呈现这个画面,思考如何构图时候,我们就已经在用我们的观点改变一个画面。
当光线透过镜头的层层玻璃到达图像传感器上,再由传感器的电压幅度转化成一串串零和一的数字时,这些数字代表的已经不是我们看到的东西,而是相机看到的东西。
出现在相机屏幕上,所谓“没有修过”的图片,也是相机内建的软件对这一串数字的诠释,你把它拿到不同相机里,这个“原片”看起来也会不一样。所以,什么是原片?
就连早期的胶片摄影,无论是前期使用的胶卷种类(例如Kodak Portra 160对比Kodak Ektar 100)和滤镜类型(例如CC05M对比CC20G),到暗房处理时所要经过的步骤,例如透过局部加光(dodging)或减光(burning)来增减照片光位与暗位的层次,都会改变一张照片洗出来的模样。
所以还原和后期之间的界限在哪里?真实的定义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不是在合理化后期处理,因为光是后期就有好多种不同的程度、不同的类型,我们要如何定义其中的是非?
我是想说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在前期摄影的过程中,就已经加入了很多类似于“后期”所会用到的元素了,不然,为什么我们会说:“我喜欢这款相机,因为它的颜色比较好”?
对于后期是否违背了摄影精神,我在这篇文章里有比较深入的探讨。
不过无论我们是否要后期处理我们的照片,我们都可以接着修图这个行为来提升我们的摄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后不要用它。
比起其它视觉艺术,摄影更容易依赖于直觉,因为呈现一张照片是一个如此简单、直接的过程,无论是经过了多少规划,从无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门的事儿。这意味着一张照片总是可以在随意而不经过思考的情况下产出,因此,它也经常被这么对待。
但是修图给了我们一个好玩的动力,让我们慢下来,“浪费”大把的时间研究自己拍过的东西,借着调整那些奇形怪状的按钮和曲线滑桿,来探索视觉属性和情感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对摄影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我自己的经验,修图的过程让我更珍惜自然发生的事物,因为那种自然光线的挥洒、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诡异天气带出的碰撞,是很难在软件里被复制的。
接着修图,我慢慢学会观察,学会如何在摄影的当下发现故事,留意光线、颜色和线条的互动,更准确的衡量一个画面的潜力,也了解到后期的局限。
我在这篇短文里描述了我是如何借着修图拍摄出更好的作品。
迷思七:好照片需要昂贵的装备
好设备能让一个懂得如何用它的人更容易在各种场景拍出好的照片,但是不能让一个缺乏能力的人拍出更好的照片。
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曾说过一句话:“相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后面十二英寸”。那十二英寸,指的就是相机后面的那颗大脑。
想一想,现在的许多经典照片,不都是三四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完成的吗?那时候的相机,那时候的条件,可能连我们现在的一半都没有,就连我们现在人手一台的手机,都能照出许多十几年前无法想象的照片。
当然,便宜的设备是有限制的,例如经不起风吹雨打,电池撑不过几个小时,夜晚的杂质会多一些,镜头的虚化有限等。但是,你如果不能想象缺少这些条件能照出好的照片,那问题真的就像是亚当斯说的,不是相机本身,是“后面的十二英寸”。
所以我很喜欢研究一些摄影师的装备,不是因为我想拥有一样的装备,而是因为通常我都会发现他们的装备其实真的很简单,所以很励志,会觉得自己只要努力练拍,同样也能用自己已经有的,拍出好的东西。
而事实也是如此,我发现我自己的装备是越来越简单,现在通常一只手机带出门就可以了。我在微博上分享的照片,超过三成都是iPhone6s拍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已经超过十年的相机,佳能5d2拍出来的。
我在这篇文章里分享了我的摄影设备清单和每个设备的详解和样片。
连带一提的是,这篇文章里所有的照片都是我用iPhone6s拍的,没有外接其它的装备或app,然后导入Lightroom做后期处理。
总结
从这两篇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虽然一开始能提供我们一个摸索的方向,当时最终会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句话:“所谓的常识,就是人到十八岁为止所累积的各种偏见。”
这个当然不乏夸张的成份,但是其中的许多智慧,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也是在我们追求精进摄影的路上一个很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