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马上要解封了,悉尼是5月1日,墨尔本是5月11日,听到这个日期,欣喜之余还有点儿失落,从3月18日我们公司提前安排大家宅在家办公,到现在似乎还没有过够,不是安逸的日子没有过够,而是很多要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学完,要思考的事情也没有想清楚。疫情不是暂停,而是重启。不让孩子上网玩,一定对吗?宅在家里的日子感觉很充实。我做的最多的就是听直播,各种课程又好又便宜,平日里恐怕要花上万元的学费,疫情期间只要几百元人民币,甚至有的免费。过去两年为了在澳洲开展培训,我回中国大大小小城市花了30多万人民币去听课,而这次这么便宜躺在家里床上就都能听到,感觉真是赚大了。结果家里变成课堂,害得我儿子直抗议。那我回击说,你还每天都泡在Youtube上呢!说完,突然醒悟,原来人家泡在网上也是学习啊。以前我总担心儿子上网太多,后来发现他从Youtube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尤其世界大战历史,他讲的头头是道,很多精彩的故事我都不知道。这次疫情爆发,是他首先给我讲100年前西班牙瘟疫大爆发的历史。当我不让他玩游戏的时候,他讨好我的方式,就是写诗,一写就是7-8页长,无论阿富汗士兵,还是未来星球大战,而且思想已经不像是13岁的孩子了,说实话,很多我看不懂了。我认为最重要的成长就是读书。从他出生,我就习惯于抱着他读书,上小学时学校也是要求每天一本书,因此儿子的阅读能力一直是顶尖的。包括我搬家都是搬到图书馆旁边,我的每一个家,都是一面墙的书,来澳洲20年,几乎运了20年的书。但是这些年他几乎不去图书馆了,也不怎么看书了,我没少叨咕,这次疫情,我突然明白,就像我听直播代替看书一样,儿子已经用Youtube代替读书了。看书用的是眼睛,听直播用的是耳朵。当我下载樊登读书会App后,几乎是一口气把樊登讲的所有的书都听了一遍。每天开车上班第一件事情打开手机蓝牙,接通汽车音响,上班一本书,下班一本书。耳朵也没有什么不适应。但是这次疫情不同,每天课程铺天盖地,四面八方,一个比一个好,结果听的耳朵疼,甚至头疼,以至于有几天差点听恶心了。公司每次开网会,我都催促大家快点说,听着手机传出来的音波很受不了。但是看看我儿子,几乎天天挂着耳机,为什么他不累呢?突然明白,每一代人不但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同,连生理器官功能都不同了。难怪,现在几百澳元的耳机那么畅销。难怪,无线蓝牙音箱成为流行。商业世界永远是最敏感捕捉市场需求的。儿子的耳朵不但能够适应每天大量的声音,而且他还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耳朵上听着,手里在高配置电脑上玩着游戏,嘴上高声叫嚷着,旁边还有Ipad和Iphone。当我最苦恼的时候,我的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导师一句话点醒我,他说这一代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游戏是这个世界的主要内容,就像我们让孩子学习乐器一样,都是有敏感期,否则你阻止他,他的敏感度不如同伴,他就会落后这个时代。从此内心豁然开朗。儿子也给了这些理论一些安慰,数学全班第一,阅读全班最高级,甚至那天说科学也是第一的。疫情期,我让儿子自己做作息时间表,早晨8:30他们上网课,我还在床上躺着的时候,就听见他自己咚咚跑下楼了。下午我在楼上写东西,也就听见他自己练习萨克斯的声音。晚上有时候是他做饭,做汉堡,披萨,薯条都是从Youtube上学的,毫不夸张地说他做的披萨真心比我去意大利的还好吃。他炸薯条工序无比复杂,切条,冷冻,炸了,晾干,再炸,那份耐心是我从来没有的。唯一最大的弊端,就是越吃越胖。儿子不但从Youtube获取知识,还从游戏中学习理财,他在游戏中经营农场,然后根据行情售决定卖土豆的时间。另外游戏和上网也是现在社交的必要工具,我下一段会说。因此,疫情之后,不知道未来世界是什么样,你自认为的对孩子好,未必是真的好。这次疫情我看到最激动人心的消息就是荷兰24位14-17岁少年驾着100多年的帆船经历38天,航海8000多公里横渡大西洋回家的故事。他们每个人写了遗愿清单,万一回不了家,他们要对父母说什么,要对这个世界说什么?他们进行了十几年最严肃的思考…….他们看到灿烂星河,皎洁的月光,追逐的海豚,读到这些的时候我真是热血沸腾,非常感动家长们的一致同意和三个带队老师的担当,这对孩子们是多么难得的经历,相信孩子们有过此次经历后,未来真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也许做家长的培养孩子正义,勇气和自我负责的精神已经足够了,更多的我们无能为力。下面这些问题,我以前没有思考过,但疫情让我思考。人际关系一定是见面更亲密吗?我常想,网上既然什么都能教,其实这一代孩子真心不用去上学的。有人说,人是群居动物,上学是为了社交。我儿子网上的朋友有美国的,瑞典的,马来西亚的,完全超越国界,之前也不认识,反而他不和自己班同学交往。这让我也在想,未来,见面真的是必须的吗?看看微信群里三观不合的人,你撕我咬,见面又能怎样?有时候,很久不见的朋友,见到我亲切地说出我所做的诸多事宜,我听着脊背发凉,以为大家很陌生,其实每一天他都默默地关注着你。所以说物理的距离不再是人与人关系的主要因素了。有时候即便大家聚在一起,往往也是各看各的手机,话题也是分享手机里面的内容,微信交流已经超越面对面。疫情期,我和儿子天天在家,但是一个楼上,一个楼下,也只是吃饭或者散步的时候见面而已,甚至散步人家也带着耳机。这学期儿子学校上网课,我就在想,如果网课成为常态,出国留学还有多少意义?如果优秀的教师资源放开,那么花这么昂贵的学费上私校又有多大意义?真要社交,完全可以参加各类兴趣一致的活动,未来很多大家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都会改变。大家都在说,去全球化,各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封闭,澳洲移民门槛一再提高,今年的投资移民又是因为爆满,提前三个月关闭了。但是网上却是越来越开放,我们自己也每周组织一场网上讲座,先是微信群音频直播,后来是视频直播,我们的几个导师都是中国的,本来是准备请到澳洲来讲线下课程的,但是海关封闭,机票取消,活生生进不来了,于是先做免费直播,那么听众已经遍及全澳,甚至中国了。后来我们也有线上付费课程,学员是墨尔本和悉尼各一半,这是以前线下课程做不到的。Zoom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导师和学生可以相互看到,固然不如线下课程互动效果好,但整体反映都还是不错,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是否有必要定位在一个澳大利亚本土的培训机构呢?当然跨越国家,不仅涉及地域,还涉及语言,这又引发下一个问题。未来人还必须学另外一门语言吗?再说语言,我们从《圣经》上知道,因为人们要建造通天的巴别塔,结果上帝变乱了人们的语言。如今对于移民,似乎语言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但是各种App,翻译器,至少让初步生活必须不成为问题,如果网课发展起来,字幕翻译软件就很容易解决。就是上一周,我以前的一位无比优秀的闺蜜,已经是加拿大的一位律师了,因为疫情困在北京了,于是闲着电话和我探讨全世界网上推广中文的问题,我就说,未来人类是否真的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学习一门语言呢?说这话也是因为我儿子不肯学中文。我儿子上学前中文特别好,上小学后学校竟然只有日语,之后转学好不容易可以二外是中文了,但是人家也没有告诉我就选了法语,我也试图努力教中文,但是人家“明明楚楚”告诉我“不学”。我早晨起床告诉他跑步去,人家祝我“一路平安”。说这些儿子说中文的笑话,太多的朋友不理解了,你一个做中文媒体的老板,儿子竟然不会中文?我很惭愧,但是我没有逼儿子,儿子不学中文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他的英文已经太好了,他可以一天迅速阅读完很厚的一本书,他如饥似渴地追逐知识的时候,真没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中文。那么我就想,科技发展到今天,是否真的有必要逼迫孩子学习另外一门语言?黑天鹅会一只接着一只,我们孩子准备好了吗?我经常说,澳洲就像一个富四代富五代的家庭,日子过的太舒服,上午咖啡时间,下午咖啡时间,甚至法律规定工作5小时必须休息20分钟,我们这种公司无所谓,像那些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怎么办呢?而且这样的国家文化,就更加吸引这类人,很多技术移民就说,我来澳洲的目的,就是为了过舒服的生活。澳洲的下一代,也是同样,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挫折,学校永远是鼓励教育。那天我儿子很伤心,因为在网上有人化妆他同学,把他的游戏偷了,里面有他赚的700块钱,看着他难过,我内心一阵狂喜,可下有点挫折了。不是我多虑,这个世界还没有超过100年不发生战争的,儿子下半生可不会像现在这样太平盛世。这次疫情,澳洲拿出1300亿澳元,占GDP 的12% 给发疫情补助,失业人员两周1100澳元。受影响企业国家负责发工资,每人两周1500澳元。这几天,还出台政策给留学生每人1100的补助。当然大家皆大欢喜,这些政策对于现在情形都是对的,稳定了人心,可以迅速恢复常态。但我就担心,是否领着钱的同时能迅速认清未来世界的残酷,能在这段缓冲期,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澳洲人工成本不断这样增加,在全世界失去竞争力,家底再厚,这样的日子会坚持多久呢?中国的二代们,也是同样。据说辞职不带打招呼的,老板要哄着员工。能够买得起几亿房子的,原来是明星,现在是一个研究口红颜色的人,要不就是去美国纳斯达克数据造假的人……疫情可能一夜之际打回赤贫,一夜之际积累化为乌有,也是一夜之际重新组牌,一夜之际让世界完全不同,也许疫情就是知道饿着肚子才会努力,让二代们不能再躺在一代身上啃老了。当然下一代的能力和视野,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已经先进发达的太多,相信必有先行者立于潮头。那天看一篇文章说:“一个国家和另外一个国家竞争,归根到底是”两万精英和两万精英的竞争“。科技改变人类,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淘汰科技,精英淘汰精英。研究口红没有错,在中国推广咖啡也没有问题,只是疫情后的世界,总是措手不及,黑天鹅会一只接一只。周记连载雨萌周记:任何人都无法回到过去,但必须面对未来雨萌周记2:回不到过去的未来在哪里?雨萌周记3:疫情是人性的镜子,愿人心“清明”,愿人性“复活”雨萌周记4:2020,干倒你的,不是疫情,是微信雨萌周记5:澳洲警察开始抓坏人了作者简介王雨萌 Karen Wang18年澳洲媒体行业经验澳大利亚彼岸国际集团创始人澳洲 La Trobe University MBA征稿疫情期间你身边发生了哪些故事?有哪些感触?